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德福教育缘何不主张过早鼓励孩子识字?

(2014-12-04 07:00:27)
标签:

育儿

华德福

识字

阅读

分类: 人生(育儿)感悟

华德福教育缘何不主张过早鼓励孩子识字?

华德福教育缘何不主张过早鼓励孩子识字?

前天放学后,我在和女儿的主班老师沟通时,忍不住地流了很多泪,以至于昨天早晨醒来时眼睛里有很多眼屎,而且仍是肿着的。就在眼睛难受的时候,我收到一条微信:先是一个名为“孩子7岁前不该接受认字、不该接爱自主阅读吗”的链接,然后看到对方期待我对此做出回应。其实我正感慨着呢。

 

还是先说我和老师沟通的事,流泪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太过感性,说着说着就要哭。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觉得自己不够了解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现在的她),因为不了解,所以就会做伤害孩子的事,孩子就会承受另外的东西,对此我感到非常抱歉。我的女儿88个多月,我跟她爸爸评估,她在社交及写字算术这两件事上,差不多相当于从幼儿园毕业的水平直接进入了小学三年级。

 

同时,女儿刚好在经历“9岁之变”。

 

87个月才正式分房,分房后就无论如何都不愿意再跟我们成人一起睡了,哪怕只是一晚。晚上有时老二睡得早我会进她的被窝陪伴她一直,但她总是问:“妈妈,你还不走吗?”

 

我想,我最近的最大的不解(甚至有些痛苦)应该是来源于这件事吧,因为,我用对待7岁以前的孩子的方式再对待她时,不管用了(而我还本能地只要用那样的方式)。她对我的回应不再是过去的“一一回应”,她不再象过去那样需要我,尤其是,真正经历“9岁之变”的是我,因为,我到前天和老师沟通前,我不太知道该怎样和现在的这个女儿相处。

 

本来,上述内容与本文要表达的内容无关,但是有几个朋友关心着,我也特别乐意将我的育儿路上的心得与朋友们分享。如果有几个朋友因为我的分享而少走一些弯路,那么,我想,这就值了。

 

我想起在四年前,我博客的点击率就超过了五百万,有一些母亲或者是父亲跟随着我的博客一路走来。当年我分享的内容之一是关于亲子阅读。

 

今天早晨看黄明雨老师的新文章,他把中国的家长分为两类,第一类是他给命为“典型性家长”,这类家长把孩子应该受教育、有出息放在首位,认为孩子需要被管教、可以忍受孩子不快乐;第二类家长被命为“非典型性家长”,这类家长注重孩子自由和快乐,不太担心孩子未来前途。

 

但是,无论典型与不典型,这些家长都是中国家长。中国几千年来根深蒂固的东西都深植于每一位家长的内心。

 

我在带孩子的最初,不知道当父母还需要学习,所以,完全凭着本能和自己被带大的一些方式。也因此,没有对孩子发展的了解,有时的本能也相当地自我。所以,我也曾为一两岁的孩子能认识一两个字而欢呼雀跃。

 

我的大女儿其实就是一个天生对文字敏感的孩子,她在幼儿园阶段的表达口头表达能力就令老师惊叹不已了,因为,老师认为自己都不会说一句话用几个成语而且用得那样恰当好处。

 

这孩子最初关于文字的启蒙来自于一个比较蒙氏的早教班,她是1岁半进到那个班级的,班上每周二有指读三字经的内容。大概只上过三周时,她就叨着奶瓶背了很长一段三字经。有多长呢?长得让这个时代的忙碌的成人没有耐心听下去。就是从那时起,我发现了这个孩子的记忆力非常好,对文字非常感兴趣。最初认车牌,之后见到路牌就认,因此,在我创办幼儿园最初的忙碌时光里,她开始了自主阅读。那时,她还不足3岁。我一直记得,当初我在开会,她坐在我旁边或外边门口看青蛙弗洛格那套书,她能全背下来,因此能全指读下来。如果指读到一句话的结尾多了一个字或少了一个字,她会主动倒过来重新指读。

 

有很多的人问我她是怎么认字的,其实,直到现在我都不清楚那一个一个的字她是怎么认识的,我只知道与最初的背诵和指读有些关系。大概在她5岁时我问过她怎么认识那些字的,她说幼儿园老师经常讲的书的书名和内容她都背得下来,然后指着字顺藤摸瓜就认识了(那时才开始做华德福,不太了解孩子发展的需求,现在老师一般是不会在班上给孩子读绘本的)——貌似还是指读。但是,直到现在,她还经常会认错一些字,而这些错的字,是她从一开始就闷头那么读的,当她随口说出有这些字的话时,我们都觉得很搞笑,因为她错得是那样的自然。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博览群书,那些书都是我这个心急的母亲在她4岁前给买的,家里书堆得没处放,所以今年开始下定决心处理这些书。在山上搬过两次家,搬家时我们会故意把书收起来很多,让她拿不出来。但是,只要没书看,她就很难受。

 

我读过的华德福书籍极少,没去翻书打理论支持,但是,从我带孩子的经验判断,我认为读书是头脑活动。我的女儿之前勉强读过一年的小学,都不是与适龄孩子同班,也没有作业。也就是说,在这88个月的时光里,这孩子4岁后几乎部的自由的时光都用来看书。好在我们在山上生活了近4年,所以,她还是有很多的户外活动,当然,相对被动,尤其是与我的小女儿相比。

 

大女儿过去的成长经历中,我认为我们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让她读了太多的书,所以她比较习惯用脑。相关地,带出来的的另外的问题就是,她行动能力差——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我在她小时候极少做家务,后来做幼儿园,天天忙,更是无暇做家务,也没有坚持陪伴她做家务。

 

从女儿4岁起我就参加华德福的各种培训,当我学习到关于孩子“意志力”这一内容时,我也更加了解到了孩子的发展。所以,我开始尽可能做家务,尤其是种自己的菜园子。大女儿对我做家务并不太感冒,但对菜园子有一些兴趣。所以,她也参与了一些家务劳动,但极少,而且不够主动。经历着我近3岁的小女儿的成长,我清楚地看到了我曾经的带养方式决定了我有一个这样的头脑型的孩子。

 

我的小女儿行动力非常强,对做事充满浓厚的兴趣。其实,想想每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如果没有被破坏的话,哪一个不象我3岁的女儿那样呢?!我虽然没有主动破坏大女儿做家务的兴趣,但是在她成长的那个阶段,我是不太做的,并且,我没有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她坚持做下去的环境,反倒是读书容易坚持。

 

大女儿是在11月的第一个周三上学的,下一周的周五我给主班老师打电话,老师给我讲,女儿一看就是没做过多少家务的,因为,当有一件事情需要做时,女儿总是思来想去下不了手,当她最终开始动手做时,她的同学大多都做完了。老师说她想得太多,是的,之前头脑工作太多,她的生命力在头脑里而不是在四肢上,所以行动力弱。这个时代最不缺的就是这样的人,会想,但不肯做,没有行动力,最终一事无成。

 

而这一能力也就是意志力,主要是在7岁以前发展的。所以,幼儿园阶段孩子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玩耍,当然,也需要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幼儿园老师的任务就是协调安排幼儿园的日常生活各种实践活动,使其适宜于儿童在玩耍中模仿……儿童在幼儿园里的活动必须直接源自于生活本身,而不是来自成年人用理性化的知识构想出来。幼儿园最重要的工作是使孩子们有机会直接模仿生活本身。(鲁道夫·史坦纳《儿童成长中的意识》

 

对于幼儿时期的教育,成人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让孩子通过大量身体参与的活动、自由自主的玩耍、自发性的模仿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将通过模仿和体验学到很多东西,如:学会照顾好自己的身体、物品和他人的生活技能;建立社群关系;学习到丰富的语言、音乐和各种手工;体验到自我主导的艺术活动;体验到简单的自然科学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还会自己学会数数、简单加减计算。当然,孩子也会自发地学习到一些识字和写字。但这都是源于孩子的感官体验,源于他自身意志力驱动的工作,是儿童为主导性的学习过程。这是健康而顺应幼儿发展的, 老师和家长是不需要去干扰这样的自主地、模仿的学习过程。“(张俐老师)

 

其实,不止过早地主动培养孩子阅读能力,包括诵读经典是一种头脑活动,其实还有一种很智性的活动,是很容易被忽略的,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主动地启蒙。在工作中,我们发现,那些喜欢讲道理的话比较多的父母带大的孩子,哪怕这孩子只有3岁,这样的孩子行动力都是非常弱的,反倒是擅于思考,话多,但当需要用手做事时,这孩子一般都靠边站的,没有什么行动力。而且,虽然只有3岁左右,这样的孩子如果家长意识和行动上不做改变,幼儿园老师单方面地努力对孩子的影响都比较有限。

 

其实,我们发现,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成人:他们擅于动脑但就是不肯做事。如果一个人不能把头脑中的想象变成现实,尤其是甚至不能做最基本的家务,更不要说手工活木工活了,那么这样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没有存在感和价值感的人,甚至可能生存都会成为问题。

 

所以,说话真的也算是启蒙,大多的语言都会带来思考,如果父母少说话多做事,他们必将有一个这样的孩子。

 

但很多人会问,那孩子的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如何培养啊?张俐老师如是说: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玩、听故事、看小人书,然后再慢慢看字认字,读文字书籍的,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从四肢到头部,从图景到文字,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透过大量的图景化的说话、儿歌、童谣、诗词、故事、歌曲、偶戏、游戏、绘本等获得文化和思想的体验,而不是过早通过符号化的文字达成。随着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识字和阅读将是一个天然而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的确,我非常认同张俐老师的观点。所以,我们在华德福幼儿园里,有大量的儿歌童谣,我们很多人大概也都知道,华德福孩子语言能力阅读能力都是非常强的,但这不是源于过早地开发,而是源于保护。当一个个活动环节转换的时候,老师也都是用歌曲过渡的。同样的一句话,唱歌就美好得多孩子容易接受得多。

 

有很多朋友关心着我的大女儿,所以,我还是想告诉大家,尤其是在昨天之前,她很困难。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她的困难:这个孩子4岁起在我创办的幼儿园上学,她一直是最大的孩子,比第二大的大1岁多,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她8周岁,幼儿园又是我创办的,她在那个环境里,一直是“老大”,其实,她哪里是能当老大的孩子,她是那么一个敏感内向的孩子。但是,小孩子的“崇拜”,和其他种种客观因素在一起,造就了这样一个自以为是“老大”的孩子。在她8岁前的所有的交往中,她都是老大,在她与其他小朋友玩过的所有游戏中,她基本上一直都是主导者。我早就意识了这一点,所以在她6岁半那年,我故意设法将她调到了一个都是陌生大孩子的班级,希望能在她还比较小的时候在社交上受一下措。但这都远远不够,因为那些孩子都比她小。

 

这一次,她来到了有25个孩子的班级,班上大概有一半的孩子是9岁以上的孩子。算下来她年龄还算小的。在她进班前,老师还是做了不少铺垫,同学们对她也充满了期待。当她进班后,全班同学都对她很感兴趣,她是一个内心有些不自信但同时又很高傲的孩子,虽然有一两个好朋友,但并没有真正融入班级(当然,这是一个过程,正常情况下也是需要几个月的)。9岁的孩子之间的相处有时是很“残忍”的,比如女儿讲到会有孩子故意撞到她还喊她说对不起,当有饭洒到地上时,只要一个同学说是她洒的,就会立刻有其他几个同学跟随。。。这样的一个社交环境让女儿饱受煎熬,但是,她爱这个环境,喜欢这所学校和这个班级,她超级喜欢那些丰富的很艺术的课程。

 

要知道女儿之前只会写几十个字,没学过日语(其他同学已经学了22个月),也没怎么学过英语,就因为之前只学了相当于一年级的数学她爸爸甚至想让她上二年级,也没上过优律美,没吹过七音笛也没学过小提琴。。。除了前几天写日记时大多字不会写以及在课堂上跟不上进度外,之后这孩子再没有学习上的明显的烦恼(当然,真正地跟上去也是一个过程)。尤其有意思的是,她讲上日语课的事,讲得津津有味儿,我问她跟得上吗需要补课不,她说跟得上不需要补课,但当我要求她跟我讲几句日语时,她竟然不会。多么有意思的课堂,她并不太会说日语,但她却是那么享受日语课。她跟我强调最多的是她爱上了优律诗美,她总问我,妈妈你猜我最喜欢上什么课,结果总是优律诗美。

 

几乎全部的课程都比同班的孩子落下了两年多,但这孩子在学习上的困难除了写字外其他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至少不形成困扰。反倒是社交上的遇到的问题让我们和老师不少动心思。当然,大家也不要担心,虽然这孩子过去的社交环境不够理想,但毕竟她在山上生活了三年半多,加上家里还有个小妹妹,这并不会成为“硬伤”,这困难是暂时的,但这的确会让这个孩子痛苦一段时间,也让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成人为此多用些心思。

 

在我过往的带这个孩子的经验中,我从最初的凭本能带孩子到后来经过学习内化后再凭本能带她,由于学习本身是一段旅程,所以我们也注定要走一些弯路,这也必将注定这个孩子此生中要经历困难。好在,由于一直在学习成长,由于有很多老师朋友们的陪伴,弯路都不算太弯,所以困难只在当下。未来将无必美好,那也是因为曾经有这样的经历和成长。

 

之所以写出来分享,真的是很感恩各位朋友的陪伴和支持。还有就是,我们带一个孩子的经验和带过很多孩子会不一样,更多的孩子会带来更多的困难会促进更大的成长,所以,我选择与大家分享。

 

关于文中提到的一些事,我再详说两点:一是我提到我的孩子行动力差,但这并不等于动手能力差,尤其是我的孩子动手能力比较可以,只是在该做事的时候她总是想很多,开始得困难,做的过程也比较慢——这与在之前的成长过程中用四肢做事太少有关,多做家务的孩子就不容易有这样的困难;二是社交环境问题,有的家长可能会想到我的孩子是班上最大的,那会不会也遇见同样的问题?其实没有什么人和事是一模一样的,我的孩子一直在我创办的幼儿园里长大至7岁半,这期间她一直是最大的,而且大其他孩子1岁多,加上我是创办人,孩子会自然而然地有些“自以为是”,幼儿园毕业后勉强上了一年小学,中间又很折腾,班级上孩子年龄结构不理想,这再一次造成了她社交的障碍,由于年龄小的孩子多,老师在学习上一般会将就大多数孩子,所以她也没有学到她这个年龄孩子应该学到的知识。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社交上,她都没有参照物,不知道她这个年龄的孩子应该在哪一条线上。这种情况不是哪个孩子都会遇见的,同时,即使遇见也不一定象我的孩子这般困难。我的孩子比较内向敏感,加上我个人工作一直很忙碌,陪伴得也不够。所以,大家不要“生搬硬套”我们的案例。如果有几个母亲或者是父亲能在我的分享中有所启发,我想这就足矣。

 

最后仍要唠叨的是,孩子的一切困难都映照出了我们成人的期待与成人内在的冲突。我们尤其是我自己,需要经常问一下自己,我对孩子真的没有期待吗?我真的在给孩子提供一个让她成为她自己的环境了吗?我真的爱她吗?

 

我还是引用张俐老师的这段话:记得我们小时候都喜欢玩、听故事、看小人书,然后再慢慢看字认字,读文字书籍的,这是人类发展的规律:从四肢到头部,从图景到文字,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对于幼儿来说,最好的学习就是透过大量的图景化的说话、儿歌、童谣、诗词、故事、歌曲、偶戏、游戏、绘本等获得文化和思想的体验,而不是过早通过符号化的文字达成。随着孩子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学习识字和阅读将是一个天然而成,水到渠成的事情。”

 

万物皆有时,让我们共同,静待花开!

 

2014123日于成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