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色彩的世界中住著一个完整的世界

(2013-08-21 23:40:35)
标签:

杂谈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转载:色彩的世界中住著一个完整的世界

当我们运用色彩画画时,当有所自觉的是:我们正从无生趣的事物中(what si dead)唤起生命(life)
——鲁道夫·史代纳
儿童与色彩
我们看着不断改变色彩的天空:明亮的天蓝、漆黑的夜空、带灰及雪白的云朵、隐隐若现的神秘蓝紫、燃烧般的火红、闪闪发亮的金黄与橙红,以及彩虹中细腻的一点颜色。当我们环顾四周,万事万物都沉浸于色彩中:白雪皑皑、灰色的岩石、碧绿湛蓝的汪洋、大红的苹果、绿色的草原、金黄色的玉米田、紫罗兰花以及褐色的牛群。
从童年开始,我们就已沉浸在週遭环境千变万化的色彩中。不同的色彩影响着我们对生命的态度,交织在我们的情绪里,也更进一步地呈现在我们的衣着上:我们喜欢穿着自己选择的颜色。
孩子们喜欢色彩。小婴儿会朝吸引他们的有色物体(coloured objects)伸展探索。很快地,他们就会记住这些物体,也会记住每种色彩带给他们的特殊色彩感(colour sensation)。孩子们和环境里涌向他们的色彩结合唯一,甚至他们的内在情感也会被色彩深深地影响着:某一种色彩可能会让孩子产生幸福感,另一种却可能让他们感觉不舒适。正因为孩子比成人更具感受力,所以他们的色彩经验也更为强烈。
在孩子生命最初的几年中,他们的感官知觉(sense perception)仍十分鲜明,他们感受到的每件事物都直接在体内留下印象。因此,太早将婴儿暴露与日光中,或硬用板板的电灯强光照射他们的眼睛并非好事。小婴儿刚开始接触到光及色彩时,是将之视为有层次的光影亮度,只有当光线和色彩对眼球产生热情作用时,眼睛才会变成完全的视觉器官。
在《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一书中,鲁道夫——史代纳(Rudolf Steiner)描述到色彩对孩童的影响:【在考虑到环境的色彩关系安排时,我们对容易紧张或兴奋的孩子与对较安静或散慢的孩子所采取的对待方式不同。从孩子房间的色彩开始,包括孩子身边的各种物品,一直到孩子身上穿着的衣物等,每一个细节都必须顾虑到。因此,一个容易兴奋的孩子因处于红橙色系的环境或穿着红橙色系的衣物,而一个懒散被动的孩子应被安排在蓝绿色调的环境或穿着蓝绿色调的衣物。如此安排主要是因为孩子内在产生的色彩互补感(complemen-taly colour)。举例来说,他们会将红色当成绿色,而将蓝色变成橙黄色……】
直到学龄前,许多孩子将红色称为绿色,或将绿色称为红色,而较少将蓝色与黄色混淆。同时,他们也可能改变他们喜欢的颜色。有一位母亲就曾告诉我他的孩子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绿色是他最喜欢的颜色,可是,快6岁时,他确宣传他以前喜欢的颜色是红色。这个例子说明了一项事实,孩子最初对补色的感觉胜过于色彩本身外头的颜色,而只有随着时间的推进,孩子才会渐渐体会到和成人一般的色彩经验。

色彩对精神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并为将色彩视为独立的实体(independent entities):我们早已习惯将色彩视为物体的属性,(attributes of thangs)。然而,对于心灵内在的视觉而言,色彩的重要本质就显露无疑了。歌德(J.W.Goethe)将此灵性的视觉经验视之为{色彩对精神感官的影响}(sensory-moral effect of colour),伊斯雷克(Eastloake)则将之译述为{色彩的作用与精神的关联}(effect of colour with reference to morao associations)。以下是从歌德的《色彩理论》(Theeory of colours)所摘录的段落,他们可以帮助我们对色彩有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与了解。
属于前进色(或正向,plus side)的色彩有黄色、红黄色(橙色)、黄红色(铅丹色、朱红色)。这些颜色所激起的情感是快速、活跃、激昂。

黄色
这是最接近光的颜色它产生于光的最轻微镇静感中,无论是藉由半透明的媒介或是白色物表的轻薄倒影而产生。在三菱镜的实验中,它将自己独自伸展出来并扩散与光的空间中,在它与蓝色混合产生绿色之前,它和蓝色任处于分离的两个极点上,此时,它展现的是极致的纯度与美感……
这种温暖的印象可以透过非常生动的方式体验到。如果我们经由黄色镜来观看风景,尤其是在灰冷的冬日里,眼睛被取悦了,心胸得以开展并欢愉起来,顷刻间犹如出现一道光辉照付在我们身上。
然而,此色彩的纯度与明亮度(饱和度)虽是事宜、悦人的,切极致的能量是宁静,尊贵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它确非常容易被“污染”(contamination),若有一点点混色都会造成不悦目的影响,或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后退色(minus site)。因此,略带青绿的硫黄色有时也会另人产生不愉快的色感……

带红的黄色
没有任何色彩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我们可以轻易的藉由浓缩或调暗的方式将黄色加入红色中。如此,此色会渐增其强度,变的更为有力而华丽……

带黄的红色
……此色活跃的一面在于其释放的高度能量。无疑地,性急、鲁莽及未受教育的人会特别喜欢这种颜色。我们可以普遍注意到原始民族对此色的偏好;或者,当我们任由孩童自由着色时,它们绝不会吝与使用朱红色的。
属于后退色(minus side)的色彩有蓝色、带红色的蓝色以及带蓝色的红色。它们给人一种不安、敏感且焦虑的印象。

蓝色
正如同黄色总是伴随着光亮,蓝色可说总是带着黑暗的本质……因为高高的天空和远方的山丘呈现出蓝色,所以,蓝色的表面似乎远离我们退去……蓝色给我们寒冷的印象,因此,也给我们阴暗的感觉……带纯蓝色的房间看起来比原来的大一点儿,不过,同时也觉得较空挡与寒冷……

带红的蓝色
……蓝色慢慢加入了红色,如此一来,此色任然处于被动的一方(passive side),却带有某种程度的活泼性。然而,它附有的挑动性却迥异与带红的黄色:它较具干扰特质,而费更有活力。

带蓝的红色
不安的情绪随着色调的加深而增加。我们可以做一个很保险的假设:一块纯净的蓝红色地毯是令人无法忍受的。基于这样的考量,当此色用于服装、色带或其它的装饰品上时,它都必须用一种轻描淡写的方式来表现,如此,才能将它的特性用一种别具风格的方式呈现出来……

红色
此色造成的影响就如同它的本质一般的独特。它给人一种沉稳、高贵的印象,同时,它也呈现出一种优雅的风姿以及动人的吸引力。起初,它以浓暗的姿态出现,接着,它又淡化稀释出红色的晕彩。由同一色调的多变层次中,它可同时表达出成熟的庄严气质以及青春的悦人亲切。
红色玻璃展现出一种明亮的风光,它的庄严高贵可鼓舞出一种敬肃的情操。

绿色
当黄色和蓝色这两种我们认为最基本及最简单的色彩结合时,它们结合行动的那一刹那产生的颜色即是绿色。此时,眼睛感受到的是一种明显的感恩之情。如果黄色及蓝色此二原色以完全相等的份量混合成绿色,没有任何一色处于主导地位,如此产生的单纯色彩使得人们的目光和心智都得以在此接合点上得到充分的休息。
然而,为何色彩的经验(experiencing of the colours)对人类(尤其是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如此地重要?对幼儿而言,外在和内在世界的经验是很难分离的。孩子们不仅看到色彩,同时,也感受到色彩的特质,他们在自己身上感受到色彩本体的特质,甚至对色彩此种非物质性存在的本体有所知觉。此种知觉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消失。当孩子们到达入学年龄时,他们对色彩的感受力已经消退,而仅仅将之视为附着于物体表面的事物(如“蓝色”的球、“红色”的屋顶等)。因此,孩子们对于色彩不同特质及影响的感受也随之萎缩,而灵魂之窗也未能进一步开拓。一般说来,幼儿本身就知道红色和黄色是温暖的颜色,而绿色和蓝色则是寒冷的颜色。不过,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不再能完全地感受这些特质,如此一来,色彩的分类方式便容易流于抽象与僵化。
因此,史代纳建议老师要让孩子愈早在色彩的世界中生活及学习愈好,如此,孩子才能沉净与歌德在《色彩理论》中提及的各种情感元素中:

【歌德提醒我们注意色彩在人们心中引发的情感。他指出红色的挑战性本质。他针对色彩的教学中除了考虑到眼睛所看见的红色,也考虑到目光注视着红色时的心灵感受。同样的他也提及蓝色出现时所带来的静止及冥想沉思的心灵感受。换句话说孩子们的内心会自发的惊艳到色彩所酝酿出了的情感层次,因此,我们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将色彩呈现在孩子们面前,使他们可以自然的感受到色彩的内在生命(inner life)。歌德的《色彩理论》告诉我们:色彩与情感的关系继而引发了心智的跳的(impulses of will)。】

盲者也可以感受到色彩对精神层面的影响。海伦凯勒就曾写过:{眼睛看得见的人以为盲人完全无法感受到色彩的美,这其实是错误的。}目盲的女作家乌斯拉-柏克赫德,也描述了他如何能够建立对不同色彩的认知(尤其是藉由童话故事的方式),以及他如何学会由内在去体会不同色彩的本质:

【简单的民间故事告诉了我更多关于色彩的感受:当白雪公主那邪恶的后母因嫉妒而脸色变黄时,那种黄色一定是一种毒药的黄,跟玉米穗那种富含丰富养分的黄一定不一样。同样的,红色在{白雪公主与红玫瑰}的故事里就展现了多少不同的心情啊!玫瑰花叶里有细腻的花瓣红;树林里有莓果生动的红;愤怒的小矮人脸上闪耀着奇异的舌红;守护天使整夜守护着树林里逗留的孩子,在那儿,清晨天空中的红霞在险境中闪烁着希望;在傍晚的红霞中,国王之子褪去他鲁莽的外形,我们可以看到他宛如国王般全身散发出红色的光芒,穿的不在是粗糙的黑皮衣,而是紫红的披肩外套,这就是奥古斯都帝王气派的红色。】

同样地,孩子们也经由童话故事体会到不同的色彩,由此,他们与色彩建立起浓厚且亲密的关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