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唐诗女儿六岁解释育儿 |
分类: 成长路上 |
昨晚睡前,女儿熄灭蜡烛后说:“妈妈,我们聊会儿天吧。”我说可以。她问我聊什么,我说随便聊吧,她又说:“要不,我先给你背首唐诗吧。”我说行,她说先背《初冬》。是一首律诗,我没听过,应该是在这个初冬的季节老师带她们的吧。
背完《初冬》,女儿说,我给你背首《元夕》吧,我隐约知道这首诗,感觉不是这个季节的,我就问她元夕是什么意思,她说是元宵节啊。我犯糊涂了,问她是老师带小朋友们读的诗么,她说:“不是,是我在《中国传统节日》里看到的。”我问她看到就记住了啊,她说:“是啊,看几遍就记住了。”
然后她就背给我: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经女儿一背,我就想起这首诗了,觉得这首诗很简单,看她背得又顺,就问她知道这首诗是什么意思吗,她说她知道。她给我解释时很有意思:她提到“花市灯如昼”时,我问她怎么知道“昼”是白天的意思,她说“不分昼夜”的“昼”嘛。
最有意思的是最后一句,她理解成是去年一起逛花市的人都死了,所以才哭得袖子都湿了。
我告诉她不是因为一起看灯的人全死了,而是没有在一起。她恍然大悟:“糟了,我已经给小朋友们讲了,说那些人全死了。”我想起女儿班上老师说过,三月她看完节日故事给小朋友讲,把老师以后要讲的都讲了。我心想,快了,这孩子就要离开幼儿班了,再忍忍吧。
女儿后来又背了两首诗,一首是《山行》,另一首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很可爱的是,她又给我讲了一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她说这是一首描写节日的诗,告诉我那一天大家都在过节,可桓景却在异乡做客,我问她异乡是一个地方的名字吗,她说不是,就是别的地方,还强调异就是另外的意思,说桓景在的异乡叫钟南山,我问哪个钟啊,她说是钟沐辰的钟。
接下来女儿继续翻译,都非常非常正确,讲到最后一句“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所有的人都插了茱萸,但只少了桓景一人。我很想知道她是否知道“遍“的意思,就问她,她说“遍”就是所有人的意思。女儿还告诉我:“桓(HUAN)景的桓有人容易读成HENG音,也有的书上写“恒景”,但我还是认为是桓景。”
我问女儿看过这首诗的翻译没,她说没有。此时我明白了,是老师讲了重阳节的故事,她联想到这首诗上了。
女儿三月已经六岁八个多月了,从小爱读书的她读了很多的书,她的记忆力一直都很好,读过的内容一般都能差不多背下来。
很多人羡慕我有一个爱读书的孩子,经常向我问如何培养宝宝的阅读习惯。我是先有孩子后学习的,在相对深入了解华德福教育之后,我随时注意刹车,不让女儿沉浸在童书的世界里,从她五周岁起到现在,我鼓励女儿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在户外玩耍。很庆幸的是,从那时起到现在,我们一直生活在山上。山上的生活简单但又丰富,非常适合孩子,因此,女儿多了很多户外的玩耍与观察,她非常热爱大自然,非常喜欢小动物。当然,她也因此看了很多的百科书,尤其是动物方面的书籍,她也经常提醒我,不要总看华德福的书。最近一两个月她迷上了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看了可能有六七本了,她还喜欢反复看。
一个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孩子,与我们成人给提供的生活环境有关,与我们成人的生活方式、习惯、对待人与物的态度有直接的关系。我的女儿爱读书与我个人有关,就象我的女儿从来不碰我的电脑从来不关注电子游戏从没拿我的手机玩过,因为我从没玩过电子游戏,一次都没玩过。
有人羡慕我的孩子,我也羡慕别人的,呵呵。园里有个意志力非常强大的孩子,所有的大孩子一起织布,只有她会在几天的时间就织两块,但另外的孩子织完一块都困难,我的女儿只织了一块的三分之一可能都不到。在阅读和画画上,我的女儿表现出了强大的意志力,但在做手上活动时,她的意志力明显弱很多。
因此,今年秋天开始,我们走很多的路,最初是女儿的建议,她喜欢走路,看沿途的风景,采沿途的野花。日复一日地在同一个时间做相同的事情,对意志力的培养是非常有益的。我没有时间和精力做其他的,我就带女儿走路,我个人感觉,走路对意志力的培养对一个人的心灵成长都是有益的,走路上学对孩子来说意义更大。
在华德福理念之下,基于对幼儿的理解和保护,我也认为如果做为父母和老师,能给孩子讲故事,尤其是讲自己编的故事对幼儿来说更有意义,而不是给孩子读图画书。
我们大多先带孩子后学习如何带孩子,学习后发现自己曾经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但不必把心情放在内疚上,而是放在当下,一个母亲的觉察对孩子来说已经意义非凡了,我们都不是完美的母亲,所以,也放下对孩子的太多的期待。当下的一切是最好的选择。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