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推广华德福教育---大家一起来做大蛋糕吧
(2012-06-30 22:24:07)
标签:
转载 |
分类: 华德福之路 |
一、华德福培训给我的启示以及我对华德福教育的理解
自从06年开始接触儿童教育,为了让自己内心有爱,或者说能感知到爱的能力,为了尽快的,更好的陪伴孩子,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在这5年里,脱离了社会,去体验了各种不同的课,但是有一种感觉就是,好象越上课内心越难受,越难受越去上课,去宣泄情绪,在这过程中把原有的力量也宣泄掉了,人就不平衡了,自己的“我”丢了,直到09年10月份上了华德福人智学的培训课及有关的课之后,了解到了华德福教育中既有人类发展的全部图景,又有让人如何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去做的方法。让我打开了自己的心结,看到了自己及部分人的真相。我知道自己为什么去上课,一开始是不知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为了找寻方法,选择了去上课,后来就会变成逃避生活中的困难去上课,离开了现实生活是无法成长的。华德福的培训与社会上的心灵成长课有很大的不同,让我能回到生活中,在生活中去觉察成长,去身体力行的做事情,自己的创造力出来了,就疗愈了。我最深的体会是,让自己始终和自己的我(或者说是自己的中心)连接着,找到自己的“我”。只有找到自己,才能算活着。
之后参加了许多华德福相关的活动和课程,了解到了华德福教育是很人性化的教育,能滋养孩子也能滋养成人的教育,也是最需要我们实实在在去“做”的教育。当然华德福教育还有很多很多让人受益的,大家比我更了解。
还有最重要的一条是,其他的课程只是脱离了生活短暂的在一起共修,而华德福教育学校的三元管理是大家长期工作生活在一起共修。
了解华德福教育后,加上想把好的教育分享更多人的天性,所以我就有了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华德福教育的情结。所以这两年多就死死的盯着的培训,老是向对方提意见,就是想告诉她,每次培训让更多的人进来,别浪费了老师的资源。可能是方法不对,没有接收到我的想法,所以我就会不断的关注,不断的去找学员,家长及有关的国学老师聊,大家就会有一些共识的想法出来。
二、
09年11月份,我第二次接触华德福培训,上了尤哈纳斯老师的课,他提议为了康复大地,为了给孩子有个受保护的心灵家园,选择在小毛驴农场去种树圈,但那天雪下的特别大,因为天气不行,无法栽树,老师很抱歉,给我们讲了树圈完整的故事。在人们的内心播下一颗种子,那天很多人被感动着,等待着老师带领大家来种树圈,等啊等啊,等了一个春天也没有等到,因为没有找到地方。我就想我能做些什么,我能做的是先找到一块地,我与乡居楼联系好了,在2010年3月在北京种树圈,可老师由于设计学校的图纸,没能种树圈,大家很盼望种树圈的心,不能再等了,就爆发了,后来我们大家自己来种树圈,做了以后发现种树圈是众望所归。一开始是我在坚持做第一步,等我做完第一步后,现在是更多的人自发的进来,大家的力量在向前推着走,有人策划,有人去执行,有人做基础的资料,有人去推广,大家没有太多的商量,没有什么开会,而是谁擅长什么,有什么资源,自发地进来,合作就开始了。一个热心的新疆人,看到树圈的资料,就计划今年的秋天在乌鲁木齐的一个SOS儿童村为孩子种一个树圈,他打算为孩子们种很多的树圈,还有热心的人在四川联系种树圈,我相信未来会有很多树圈在中国大地扎根。这就是华德福教育的模式在社会中自行实践。
我相信3年之内,树圈会在中国不同地方给很多人的内心播下一颗种子,相当于代表着华德福教育的树圈在中国大地上扎根生长,这是有形的传播,这也是王林海老师喜欢的德国波伊斯老师倡导的社会行为艺术。大家在树圈里会有交流,会有倾听,会看到枝丫相拥,唤起大家合作向上的精神。让更多的人愿意来了解华德福教育是什么,这就社会行为艺术形成的华德福教育无形的推广。
这是我了解的树圈的另一层意义,这也是我坚持一年多不放弃的原因。(有关树圈的更广泛的意义别的地方有说明,我就不多说了。)
通过在种树圈的1年多的实践过程中,我体会到推广华德福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机构的事,而是更多的人进来,靠更多的力量共同合作,在社会上去推广。在我看来,透过华德福教育,为大家提供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接纳的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南山华德福的,是乐知的,是春之谷的等等.......是更多热爱教育等人的平台,让更多的人聚在一起合作,推动这个教育,换句话说是集体意识的力量在推动。如果不是这样的开放平台,就会阻碍华德福教育的推广,就会有其他开放的,包容的,接纳的平台出来,因为集体意识的力量会产生这样的平台。
三、通过一年多的上课体验及观察,对推广华德福教育的方法建议
我们认识了自我很好,但我们的中国文化讲的天人合一,与周围的环境和谐,我希望我们的孩子成长环境,不是大众群体之外的小众,而是希望我们的孩子是大众群体之内的小众,自然的与周边的融在一起。华德福教育也倡导的是“自然”。听尤哈纳斯老师讲,在德国华德福教育趋向公立教育,反而公立教育越来越华德福。尤哈纳斯老师还说华德福教育的根在中国.
上了尤哈纳斯老师与王林海老师的东西文化的对话后,我了解到未来的中国的新文化是东方与西方融合出来的一个新文化,是中国的新国学与西方华德福教育融合的文化,(当然还有别的教育的元素)叫什么不重要了,但是是融合出的新文化。集体意识已到这了,要靠很多人去实践推广,为了我们的孩子,我们在座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做这个事情,也许是几代人。
(1)
与前面说的相同,国外的老师的缺点就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不够,而且需要通过翻译授课,相同时间的信息量就减少了一半。
(2)
(3)
要邀请对中国国学文化很了解,而且对传播教育很感兴趣的人,这些人既了解国学又了解了华德福教育,用中国人听得懂的语言,换句话说用老祖宗的语言去翻译华德福教育中的灵魂等字眼,(在我们的文化智慧里.灵在心里,魂在肝里,中国人喜欢说"心肝"宝贝)很安全的,被人接纳的把这教育推向大学,中学,小学的老师,让更多的孩子及家长受益。为什么这样做,华德福的教育里的方法就让我们很快的意识到我们骨子里有这些东西,能很快回到我们的根上,很快就知道华德福教育的根在中国国学的智慧,反过来我们用老祖宗国学智慧的精神来推华德福教育,就会被很安全,很被接受的吸收,也符合我们的国情,也符合天人合一,这要在力度上,广泛性上的,安全性上,让人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做。安全性是很重要的,我们融和在我们大的环境里,我们才能被接纳,才能存活,才能健康的发展,才能为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我们希望的环境。我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我们不能去改变什么,我们要思考用怎样的方式融入大的环境才能生存。华德福本土化也需要中国国学老师的帮助。这是初步的想法,只有在实际做的时候再完善。
(4)提供一个平台---培养华德福教育的培训老师 :对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教育培训大众的家长,经历过成长的家长的分享会,手工会等活动会有感染力,分享如何与孩子讲故事,如何做好吃的点心,如何给孩子做玩具,等等生活中身体力行的做事情,让大众家长从生活中认识华德福。
(4)
华德福教育注重的是“doing”而不是“thinking”,还重要的是平衡,在生活中做事情,大家开心的生活,会为孩子讲故事,会做好吃的点心,会给孩子做玩具,会染布装饰房间,装饰自己,会给孩子唱歌等等,在生活中创造力出来了,就是疗愈。有了自信,我们就有力量,孩子也就有力量。
这些活动,我们可以来牵头组织,或者其他个人和单位牵头也是件很好的事情,如果精力允许都要很好支持,没有必要非要划定小圈子,我行你不行,华德福教育是靠很多人的实践才能在中国生根,长成一棵大树的,要做成一个大家,的开放平台,而不是非要冠以赵钱孙李。当然也要有符合社会运转的规则及运营方式.
(1)手工会等,及相关的材料打包,培训的细节及跟踪服务要做到,提供一个平台,让大家自发的组织一起,热心家长及学员分享,互动式的分享,A接力棒的方式,我教会你,你再教别人的方式,B互动的方式,我善长的教给你,你善长的教给我。让更多的人去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向更多的人播下华德福教育种子,分享者在互动的过程中也实现了自己的需要,也得到了成长。
(2)各种读书等分享体验会,要精心地去做,滋养大人的心灵,相当于成人华德福幼儿园,小学在社会中去实践,父母在实践中会照顾到自己的内在孩童,还会体认到自己的孩子的感受,自己找到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的方式。
(3)社会行为艺术活动---种树圈,更多的人进来,自发的在社会上去实践华德福的教育精神,成百上千的树圈在中国扎根成长,我们帮助了更多的人,更多的人会帮助我们。
(4)建立合唱团,团员的歌声会打动周围的人,谁都会记得由于华德福教育才让大家在一起,让爱好合唱的人自治成长,资源共享就可以了。
(5)建立戏剧社,将来她们的演出,会传递给人们什么是华德福教育。让爱好戏剧的人自治成长,资源共享就可以了。
(6)组织人探讨中国的节日庆典呀,等等。因为中国节日的庆典里蕴涵着中国文化,也是向孩子传递,向人们传递中国文化的智慧.
(7)学校孩子们的合唱团,等等一些活动,让更多的家长聚在一起。
当然只要是探索教育路上的所有的人都是合作伙伴,只有这样我们周围的环境才会越来越好.....我们的圈子才会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