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光三月
阳光三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729
  • 关注人气:60,5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总问孩子“好不好”

(2012-03-18 21:30:47)
标签:

华德福

选择

育儿

分类: 发现孩子

别总问孩子“好不好”

 

两年四个月以前最初做幼儿园时,我就发现老师爱问孩子们“好不好”,感觉以为这样问是尊重小朋友对小朋友们友好。但是,我很清楚老师这样问时并不是真的让孩子做选择,而只是貌似习惯性地问一问而已。

 

那时我就发现,当老师们发出一个指令后再随便加上“好不好”这三个字时,孩子们会齐声说“不好”,而接下来,老师们象是不曾问过一样,仍按自己的想法做下去,而不顾孩子们答的“不好”。

 

不止是两年多以前,就是现在,有时会发现新来的老师们都习惯于问孩子“好不好”。比如准备吃饭时,老师会在招呼正在玩耍的孩子说:“走,我们去吃饭好不好?”当老师这么说时,我发现孩子们都是跟没听见一样,还在做之前正在做的事。还比如老师觉得孩子该喝水了,她有可能对孩子说“喝口水好不好”;运动中的孩子停下来了,可能会有些冷,觉得该加衣了,她可能会说“把衣服穿上好不好”。我见得最多的就是曾经在做第一个幼儿园时,面试老师时会让老师试讲(那个园只做了两三个月,之后做爱弥儿开始从没让老师试讲过),老师们在给孩子上课时每进行到下一步都要问小朋友们“好不好”,小朋友们从来都会答“不好”,而老师象是不曾经问过一样,仍按自己的思路走下去。

 

两年多来,我在园里多次和老师们沟通时都强调过不要问孩子“好不好”,除非你真的需要让孩子做出选择。在昨天之前,我没在哪一本书上看到与我这个想法相关的文字,我之所以这样提醒老师和他人,只是感觉他们这样的做法不够尊重孩子,并有讨好孩子之嫌。因为,既然你不是真心地让孩子选择,那为什么还要抛给孩子一个选择疑问句呢?当孩子不同意时你却固执地继续下去,那么你将孩子的感受置身何处呢?其实,孩子们早就明白了不尊重,所以,当他们集体说“不好”时都会笑,象是在做游戏一样——那么,我们成人想一想,当我们和孩子们的关系处成这样是不是一件很好的事呢?

 

一般喜欢这样问孩子的母亲或者是老师其实都是很尊重孩子的,他们在孩子面前没有做出很有威严的样子,而是弯下腰来和孩子说话。但是,我要说的是,这并不是真正的尊重,发自内心地尊重。真正地尊重是发自内心地将孩子看做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给孩子一个选择,然后他做出选择了我们同意了就意味着尊重了。

 

写到这里,我不得不检讨下,我想我影响了一些妈妈,很对不起这些妈妈。育儿六年,我也一路在修正我自己的观点。曾经在女儿小时候我也以为让孩子做出选择就是尊重他们给他们自由。当时我并不了解华德福也并不真正地了解孩子,所以,现在,当我和老师们发现一些现象时,比如,当孩子向我们求助时,有时甚至不说话只是一个动作,我们都会习惯性地及时响应,而当我们让孩子归位或做其他事时,有时甚至对着他大声说他都跟没听见似的——我们分析其中的原因时,意识到可能是我们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过于在意孩子的需求,太把孩子当回事,而并没有将孩子当成一个普通的家庭成员来对待。其实,年幼的孩子是需要我们照顾很多付出很多才能长大,但我们带给孩子的一切,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东西都应该适应孩子当时年龄的需求,而不应该太过。

 

如果说是真正的选择,我们知道什么是好的,将它带给孩子就是,而不用问“好不好“,所以,当我们感觉孩子会冷时,如果是小孩子我们走过去告诉他该加衣服了,然后加上就是,而不必征求孩子的意见;当孩子该喝水时提醒一下就行,当孩子该吃饭时告诉孩子是吃饭的时间就行了。。。。。。

 

如果我们不是真的让孩子做出选择,那我们就果断点,告诉孩子该这样做了,如果是真的让孩子选择,那这个选择一定是孩子当时的年龄能承受的。比如,我经常听家长说改天把孩子带到幼儿园来看看,看孩子喜欢不喜欢,喜欢就来上——这样的选择太大了,小小的孩子,不要说两三岁,四五岁五六岁的孩子也是承受不了的。选择是要根据一些情况来做出的,如果让你为孩子选择幼儿园你会考虑理念、交通、价格等,那么想一想,如果你让孩子来选择,他的依据会是什么?如果是没有依据随便选择的话,那这个选择应该是没有意义的。

 

华德福老师总告诉我们,你知道什么东西好,带给孩子就是了。所以,我们不必问孩子,直接带给孩子就是。《我从彩虹那边来》的作者是一位心细的资深华德福老师,她在书中提到她曾听到家长对孩子说可以把外套挂起来,然后又加上一句“好吗”,她提到一下子力量就减弱了。她反问,这难道是为了让一个似乎很苛责的要求听起来柔和一些,“好吗”是什么意思?如果不好是否意味着孩子不必去做了?孩子到底是可以选择,还是不可以?她说,这会给孩子造成混乱和不安全感。当孩子知道父母、老师和看护人知道什么对他是最好的,他会觉得安全。

 

芭芭拉老师的这段话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母亲和老师们经常口头缠似的问孩子“好不好“这件事,因而起草了此文。

 

芭芭拉老师还提到,对孩子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给孩子一个指令,告诉他必须做什么,然后又改变这些指令。斯坦纳指出,成人不清晰的思想会给孩子造成混乱,现代文明社会有这么多成人患所谓的神经疾病,其根源就在于此。其实,斯坦纳博士是在1923年说的这番话,距今已经近90年!

 

针对此事,芭芭拉老师还提了两条非常可行的建议:

 

一是有魔力的词:可以。

她说,有一个魔法词,不专制不纵容,对孩子很有效,这个词就是“可以”。“你可以把外套挂起来。”它不包含任何需要孩子回答或可能被孩子忽略的问题。“可以”这个词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拥有特权。我想起园里有老师经常会用到这个词,确实很有效,因为这样说后带给孩子的感觉不是命令也不是纵容,反倒象是非常合理的建议,其实小小的孩子很明白,他知道他应该接受老师的建议他该这么做了。

 

二是当孩子有情绪时,我们该怎么办。

芭芭拉老师建议,在孩子大发脾气时,如果我们保持平静、安静而自信,孩子会吸收这种态度,再次恢复稳定。如果我们努力做到自律,孩子会吸收我们的态度,一切会恢复和谐。如果我们对孩子讲道理,告诉他们为什么要他们做某事或不做某事,就会过早地唤醒他们的思考力和智力,将他们过早地从童年的梦幻世界中拉出来。通过模仿,他们开始讲反过来和我们讲道理,而且会非常擅长此道。斯坦纳认为,只有在孩子将近五岁的时候,才可以唤醒他们的是非观。

 

是的,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包括我自己的,都非常擅于此道,有的妈妈甚至觉得孩子很难缠很难带,也有很多家长觉得这样的孩子很了不起很能干。此刻,我明白了其中的原因。我在想,如果我能早在五六年前就了解华德福这种教育该多好,不过,我知道,任何时候都不晚。

 

是的,我们成人,许许多多的成人,都乐于给孩子讲道理,甚至反反复复讲。桂英老师提醒我们给孩子讲道理不超过三句,因为孩子只听得到前三句。很受益!其实,我们大概都知道,很多时候,给孩子讲道理是件很费神的事儿,一不小心还会把自己套进去,现在的孩子何其聪明啊!所以,当我们知道什么东西对孩子好时,我们带给孩子,当孩子为此拒绝或哭闹时,我们只需要平静地温柔地坚持就可以,不必去讲太多。

 

 

我们大多在童年时心理上都没有得到过关注,甚至,我们不被尊重,现在,当我们为人母后,我们却要学习去尊重和理解儿童,这可能挺难。因为,童年的力量过于强大,我们经常习惯性地靠着本能去行事。所以,我常说,对孩子的尊重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表面上套用一些句式就是尊重了。当然,能做到这些很难,无论对谁,因此,我们一直都在路上。还好,路上有我,也有你,我们相互提醒着帮扶着一路走下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