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勇敢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别告诉我要勇敢
上周日又带女儿去推拿,先是推三关,这是她本来就能承受的,但她嫌太久了很无聊,让我给她讲故事。我不太会讲,就给她讲了个笑话,然后闲聊,陪她混时间。当时另外一个五岁半的女孩也在推,而那一刻她的妈妈在电脑上打游戏。在推的过程中,那个女孩哭了,她的妈妈就过来陪她了。
接下来是捏脊,因为上一次捏时三月哭得厉害,这次我提前准备,赶快把水晶交给爸爸,我陪三月进去捏。三月是不情愿进去的,我就给她讲为什么要带她来做推拿,还告诉她做这个是有点痛,但也只是一两分钟的事儿,一挺就过去了,而且能挺过去,因为上次就挺过去了。
捏之前要先搓,这时我就跟她聊天,给她讲笑话。能讲的笑话就一两个,所以讲时我就故意托长点儿。三月边听边被捏,偶尔喊下疼。她喊疼时我就一直安慰和鼓励她,结果非常顺利,在愉快中结束了这次推拿。
另外一个女孩比我们稍晚进去,她的妈妈很不错,她对孩子说:“妈妈也象姐姐的妈妈一样陪你。”听到这句话时我很感动,没有人劝她,但做母亲的心本能地感受到了陪伴的重要。但她显然没我理解孩子会劝孩子,加上她孩子做的要复杂些,比我们做的疼得多,孩子哭得都做不下去了。妈妈只是一直告诉孩子要勇敢不要哭。
之后三月对我说:“妈妈,你是心理老师吗?你难道懂巫术吗?”其实,三月这次的轻松有一部分原因是上次做过,她心里有底,再就是我的陪伴。
我心里想,如果那个女孩让我来陪来鼓励,她也许不会哭,就算是哭了也不会那么严重。其实,那个妈妈挺不错的,当时我就看得出来她很努力。我由此想到了上周桂英老师来做的分享,当场不会让你心潮澎湃激情满怀,但是,在场的人一定很感恩,因为,那些想法和建议都是可以立刻实现的。看来,我们以后要多组织类似的分享活动,让更多的妈妈和孩子受益。
再回到我要说的话题上。我们经常听到大人们鼓励孩子尤其是男孩,在他们打针的时候摔跟头的时候不敢和陌生人说话的时候要勇敢。而我感觉越是这样要求孩子,孩子越容易退缩。孩子在相应的年龄做相应的事儿,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也与年龄性格等有关,我们不要过于期待孩子在小小年龄就勇敢得无所畏惧。同时,我们告诉孩子要勇敢的时候无形之中会给孩子一个暗示:如果不这样做就不勇敢。而那当时大多孩子也很能完成家长当下的要求,这就在不经意间给孩子贴了个“不勇敢”的标签。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的情况是,你越期待有个什么样的孩子,孩子就越不朝你期待的方向成长。
孩子就是成人的一面镜子,在孩子身上,我们看到了自己。在育儿这条路上,或许我们应该经常思考,我们对孩子的期待是什么?这种期待是否源于我们的某种恐惧或是对孩子的不理解?我们的期待是否超越了我们的孩子能承受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