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孩子礼貌成人问题逗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是谁“培养”了不懂礼貌的孩子?
孩子的礼貌问题一向被拿来说事儿,过去遇到比较多的是被老年人拿来说事儿,后来也从一些年轻妈妈那里听到。细想想,在心底里,我也用有无礼貌评价过其他的孩子,但不是针对幼儿。比如在鲁能住时,同一幢楼的小学生们早晨经常在电梯里疯闹,电梯本来就挤,加上他们推推搡搡的就更挤了,而且,我很担心电梯的安全。记得有一次,三四个十来岁的男孩实在是不象话,送他们上学的成人怎么劝都不听,刚好电梯停在某层,上来一位穿制服的中年妇女,其中的一个成人就说:“你们再闹嘛,再闹就让警察阿姨把你们抓走。”这位警察阿姨也顺势吓唬了他们几句,孩子们果然安静下来了。
我的孩子目前5岁4个月,最近很多人都向我夸她有礼貌了。我也觉得她比过去有“礼貌”多了,虽然仍不太主动问好,但遇到别人与她说话时她会响应,但是声音仍不大,她的性格如此,回答时也绝不是立刻接过来的,而是慢悠悠的。与她在一起时,当别人向她问好或是问她什么问题或是与她分享食物时,在她慢悠悠地问好或回答或说“谢谢”时,我都担心她又没礼貌了。
其实,哪位母亲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有礼貌的人见人夸的孩子。我个人也了解到,一些发达国家就非常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小小孩子就非常懂礼貌。但是,尽管是做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仍没有强调女儿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在她5岁前。这是因为,我的理解是,我的孩子就没有生活在一块有着优秀礼仪教育的沃土上!什么叫有礼貌?大人们尤其是老人们所谓的“有礼貌”就是见人就打招呼,大人问什么就答什么,哪怕大人是在娱乐孩子。还有,这些大人通常自己都在做些非常没有礼貌的离谱的事儿,却口头教育孩子要有礼貌。而真正地懂礼貌是发自内心地尊重他人,而不是口头上的问好而眼睛却在环顾左右。
是的,我们的教育更多的不是身教,而是言传。比如,这样的故事我不止听到过一次,一个孩子和妈妈一起遇到妈妈的朋友,妈妈让喊“阿姨”,孩子不喊,妈妈一巴掌掴过去,要不就一脚踢过去,孩子哭着喊声“阿姨”才算了事。
在《儿童纪律教育》一书中,讲到互相尊重时,书中提到,如果他人不尊重儿童,儿童也不会尊重他人。有时,如果你乐于尊重儿童的需要,那么儿童会尊重你的要求。换句话说,你通过尊重儿童的需要来鼓励儿童尊重你的要求。
我想起上周末,我和女儿到外面吃中饭,我想吃中餐,而女儿非要吃西餐,我们没有办法将就彼此选择到同一家餐馆去吃午餐,后来达成的协议是,她吃西餐我吃中餐。但接下来又产生了新问题:是先去吃中餐还是先去吃西餐?我很饿我想我先吃,而她却想她先吃。我觉得我是孕妇她应该理解我目前需要照顾,而她觉得她是小孩她应该被照顾。怎么讲也讲不通,我一气之下直接走向中餐馆,她的弱势地位决定了她只有跟着我。进去后我就点了餐开始吃,她气呼呼地坐在我对面盯着我,过了很久,她冒出一句:“要想让别人支持自己自己得先支持别人!”
自从她说过这句话后,那一天她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比如再次出门时,仍在气头上的她看我忘记了戴太阳帽,就很大声地对我说:“如果太阳晒着你你别怪我!”比如在我休息时她主动给我倒杯水,同时说:“我都在支持你了。”
其实,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支持和尊重有着天然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如果成人对儿童能做到真正地支持和尊重,儿童在成长中需要做出的调整就会很少,儿童更易于将全部的生命力用来发展自己。
尊重儿童意味着什么?我们怎样对儿童讲话是衡量是否尊重儿童的重要标志之一。互相尊重的交流包括倾听儿童的声音,理解他们的观点,对他们的想法提出真诚的问题。
“真诚的问题”——这个提法真好!我们的孩子遭遇的不真诚的问题太多太多。我的女儿会不理一些成人,无论与这个成人生活在一起多久都不理,这与女儿与这个人最初在一起的交流有关。
比如,有一个朋友,第一次见女儿时就问:“三月,你叫什么名字啊?”我的女儿就叫三月,她知道,但是她还是喊着女儿的名字问女儿叫什么名字。这不是真诚地问题,这种交流不是真诚的交流。再比如,我爸爸就嫌我女儿没礼貌,说我没教育好。这其中与他和女儿的交流方式直接相关,比如,他知道女儿三月认识不少的字,能读报纸,能边看电视边把电视底下的文字读出来,但他仍不信,故意拿着张报纸问女儿一些字读什么,女儿瞟都不瞟一眼,我爸爸就不高兴了,说女儿没礼貌。还有,在吃饭时,我爸爸经常安排三月去拿个盘子或碗什么的,女儿就是不愿意去拿,我也建议女儿去拿时,女儿列出两点理由:一是姥爷不懂礼貌,帮他干活从不说谢谢;二是,姥爷每次跟她说完话就笑。因为我爸爸特别爱强调三月没有礼貌,但是每次三月支持了他的要求后他总是不说谢谢——在这点上不挑剔老人太多,他一辈子都未必说过多少谢谢,更何况七十多岁了。但是,孩子不懂这么多,孩子认为你天天强调礼貌你怎么不懂礼貌呢?我爸爸说他是老人,孩子又反而认为,老人应该更有礼貌啊——哎,这事儿扯不清了。再说笑这件事,其实,孩子非常反感成人笑他们,不是鼓励地笑,而是莫名其妙地笑。只要不是鼓励地笑,孩子们大多就都会理解成嘲笑。那笑容,孩子实在是很难琢磨出其中的意味,这让他们很没有面子也很没有安全感。三月提出这件事后我一细想,确实如此,我爸爸一跟三月说点儿什么,说完就笑。
还有个亲戚,这两天在我家没少逗三月,一副不把女儿逗哭不罢休的架式。我几次提醒都没有效果,昨天,在她很可能把女儿逗哭的情况下,当时女儿没听到他的话而跑掉了,我就非常严肃地告诉他不要再逗孩子了,他说:“一个小孩子,逗一逗有什么嘛?”我强调,这个小孩子是人,不是猴子不是狗,他问的问题都是不需要答案的,没有必要让孩子回答,不可以非要逗孩子哭。他当时强调是教育方式的不同,随后没多久,又有逗的苗头出现时我及时阻止。
我无法理解这样的成人,我更无法理解身边的成人大多如此。
尊重孩子就应该与孩子平等交流,象成人间一样地交流,但事实上,在生活中,不止老人,就是很多年轻人都很难做到这看似简单的事儿。
成人很爱问孩子问题,这就引发了孩子的关于礼貌的一些问题。〈儿童纪律教育〉这本书将问题归为两种:真诚的问题与不真诚的问题。真诚的问题就是一个你预先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比如“你的裙子是什么颜色的”这样的问题是一个非色盲成人提出的不真诚、似乎高人一等的问题。我看到一个家长带一个四岁多的孩子,见什么东西都考孩子是什么颜色的。当时我就想,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正常成长的孩子,那么这家长就似乎有些问题了。这些考问对一个正在工作中的孩子来说,绝对是弊大于利的,既影响了孩子的工作,又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了对孩子的不尊重。
我的孩子的关于礼貌方面,如果可以定义为有问题,那绝不是她的错,或许也不是我的错。孩子从小到大,遇到真诚的人似乎不多。当女儿还是一个三四个月的婴儿时,就有人拿着一长串的钥匙在她面前晃,当女儿伸出手去够时,对方一定是笑着拿开;当我和女儿在单位的操场上玩耍时,曾经有同事当着女儿要把我推上车,并对女儿说要带妈妈走;有同事拿着桃子给女儿,当女儿伸手时,对方会说,你喊声“阿姨”我才给你。。。。。。凡此种种,这是身边的每一个孩子在成长中都必须经历的被不尊重、被哄骗。就是这样的一群人,他们不检视自己的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反过来倒要求孩子尊重他们,要求孩子多么地有礼貌。我以为,这样的成人根本不配得到孩子的尊重。
经常有家长带孩子来幼儿园参观,我在接待家长和孩子时,我同样地和家长以及孩子问好,绝不会对孩子的热情超过家长。因为我知道,如果对孩子过于热情会吓着孩子,会让孩子对环境产生不安全感,从而会排斥环境。但是我遇到过几个家长,当带孩子见到我时,他们要求孩子向我问好,要求孩子必须说“老师好”。当孩子坚持不说时,家长会说:“如果你不说老师该不喜欢你了。”这时轮到我尴尬了,我不忍心让孩子难过,一般我会说:“老师喜欢你。”接下来就建议孩子去玩点儿什么或看书去,不让孩子在尴尬与不安之中。
其实,礼貌不是强求来的,礼貌是孩子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很多成人,尤其是老人,就介意孩子那一声招呼,而我们看到很多孩子,甚至是已经上小学和初中的孩子都是非常不懂礼貌的孩子。
这,是否该引起我们深刻地反思呢?
后记:最近,我严肃地跟五岁多的女儿谈了关于礼貌的问题,给了她三条建议:别人问好时她也回问;别人主动分享时她要说谢谢;别人认真地问问题时她得回答。之所以做这三条规定,是想到以她的年龄她完全可以做到了。她接受能力很强,基本上能做到了。但是,如果你逗她,她仍会没“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