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爱的羁绊

(2011-06-14 07:13:19)
标签:

文化

安全感

母爱

扭曲的爱

育儿

分类: 女儿的“作品”

母爱的羁绊

 

 所有的母亲,曾经都是一个小女孩——这是我通读本书并一一打下下面文字的理由。审视自己现在带孩子的方式方法,思考一下自己孩子的成长情况,无论好与不好,都与我们曾经是一个小女孩时同母亲建立的关系有关。

 

将此书母爱的羁绊(点击进入)推荐给大家。

 

在当今时代,中国的家庭系统正在遭遇严重的冲击,特别是在孩子教育方面,我们面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父母来自一个遭受过多剥夺的时代,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内心里留下隐而未察的缺乏与创伤,以至于他们后来会不自觉地在孩子(往往又是唯一的孩子)身上寻求补偿:一方面,他们对孩子过度保护和溺爱;另一方面,他们会在学业上对孩子过高期待与强求。竞争激烈的现实环境又强化了他们内心的不安全感,以至于许多父母在孩子教育上采用极端强制的方式,用自己的经验去代替孩子的经验,用自己的“真理”压制孩子的思考,这些都挫伤了孩子的生命潜能,压抑了孩子的自我成长。

 

作者找到一个独特的角度来考察母女关系中复杂的心理状态:自恋,以及由此产生的损害:“我逐渐意识到,在我和那些缺乏安全感、满足感的女病人的生活中,有一种关键要素是缺失的。那是一种有心理营养的、共情的爱,我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而我们的母亲很可能也没从她们的母亲那里得到,这意味着,扭曲的爱,作为一种痛苦的遗产,代代相传。”

 

当我们了解原生家庭的重要性,我们就会更加重视这本书。我们在从事心理治疗的过程中,有一个基本的发现,就是原生家庭的承传:受害者往往成了虐害者。有许多父母把上一代加害于已的东西传承下来,用以加害后一代,而这种承传,总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进行。这正如作者所说,“情感遗传就象基因遗传一样,不知不觉代代相传”。

 

我期待的是,每一个母亲都需要有文字样一个意识:我就是我的孩子的原生家庭。如果母亲的生命里有原生家庭的伤害,她就需要获得觉察,经历医治,中止“母爱的羁绊”。在我们的社会里,还有许多女性生活在母爱的羁绊里,她们内心里有伤害,有障碍,但不知从何而来,读这本书,可以获得自我医治和成长,从母爱的羁绊里解放自己。正如本书作者,“回到自己童年的灵魂之旅”,觉察家庭关系中的阴影,有意识经历自我医治与成长,完成了“遗传扭曲母爱的修复工作”,从而“终结遗传,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

 

                                   选自本书序,作者王学富

这篇序写得很精彩,很触动我。也正是看到这篇序,我才更容易理解很多母亲,理解很多孩子的问题其实就是母亲的问题,而母亲的问题又是她母亲的问题。。。。。。——这种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或者说是不太正常的爱,做为一种痛苦的遗产,代代相传。希望每一个有所发现的母亲,都能够重新开始成长,终结遗传,从母亲身边独立出来!)

 

本书强调的另一个观点,就是家长的行为模式会通过耳濡目染传给下一代,相比之下,谆谆劝导的教育方式却效果甚微。也就是说,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你最好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本书的语境下,哪怕只是为了孩子好,家长也应该努力完善自我。

(真正爱孩子的母亲,不应该在自知的情况下,带给孩子任何伤害。教育最有效的方式不是口头说教,而是言传身教。)

 

                                  选自本书序,作者于玲娜

 

情感遗传就象基因遗传一样,不知不觉代代相传。一些家庭传承特品令人喜爱、赞叹、让我们心怀感激和自豪,另一些则让人心碎,并且具有破坏性。它们不应传给后代,我们得阻止这一过程。

 

欢迎你和我继续继续阅读。相对而坐,促膝而谈,和我一同哭泣,一同欢笑。我们一起开始面对你的情感遗产。

 

我意识到有些母亲在情感上过度的贫乏和强烈的自我专注,使得她们无法为自己的女儿提供无条件的爱和情感支持。

 

我逐渐意识到,在我和那些缺乏安全感、满足感的女病人的生活中,有一种关键要素是缺失的。那是一种受人哺育、有同理心的爱,我们强烈渴望从母亲那里得到,却未能如愿。而我们的母亲很可能也没能从她们的母亲那里得到过。这意味着,扭曲的爱,作为一种痛苦的遗产,代代相传

每一个可怜孩子的母亲,都曾经是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可怜的小女孩

 

倘若女儿在早期的母女关系中得不到肯定,她会认为她对这个世界并不重要,她的努力也没有效果。她费尽心力想和母亲建立真诚的关系,却未能如愿,还认为没法取悦母亲,问题出在自己身上。这让女儿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女儿眼中的母女之爱被扭曲,女儿发现,为了和母亲建立亲密的关系,她必须时刻注意母亲的需要,不断地取悦她。这显然和被爱的感觉不同。女儿察觉到自己关于被爱的图景被扭曲了,但她们不知道真实的图景应该怎样。这一早期习得的爱的公式---------一方取悦另一方而得不到任何回报--------对女儿未来的恋爱关系具有深远的负面影响。

 

没有母亲的同情心和爱,女儿就会缺乏真正的情感纽带,从而感觉缺少某种东西,她的基本情感没有得到满足。

 

成长过程中,如果父母抚育我们并爱我们,我们就会在安全感中长大——我信的情感需要得到了满足。但如果儿女没有获得抚育,就会在情感信心和安全感的缺失中长大,而且不得不学会用自己的方式获得这些东西——这对那些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感觉空虚的人而言,不是一个容易着手的任务。

 

通常,母亲会与婴儿进行互动,对她的每个动作、声音和需要进行回应。这样她就建立起一个关于信任和爱的坚固纽带。孩子相信母亲会满足她的身体需要,给她情感上的温暖、同情、赞许、使得她得以发展自立能力。但缺乏同情的母亲无法和女儿建立情感纽带,只给女儿提供母亲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女儿由此懂得:母亲是靠不住的。她在不安中长大,担心遭到遗弃,认为处处都有欺骗。

 

想要有一个无条件地、彻底地爱你的母亲,是人之常情。想把头靠在母亲胸前,感受她的爱和同情带来的安全感和温暖,是种正常的需要。当你需要她时,会想象她说:“我会守在你身边,宝贝。”除了栖身之所,裹腹之食、保暖之衣,我们还需要信得过的慈爱的父亲或母亲无条件的爱。

我们经常听到“如果你。。。。。。妈妈就不爱你了”、“如果你。。。。。。妈妈就不喜欢你了”、“如果你。。。。。。妈妈就生气了”。我想,一般母亲对孩子的爱都是来自内心,是无条件的。但是,当我们年幼的孩子听到这些“如果。。。。。就。。。。。”时,他们能否感觉到我们无条件的爱?他们能否与父母建立起正常的亲子关系或者奠定坚实的安全感?听说之前高考时有个男生因迟到而没进到考场,这男生竟然当天自杀。我想,如果这孩子与父母之间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他信任父母,他有足够的安全感,他会为一次高考的失败而自杀吗?)

 

我相信几乎所有的母亲都对女儿怀有良好的意愿。不幸的是,有些母亲无法把这些意愿转变为体贴的支持。

(是啊,天下极少有母亲会承认自己是不爱孩子的,哪怕她将自己的孩子一出生就送人抚养,哪怕在带养过程中出现了种种问题。问题是,只有一个敏感体贴他人的母亲才能将母爱化为行动上对孩子的支持,才能在孩子身上起到神奇的作用。)

 

好的母亲能在宽严之间维持适当地平衡。生活在中间地带的女孩,会发现她的才华、激情不断成长,她的情感得到认可,受到尊敬。但对于一个成长在中间地带以外的女孩来说,要想建立健康的恋爱关系,做出满意的职业选择,有一天自己也成为一位优秀、慈爱的母亲,必须先跨越一系列痛苦的障碍。

(这段话针对的是妈妈对女儿的态度走两个极端的情况,比如一种是事必躬亲型的,另外一种是对孩子心不在焉型的。在这样母亲带养下长大的女孩,就需要先跨越一系列痛苦的障碍,实现自我成长。事实上,我们这些关注孩子成长的很多母亲,曾经都是个受伤的女孩,都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慢慢地实现自我成长。)

 

                           以上选自本书原文

 

成年女性会寻找到其自身的价值,让自己渐渐变得重要。但在摇摇摆摆从女孩过渡到女人的过程中,她需要别人来帮她决定自己的价值——这其中没有谁的影响比得过她母亲。

                             简·沃尔德伦《抛弃虚拟偶象》

 

 

现在正在读的书是失落的幸福经典(点击进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图]考古
后一篇:[图]两日琐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