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孩子躲起来吃零食,怎么办?

(2011-03-19 02:09:50)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今天和多妈聊天的时候,谈到一个话题:孩子有时候会藏起来偷偷吃零食,怎么办?

可心也出现过这种情况。几个月前的一天,我在上网,可心啪嗒啪嗒跑过来,手里拿了一个零食,热切的征求我的同意:“妈妈,我很想吃这个!”

我当时注意力都在电脑上,于是随口说:“不行的,可心,你今天已经吃了好几次零食了。”

可心一下子非常失望,说:“妈妈,可是我非常想吃这个!”

我觉得我的拒绝没错,因为她的确是吃过一些零食了,于是坚持我的意见:“真的不能吃,宝贝!”

可心难过的憋着嘴继续央求:“妈妈,如果你不让我吃,我就会很难过的!”

我还是没有同意。

过了几秒钟,可心忽然拿着零食转身走了。我们家的门是打开后,门和墙之间有个小空间的那种;有意思的是,可心直接就走到了和我同一间房间的门背后,把自己藏了起来,然后我就听到撕开包装纸和咀嚼的声音。

 

当我听到可心吃零食的声音后,忽然醒悟过来,我刚才犯了一个错误。

可心平时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很具共情能力、也很有自律和延迟满足能力的一个孩子,通常,当可心提出某个要求,而当我衡量之后感觉要求不合理而拒绝她时,99%的情况下,她都能欣然接受被拒的结果而情绪并不因此低落。这一直是让我很感谢的一点。我知道,这和我们平时给她足够的自由、尊重以及平等的对待是密不可分的。

但是,在这种有把握的惯性之下,很容易的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想当然的认为这就是孩子的常态,而忽略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实:孩子毕竟只是个孩子!他们的克制能力有限,而各种技能有待持续的学习和练习,同时离不开家长的理解、鼓励和支持。

就比如这件事,可心很明白我不让她吃零食是很有道理的,但是在那个瞬间,她也的确控制不了自己想要吃那个零食的欲望。所以,她没有因为我的第一次拒绝而气馁,而是持续不断的提出自己的要求,和我谈判。

我的错误在于,我表面上允许了女儿对我说“不”,但实质上我当时的注意力根本没有放在女儿身上,从而没能观察出女儿在那一刻有多渴望品尝到那个零食。当她几次被我拒绝后,她在“想吃的欲望”和“自我控制而不让妈妈失望”的两种想法中斗争,最后本能欲望占了上风,所以就藏起来开始偷偷吃。

 

短暂的反省思考之后,可心也吃完了她的零食。她悄悄从门口探出脑袋,不好意思的看着我。我笑着蹲在她面前,把她搂在怀里,轻轻说:“妈妈知道,你刚才特别想吃那个零食,是吧?”

可心很不好意思的点点头,腼腆的笑。

我继续说:“对不起,女儿,妈妈刚才没有专心听你讲话,所以没有发现你有多么想吃零食。以后,如果妈妈拒绝了你的要求,而你又非常想做某件事,不要放弃,可以大声提醒妈妈,要求妈妈看着你,让妈妈知道你有多想做那件事情。那样妈妈就会重新认真考虑你的要求的,也许你就可以如愿了。所以完全不需要躲着妈妈藏起来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妈妈向你保证,如果你非常想干什么,而你的要求也有一定道理,妈妈一定会认真考虑的!妈妈也相信,大部分时候可心都是很讲道理的。”

可心很高兴的点头,然后我们两个紧紧拥抱。

 

后来我们之间又出现过几次这样的情况,结果都处理的非常好。那几次都是可心又提出吃零食的要求,而我因为某种正确的原因拒绝,而她当时又是很难克制自己的欲望,于是她就会大声提醒我:“妈妈,请你看着我!我真的很想很想吃这个,如果你不给我吃,我就会很伤心!如果你再不给我吃,我就想躲起来吃了!”

每当这时,我就知道女儿已经尽力了,她的自控能力暂时不起作用了,需要我的理解和支持。于是我就会这样说:“是吗?好的,妈妈知道了,你已经尽力克制自己了,但是还是很想吃这个。没问题,那这次就吃吧。不过,下次就不可以这样了哦!妈妈相信,下次你一定能过控制好你自己!”

可心听了就会很感激也很高兴的去享受她的美味了,作为对我理解、支持和鼓励她的回报,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她都表现出更好更优秀的自控能力。

 

回顾类似事件,这类问题其实都是围绕着自控能力和延迟满足能力发生的。处理的重点在于:在培养孩子这些技能方面,有些时候,我们要允许甚至鼓励孩子说“不”,从而让他们进一步为自己争取更多权益;而作为家长的我们,要纵观全局,敏锐观察,酌情处理。对于孩子郑重而一再提出的要求,要重视并且重新考虑,在相信孩子的基础上,如果判断孩子已经尽力,则需有选择的给予孩子理解、支持和鼓励;另外,还需要同时肯定和感谢孩子为之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绩。

培养孩子的自律和延迟满足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需要张弛有度。指导思想是:时刻提醒自己,孩子只是孩子,不可太过严苛要求,更不可完全没有弹性的将孩子逼入绝境。

在陪伴孩子前行的旅途中,偶尔短暂的休憩是为了积聚更多的力量;当孩子得到理解和尊重,也得到赞赏和肯定之后,才能劲头十足的走的更快更稳!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