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阳光三月
阳光三月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6,729
  • 关注人气:60,584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系与成长

(2010-12-28 15:34:28)
标签:

智慧

关系

孩子

分类: 人生(育儿)感悟

彼此相爱的关系

 

关系是一种有持续性的、彼此同意的、为满足相关个人及社会的一定需要而建立的联系或结合体。——《爱的智慧》

 

巴斯卡利亚的爱的智慧我目前只看到了23页,昨晚看两页时我就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了,今天很忙碌,但随身携带这本书。

 

在从事幼教工作前,我不如现在能清晰地描述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会对孩子产生的影响,但我想我那时是明白的。我曾经写过一篇博文《有孩子,不离婚》,隐约知道对一些人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一篇短小的文章不足以表达完我的观点。其实,我要说的是,夫妻相处要讲求艺术,不过要于粗暴生硬,但凡能过得去的事就让它过去,不必为鸡毛蒜皮的小事消耗生命。但如果确实是感情出现了裂痕,维持表面的完整对孩子来说是没有意义的。貌合神离似的相处带给孩子的伤害其实更大。

 

孩子源于家庭,然后走向社会。孩子与这个世界上所有人之间的相处模式都与他的家人之间的相处模式相关,有的相同,有的则走向另一个极端。

 

据我个人发现和总结,我认为,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差距带来的影响不体现在智力上,也不体现在性格上,而是体现在他如何处理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上。

 

那么,孩子处理关系上能力的差异又源自哪里?我认为,除了先天性格的不同外,对其影响最大的乃是他的家庭环境,再具体点说,那就是他的家庭成员之间相处的模式。

 

一个个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家庭里走出来一个个快乐幸福的孩子;一个个关系冷漠的家庭里走出来一个个不快乐不满足甚至有一定攻击倾向的孩子。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好不好如何来衡量呢?该书作者告诉我们,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促进我们的智力、情感和精神方面的提升。

 

作者还告诉我们,倘若一种关系变得起破坏作用,危害我们的人格尊严,妨碍我们的成长,不断让我们感受到压抑和沮丧——而我们已经竭尽所能来阻止这一关系失败,却仍然于事无补——这时,除非我们是心甘情愿忍受痛苦的受虐狂,否则我们就必须终止这一关系。我们不是适合所有的人,也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我们。总之在于:“如果说我们不能在一起,我们能不能至少不伤害对方?我们能不能至少做到在世上共同生存?”

 

作者上面的一段话够尖锐够锋利。

 

在我的生活和工作中,遇到不少彼此不适合生活在一起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一起的人,这种关系的存在其实对彼此都是一种伤害,但是,大家都不愿意或者没有能力从中间拔出来。

 

在这点上,我头脑一直很清晰。

 

我的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很特别,经常吵架又不愿意彼此分开。我从小就是在那样的环境中成长的——我从来都不认为这是一种常态,我从小的愿望就是我要让我将来的孩子在爱中成长。我怀孕之前,我爸爸就到我家来生活了,当然,不是我邀请的,我希望我有能力让自己生活在爱之中,是温暖的平等的爱,而不是吵骂中的所谓的爱。我的女儿三月出生后,因为我知道我的爸爸改变不了他喝酒的习惯,骂人摔东西的习惯,所以,我一直希望他离开。我希望我能和他有距离地相处。

 

在女儿一周岁时的某天,爸爸开口就是一大堆脏话。我当时就明明白白地告诉他,我是在他的吵骂声中脏话声中长大的,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也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我想,他是理解我的,当然,他更了解他自己。在女儿三岁前,我成功地处理好了我和我父亲以及我和我母亲之间的关系。现在我们不生活在一起,但能经常见面,我爸爸跟所有能说上话的人夸我好,我妈妈更是在我的家庭之外无微不至地关心着我。这种和谐带给我力量和幸福!但斗争是需要勇气的,尤其是与自己最亲的人"斗争",那过程撕心裂肺,甚至让人痛不欲生,但这犹如金蝉脱壳.度过那痛苦的划清界限的那一段时间,之后,彼此都成长、都自由!

 

我与三月的爸爸也闹过矛盾,但因为不至于到离婚的地步,所以,我告诉他,我不离婚,只要能相处下去,我不愿让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不完整的家庭之中。通过几年来的成长和努力,我现在生活在一个被爱包围的大环境之中,我们小家也越来越温暖。

 

在我为建立有益于自己和孩子成长的关系道路上,我其实不如现在明了这种关系对于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喜欢逃避的人会用保持表面上的冷静来对待其他的家庭成员,以求得平衡和安宁;也有的家庭成员之间以冷言冷语相待彼此;有的家庭则是大吵大闹——这几种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对孩子的伤害其实都一样地大。尤其是冷暴力带来的伤害由于其具有隐蔽性所以更值得我们重视。

 

“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只有彼此拥抱才能飞翔,”为什么我们不能彼此相爱?

 

书中提到,近年来涌现出大量的学术著作,证明人与人的关系是最重要的,亲切相待是美好而丰富多彩的生活所必须的,爱抚和真心的微笑是有疗效的,积极正面的相互关系使人身心健康/

 

两个或者更多个性独立的人要融为一体彼此关爱,这充满活力、富有变化。要认清这一复杂性,决非易事。我们要分析彼此相爱的动力,这是重要的和必须的。倘若不了解这一点,人们相处的结局只会是怨恨、畏惧、孤独,以及继续在无知中彼此伤害。

 

人们非常擅于维持着关系上的表面上的完整,而不愿意接受任何关系的破裂。破坏一个旧世界是需要力量和勇气的,但同时也为建设新世界提供可能。书中提到,我们与某些人的关系破裂,并不是由于我们有过错、不够格或者无能。那也许只是因为我们过分信任了这一种关系,对问题没有足够的准备,或是对别人有不现实的期望。并非所有的关系都是没有问题的。只要价值观在变化,观念在扩展,依然存在知面不知心的情况,人的行为依然难以预测,那么我们就仍会犯错误。

 

我想作者要表达的意思是,犯错误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可耻的事,我们要勇于接受关系的破裂,如果不得不破裂的话。

 

凡是王子与公主的神话最后的结尾都是“从此,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其实,生活在一起的,并不一定是幸福的人!

  

我们对他人也不要总是寄予过多的期望,这也是导致很多关系中的人不幸福的主要原因。书中写到:其实,那些日子过得平平安安的人都很明白这一点,他们对生活并不抱有更高的奢望。正如安妮.莫罗.林德伯格在也的著作中所写的:当你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不会时时刻刻都完全地爱着。那是根本不可能的。硬要那样说,就是撒谎。可是我们多数人都偏偏这样要求别人。生活、爱情和人际关系本来就是有起伏的,有高潮,也有低潮,然而对此人们都缺乏信心。高潮时欢欣雀跃,低潮时惊恐挣扎,怕幸福不再。我们固执地要求的是连续、持久、永恒。但是在爱情以及生活中,唯一可能连续不变的,只是成长、变迁以及自由。

 

有很多人过日子时更在意别人看到了什么,而不是自己感受到了什么。所以,他们过多地要求形式上的东西,而忽略生活过日子本身就是如同行云流水一样平平淡淡的事。一个人不要对他人要求太高,活在当下,过好当下的生活也就处理好了关系。好的关系决定的不止是一个人的生活质量,而是他生活中的全部动力所在。

 

借用作者的话来结束本文:

 

彼此相爱的关系是生活、健康和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可是要做到却极其不易。要成功地建立这种关系,首先需要加深对它的认识,知道它是如何运作的,它意味着什么,为什么我们的举止和见解能加深它,也能损毁它。我们要愿意花力气和时间来研究关系成功的事例,同时也研究关系失败的例子。彼此相爱的关系不会轻易得到!

 

为了孩子,也为了你自己,如果你处在不良的关系之中,希望,你能有所转变。同时,没有孩子的未来母亲们,当你无力应付现在的关系时,最好不要再将一个新生命带入你混乱的生活之中来。孩子是天使,你生他来就是为了要好好爱他的。

 

注:兰色字体均引自《爱的智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