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有备无患——如何帮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

(2010-07-03 23:16:54)
标签:

转载

分类: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奉献是一种美德,爱会越分越多!

可心入园已经整一个月了,从开始的新鲜到中间的抵触直至后来的融入,历时12天时间。不过在第二周的时候她因为生病休息了一周,如果没有这个反复的话,适应的时间会更短些,也许7-8天就够了。

 

回顾陪伴可心走过的这一个月,我有几个心得和妈妈们分享。

审时度势,把握火候。

可心在入园前的几个月里,已经明显表现出渴望交朋友、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生活的强烈愿望。她喜欢到小朋友多的地方玩耍,见到小朋友就激动,即便是不认识的孩子,她也想尽办法以自己的方式接近融入他们,每当被一些陌生孩子接纳,她就自信心爆棚快乐无比。其中有个关键性的标志是,我们在小区内玩耍,当我有些事情需要处理,离开10-20分钟的时候,她会选择选择单独留下和朋友们玩耍,而不是亦步亦趋的跟着我(百分百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有几次,去小区内其他小朋友家里玩,我因为要处理淘宝店的事情,需要离开半个小时,她也高兴的选择单独留下继续在别人家玩。这说明她的安全感已经上升到某一新的高度,愿意并且有一定能力去适应没有家长的环境。我知道,时候到了,可以迎接下一个挑战了。

 

拒绝神化,杜绝妖魔。

在观察她建立自己社交能力的几个月里,我就着手潜移默化的引导她了解幼儿园。

第一步,我告诉她,幼儿园里可以交到很多新朋友,每天都可以和他们一起玩耍、吃饭甚至睡觉,还有大姐姐一样的老师陪着并保护她们,带领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做游戏、做手工,非常快乐。如是这般一段时间,当她对幼儿园萌生强烈渴望的时候,我开始进入第二步,适时告诉她幼儿园的生活的另一个侧面。我是这么说的:现在你在家里,只有姥姥、爸爸和妈妈可以陪你玩,但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事情和工作,不能像你希望的那样每时每刻的陪伴你;如果你单独和小朋友在小区内玩耍或者在其他小朋友家里玩耍,妈妈去工作的话,又会不放心。玩不了多久就要接你回家,需要等到妈妈的工作完成后才能再带你玩一阵子。但是在幼儿园里就不一样了,有老师照顾你,还有很多小朋友一起玩,而爸爸妈妈也可以放心的去做自己的工作;等到你和小朋友们玩了一天,爸爸妈妈也做完工作的时候,就会接你回家,我们一起高高兴兴的回家吃晚饭、玩儿然后睡觉;第二天起床,又可以接着去幼儿园和小朋友们一起玩。

可心每次都会问:爸爸妈妈也一起去幼儿园吗?我如实回答:爸爸妈妈不去,幼儿园只有小朋友才可以去的,大人们想去也不给进去的(天知道我是多么的想去,呵呵),而且爸爸妈妈还有工作要做。开始听到这个答案,可心总是笑着摇头:那我不要去。但是我知道她的心已经动摇了,我等着她自己说服自己。每次提到幼儿园的话题,可心都会笑着问爸爸妈妈可不可以一起去,问啊问啊,终于有一天,她自己说服了自己,决定即便爸爸妈妈不去,她也去。

这一点我的心得是:不能单纯神化幼儿园,要把上幼儿园的利和弊如实告诉孩子,但要有策略性,循序渐进的,给孩子足够的时间说服自己,做好思想准备。切切不可妖魔化幼儿园,在任何时候都不可以有这样的言论: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将来上幼儿园老师会很生气之类的话,孩子不是傻子,谁会愿意到一个听起来就那么恐怖的新环境里去呢?!对孩子来说,失去安全感带来的恐惧是最可怕的。

和孩子讨论幼儿园的话题不可太频繁,好钢用在刀刃上,好话说在时机上。如果提的次数太多或者时机不对让孩子产生反感或者恐惧感,就得不偿失了。

 

厉兵秣马,提早准备。

任何人都有到了陌生环境无所适从的经历。对于安全感至上的孩子来说,这种经历就显得相当可怕。所以一定要在入园前提早几个月甚至半年培养孩子的生活规律性和自理能力。比如作息规律,自己吃饭上厕所,穿衣服穿鞋等等。还要教会孩子大胆平与人沟通,那么入园后,只要告诉孩子有需要就向老师求助,那么孩子就不会太迷茫太恐惧。另外一些基本的道德规范也要及早提到日程上,比如拿别人的东西要征得对方同意,轮流玩玩具,耐心等待等等;这样才可以确保孩子入院后不会因为不熟悉规则而被小朋友排斥,或受到老师批评。最后还有一点不能忘记,教会孩子保护自己,当遇到其他孩子抢自己东西或者攻击、强迫自己时,要大声拒绝、不要害怕,如果无效就向老师求助。

有备才能无患,一定要做在前面。

 

让孩子全程参与,投票决定。

我建议选择幼儿园的过程,有可能的话,一定要让孩子参与进去。家长和孩子的视角是完全不同的。就像在商场我们看到的是琳琅满目的商品,而孩子看到的却是森林般密集的人腿。再细心的家长也替代不了孩子的视角。我在选择幼儿园的全过程都是带着可心一起,参观每个幼儿园的时候我都跟她解说,观察她的反馈。孩子虽然小,但是她们有天生的感知安全和爱的本能。有时候幼儿园的硬件和接待者的说辞能够给家长带来某种假象,但是没有爱和真诚的热情却瞒不过孩子的眼睛。

这一点也体现了尊重孩子的理念。毕竟选了幼儿园,是孩子要在那里待上3、4年,主角不是你也不是我。类似婚姻像鞋子的观点,合不合脚你我都没有发言权,只有孩子才知道。再好的幼儿园,如果孩子不喜欢,怎样都会难以适应;再不好的幼儿园,只要孩子喜欢,怎么样都可以适应——但是请相信一点,孩子喜欢的一定是好的。

对待孩子的反馈,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结合家长的判断综合考虑,基本就大差不差了。

 

陪同孩子熟悉场地,建立安全感。

尽量争取在入园前,多次陪同孩子熟悉环境。有很多幼儿园有家长陪读的安排,非常人性化。如果没有,就要家长多想办法,利用参观、办手续等机会,多次陪同孩子前往。在幼儿园多留一些时间,和孩子一起认识老师,熟悉教室、活动场地、餐厅、厕所等等,正式入园前,陪同熟悉的时间越长,孩子就越容易适应。

 

态度明确,果断坚定。

前面说的都是准备功夫,现在要动真格的了。可心因为前期做好了思想准备,自己做了要去幼儿园的决定,所以入园前3天,她都是新鲜又兴奋的。当她兴奋感减退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环境和人都是陌生的,身边没有爸爸阿妈的陪伴,她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方式去融入新环境。相对于宽松散漫的家庭生活,幼儿园的规则和相对的不自由让她开始焦虑。(详见博文《幼儿园第4-12天》)

她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妈妈我不要上幼儿园。我的答复是:爸爸妈妈小时候刚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也和你一样不想去,因为对老师和其他小朋友都不熟悉,过几天和大家熟悉了,就特别喜欢上幼儿园了。小朋友都要去幼儿园,在那里要学习很多本领。而且爸爸妈妈都要工作,没有时间陪伴你玩耍,在家里不如在幼儿园有那么多小朋友一起玩那么开心。

可心说:可是我不高兴,我会哭的,我想让你和我一起上幼儿园。

我说:每个人不高兴的时候都会哭,爸爸妈妈小时候刚开始适应幼儿园的时候也会哭。可心很惊讶的看着我,然后问:那姥姥呢?姑姑呢?阿姨呢?叔叔呢?我告诉她每个人都一样,刚上幼儿园的时候都会有几天不开心,这是因为不熟悉的缘故;然后我列举了所有我认识的上了幼儿园的孩子的名单给她:你看果果、彬彬、彤彤、叮叮、三月姐姐、灿灿...还有你幼儿园的小伙伴们,他们都在上幼儿园啊,他们现在都很快乐啊,幼儿园没有那么可怕,过几天你就会和其他小朋友一样喜欢幼儿园了。

当时正在等电梯,好几个人都在微笑着听我们的谈话,看到他们善意的表情,为了增强说服力,我马上向身边的陌生人求助:你可以问问这个阿姨,她小时候上幼儿园的时候是不是也哭过的,过了几天就很喜欢了?结果好几个阿姨都连连点头,这让可心觉得心里踏实多了。

这个阶段,孩子最怕的是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没有自信克服这个难关,所以一定要肯定她的感受,告诉她这样的反应有多么正常,大家都一样,那么她自然的就会产生信心。最后我着重强调了一点:妈妈每天下午都会来接你的,每天晚上我们都会回家,一起讲故事、做游戏、睡觉。这样说是传递给她我们并没有真正分离的信息,让她每天在幼儿园想家的时候,有盼头有希望,支撑她渡过难熬的那几天。

有几个早上送的时候,可心是很难受的,会哭着念:妈妈我不去幼儿园,我想和你在家。我的态度很坚定,言简意赅的告诉她:幼儿园是一定要去的,但是如果哭或者一直念叨不去幼儿园让你心里感觉好过一些的话,没关系,可以的,妈妈理解你,但不管怎样都要去。送进幼儿园,交给老师后,迅速跟她再见,我的眼神、表情、语气都调整到最自信最诚恳最乐观的状态,然后立即走人,绝不犹豫。此时拖泥带水,就会给孩子带来还有一线希望的感觉,家长一再的回来安抚,最终又走掉,这种感觉对孩子来说,无异于从悬崖下被救上来,然后一脚又被踹下去;反复的次数越多,就是在重复给孩子希望又亲手破灭它的过程,很残忍。如果真想给孩子希望,一定要强调:我下午一定会来接你。

晚上接她回家后,有两天她会比较执拗,总是和我对着干,我知道这是因为她被迫做了不愿意做的事情,无奈委屈。所以我会配合她找个借口让她大哭一场,发泄情绪,哭完了就跟没事儿人一样了。这个阶段,要容许孩子表达不满和发泄情绪,允许孩子哭和念叨,家长要多体谅,但态度要坚定。

 

配合老师,加强沟通。

孩子在适应幼儿园的阶段,会出现情绪低落、不吃不喝,哭泣、尿裤子等等许多问题。无需太紧张,家长心里难受也在所难免,但还是请冷静对待。早上送的时候给希望,晚上接的时候多鼓励。告诉她这个阶段任何反应都是正常的,没关系,老师和家长都理解。可以给孩子带依恋物,陪伴他们度过难关,单请向老师说明情况,不要让依恋物被其他幼儿“盯上”。每天都要告诉他又进步了很多,多多鼓励,增强他的自信。接孩子的时候,不要急于回家,孩子愿意的基础上,多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玩转转。这个举动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不是你独自面对这个新环境,爸爸妈妈也在陪伴你,这个地方远没有你认为的可怕,它和任何一个我带你去的地方没有太大不同,我在用行动向你说明。

多和老师沟通,让家长和老师都能及时掌握孩子的表现。配合老师的建议对孩子进行心理疏导;如果发现孩子克服不了的难题,也要反映给老师,寻找解决办法。比如可心,无肉不欢,适应期间每天中午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要哭,因为幼儿园的午饭以素菜为主,可心难以下咽,吃不饱;同时可心也没有午睡习惯,但又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所以我及时和老师沟通,希望在适应期能够照顾她的饮食习惯,午睡的时候征求她的意见,这两点对她很重要的地方暂时不要发生太大变化。等到适应期过后,在逐渐调整。很感谢可心的幼儿园,非常配合,这样就在某种程度上缓解了可心的不适应。不要担心这样会对孩子有什么不好的后果,特殊时期就要启动特殊方案,平稳过渡最重要。适应期一过,可心不仅很快喜欢上吃蔬菜、喝粥、喝水,而且也能顺利午睡。

适应阶段要根据孩子的接受程度,循序渐进的来。如果孩子不愿意讨论幼儿园的话题,请尊重他。如果他提起,要平和的同他讨论,多聊幼儿园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多鼓励,但不要夸张。每个孩子的性格特质都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耐心等待,孩子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我觉得,幼儿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做好准备,给孩子时间,尊重孩子的决定。对于孩子来说,除了惊喜,任何的“突然”都是残酷的。笨鸟先飞尚且可以早入森林,更何况我们这些聪敏、健康、精灵一般的天使呢?!

 

后记:以上几条是我个人的心得,仅供参考。肯定会有博友嗤之以鼻:中国这种现状,哪里容你这么矫情。我想说:知足常乐是智者思考问题的方式。但不等不靠参与推动幼教事业,才有改变目前状况的可能。如果没有选择的余地,就请传播推广幼教理念吧,奉献是一种美德,爱会越分越多(三月妈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