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凡从育儿初期知晓孙瑞雪的人,多多少少接受到她有关给予孩子爱和自由的思想,我不知道她是否提倡“爱和自由”理念的中国第一人,但从事实来看,无论是孙的讲座、孙的书籍,还是孙的幼儿园,的确是妈妈接受“爱和自由”思想最广泛、最直接的途径。
爱,是足够的,每个母亲都爱自己的孩子,天性使然。但凡爱孩子的母亲,大多愿意给予孩子自由,无论是自己的童年享受到足够的自由,还是自己在童年因受到某些限制而生出对自由的渴望。读完一本《爱和自由》,我心潮澎湃,自以为懂得了如何给予孩子充分的爱和自由。然而,在实践中我才发现,真正做到给予孩子爱和自由其实是非常难的,非常非常的难!我正在,努力的,探索!
怎样的爱才是适度的爱,健康的爱,帮助孩子成长的爱?
怎样的自由才是不伤害的自由,不侵犯的自由,顺应孩子成长的自由?
这个问题,相信困惑了和我一样的许许多多母亲。
关于爱的思考
我们先谈谈爱吧!爱和自由是相关联的,互为因果的。错误的爱,将限制、甚至是禁锢孩子的自由;而正确的爱,将给予孩子自由,心灵的自由,无限的自由。
爱不是包办代替,当孩子走向社会,没有人能为他包办代替一生一世。作为一个男孩的母亲,在这方面我尤其注意。女孩子骄贵一点,依赖一点,并不违背这个社会大的准则,而男孩子如果不独立,将很难在这社会上立足。立足尚难,何谈发展?我们都应当做“授渔”的母亲,而非“授鱼”,要想孩子将来不会饿死,就必须教会他生存的技能,和“凡事靠自己”的意识。对于孩子本能的求助,我们应当判断一下,若是孩子能力范围内的,应当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实现,或者适应减轻困难的难度,让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当孩子成功时,他内心所获得的喜悦和成就感,有时甚至超过了东西本身。这种喜悦和成就感会促使他在下次遇到困难时主动去胜战。
爱不是纵容包庇,当孩子长大成人,法律与道德也不会为他而亮起绿灯。从古至今,这方面的例子和教训太多太多了,“自古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纵容包庇孩子错误的母亲是最愚蠢的母亲。你尽可以为孩子的错误找N个理由或借口来开脱,以保全自己和孩子在众人眼中的形象。然而孩子会怎么看呢?他会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他心中最大的权威都站在他一边。久之,他会丧失起码的是非观和廉耻感。我记得我小时候,有一次偷了新华书店的图书回家,藏在枕头下被妈妈发现了。当时已近深夜,她硬是叫醒已睡熟的我,带上偷的书,敲开了新华书店阿姨的门,把书还给人家,还赔礼道歉。整件事妈妈没打我,但那种记忆比挨打深刻一百倍,从此我不再拿别人的东西,到现在,买东西人家多补我一块钱,我都一定会退给人家。
爱不是过度保护,唯有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起来,才能帮助他安然生活。我见过一些孩子,从小被父母过度保护,这个不许碰,那个不能摸,他们不能玩沙,因为怕脏;他们不能玩水,因为水凉;他们不能爬高,因为怕摔倒;他们不能奔跑,因为奔跑会流汗,流汗会感冒。于是,被过度保护的孩子变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谨小慎微,每做一件事都要看大人的脸色行事,一旦大人不在身边便不知所措;一种是不知深浅,一旦父母不在的场合,他们就爬高、玩水,踩泥,尽情的释放自己,却不懂得保护自己,也把环境弄得一踏糊涂。而最后,最容易受伤的,往往正是他们,因为他们不懂得自我保护。
爱不是无限满足物质,人对于物质的欲望永无止境,没有精神的支柱,物质可以把人变得腐朽。物质的满足,不过是用来愉悦人们精神的,拥有它的瞬间让人快乐;但物质带来的精神愉悦不会太持久,当人们厌倦了物质本身,就会有新的需求产生。当孩子的心灵足够愉悦时,对于物质的需求就不那么强烈;当父母没有在孩子空虚的时候用物质来满足他,孩子就不会形成对物质的依赖。有许多家长,工作忙,没时间陪孩子,就给孩子买很多玩具,漂亮的衣服,一来弥补自己内心的亏欠,二来认为玩具可以代替自己给孩子带来快乐。殊不知,其实孩子的要求真的不高,不需要高档玩具,也不需要华丽衣衫,他们需要父母真心的陪伴。一个精神随时充满愉悦的孩子,对物质的需求其实是不高的。
爱不是绝对利己,孩子应当明白,只有把爱撒向周围,才能够收获爱的果实。父母的眼光不能只围绕自己的孩子,应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不只给自己,也给别人,给需要帮助的人。他们的眼光,会随着父母走得更高、更远,他们的内心,会随着父母给予别人的关爱而爱。向别人撒出关爱的种子,收获的绝对是自己。
所以,当母爱以上述形式传递给你的孩子,孩子注定会失败的。因为这样的爱,注定会限制孩子的身心自由,剥夺孩子探索的权利、建构的权利,判断的权利。
为了你的孩子,请给孩子正确的爱!
关于自由与规则的思考
给孩子行为的自由。放手让他们探索世界。高的、矮的、方的、圆的、酸的、苦的、香的、臭的、危险的、安全的......探索而生的感受,才能内化至灵魂,做一个能够感受生活的人,做一个内心充满阳光的人。
给孩子心灵的自由。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灵的自由比行为的自由更高为重要。孩子自有他成长的内在规律,是快是慢,内向或是外向,敏感或者马虎。成人没必要按自己的意望主宰孩子成长的节奏。一个内心充满自由的人,能够自己作主,听从内心的意志,不必受制于他人,看人脸色。纵观我们身边,因小时候多多少少受过某些外在约束,真正内心自由的人并不多,内心自由亦成为大多数人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
然而,自由并非没有边界,自由并非放任不羁,自由也并非为所欲为。需要给自由准备一些规则,就好比水需要用容器来装,没有规则的自由,就好比从打破的容器里溢出来的水,散落在地上,不成形状,很快就蒸发殆尽。给孩子没有规则的自由就是放纵,
约束分为两种,一种是他律,一种是自律。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约束大多是他律,是别人告诉我们不可以这样,不可以那样,这不可以做的种种事情,有的是世代传承的道德规范,有的是成人眼中的人情世故,有的是成人理想中希望把我们塑造成为的样子。我们受到的他律很多,而人的本能并不喜欢别人强加给自己的东西,它并不容易内化为自己的律则意识。一旦有机会,就希望突破它,尝试一种不受他律的自由。而自律,是非常难得的,在信仰宗教的国家,人们往往借助宗教的力量,使人内心拥有善恶美丑的价值观,从而产生自律。一个自律的人,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依从他内心的价值观来判断,选择、决策,他的内心非常自由。而在我们自己的国度,成人的世界里精神信仰尚极度缺乏,我们要在这乱世里为孩子的心灵建构一片净土,又谈何容易?需要父母们拥有更大的勇气和定力。
这里,我直接引用了李跃儿在《谁了解孩子成长的秘密》一书中关于“不能给孩子自由的12个方面”的定义,非常经典准确:
1、错误对待他人的态度
2、不好的生活习惯
3、对他人的身体和财物的蔑视与破坏
4、不遵守群体中已成的道德规范
5、对人群氛围的破坏
6、对家长老人的不敬行为和语言
7、在有人身危害的环境中
8、在出现了明显的有碍发展的问题上
9、孩子伤害自己、伤害别人的行为探索
10、面对自己可能会造成伤害的事物时
11、故意的,为了破坏而破坏的行为
12、妨害了别人自由的行为
希望与母亲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