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前后,你跟孩子都干了什么?
(2009-12-10 00:15:10)
标签:
育儿教育亲子三月博文亲子阅读绘本童书图画书 |
分类: 书香童年 |
阅读前后,你跟孩子都干了什么?
写此文是缘于我才发的博文
我想起一件事,面对家里堆积如山的童书,上次我妈妈细心开导我:“别再给孩子买书了,养成看课外书的习惯以后三月上学能好好学习吗?”我没跟妈妈说什么,听了就过去了。“课外书”曾经是多少家长批评孩子的理由,甚至去年还有学生因为看课外书被老师批评而自杀。
总有人说我文笔好,其实,这正是我的难过之处,半斤八两我是非常自知的。我多次思考后终于明白,为什么有时自己想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而不能,这就是因为我当年“课外书”读少了,如果,如果我能再读100本书,或是50本,哪怕是30本也好,我的写作能力一定会比现在强很多。年少时我们读过的背过的东西铭记终生,成年后,除了个人得失似乎一切都很容易成为过眼烟云,现在读再多的书对自己的影响都不如当年的那些甚至很少量的书带来的影响了。
我还记起,在学生年代,读书是要写读后感要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我们一直被要求带着任务去阅读,这两年我看到很多育儿书籍上也号召家长在给孩子读书前设计一些问题,读后来考孩子,看孩子理解能力如何。我没这么做不因为其他,只是我在带女儿进行亲子阅读时很随意,进行不了这一步,除非刻意地强迫自己,当然也强迫女儿。有位妈妈说得好“
让传统地功利性比较强的教育远离我们的孩子也远离我们吧,亲子阅读就是要在轻松愉快享受中进行,这也才是亲子阅读的最初目的啊。
那么读完后总结不?总结什么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个句子同一个故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谁的是是谁的又是非呢?说实话,我们不要高估了自己的能力低估了孩子的智力,你又如何保证你一定比你的年幼的孩子更会理解呢?!我喜欢一些诗和散文,我会在有闲心的时候读一读,我发现,每一次读都有一次新的感受,谁又能说我哪次的感受是对哪次的感受是错呢?我们不要用自己固有的思维去框住年幼的孩子,让孩子自己去理解书中的一切吧。
那么,这阅读是不是就变成了孩子看大人读呢?我想不是的。带着这样的问题,我今晚专门体验了一次。因为,在今晚前,如果你问我是如何带着女儿进行亲子共读的,我应该是不能回忆完全的。今晚给女儿读了四本七遍书,耗时80分钟。读什么书是女儿定的,我没有什么权力的,在读前和读后我们什么都没说,只是选书和放下书而已,但读的过程却是非常不稳定的——边读女儿边问问题,有的是关于内容的有的是关于字词的,还好,今天读的都不太难,问答问题的时间并没有占太多。但在读的过程中,偶尔我会问一两个问题,比如让她猜测一下接下来会如何,或是偶尔让她根据下一页的画讲讲接下来发生了什么等。但整个过程仍以阅读为主。女儿还有个习惯,那就是讲过几页后她会倒着翻过来重新看下刚读过的,或者对比下什么——这些我都依她。亲子阅读的整个过程她都占主导。最近她认识很多字了,有时读着读着她就主动读句子,我也让她读。反正,她要怎么读就怎么读。
虽然我给大家介绍书时通常都是有针对性的,但我给三月买书时因为多半是初买并不了解,主要是因为内容图画等好才买的,极少带着教育的目的。
总之,我跟女儿间的亲子阅读是相当随意的一件事,从来都不曾感觉负担过或者迷惑过。
本人参加了2009年优秀博主评选活动,地址:http://baby.sina.com.cn/blog/2009/index.shtml第31位就是我,欢迎喜欢三月和三月妈的朋友去投票。谢谢!据说每天都可以投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