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懒得去挣钱

(2009-08-04 05:53:49)
标签:

沈阳

新民

杜板牛村

农民

悠闲

扭秧歌

二人转

活在当下

杂谈

分类: 鸡零狗碎

懒得去挣钱

------杜板牛村村民的幸福生活

         

这是我第二次来到这个村,我是从西南的重庆来到这个位于东北的辽宁省沈阳市辖区内的新民市胡台镇杜板牛村。这个村约有1000人,2000亩地,村民们主要靠种地过活。

 

我原以为他们种地一年能收入几万元呢,结果,也只七八千块。我不由得佩服他们,就这点儿收入,他们却过得如此滋润。

 

我去过的农村比较多,我大概了解到中国农村目前正处在一种非常悲哀的现状:基本上不见年轻人,只有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所以,去年发生在重庆的一个区县的一件事虽然罕见却令人深思:大概是梁平县的一农户,年轻人外出打工,一个老人带着个大概1岁多的孩子在家,老人猝死,孩子守着老人过了好几天。。。 。。。具体情况我记不清了,今年初夏重庆还发生过一件牵动人心的事,那就是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住在主城区的出租房内,一个当时3岁,另一个大概1岁左右,孩子爸爸外出打工。妈妈死后多天被外面闻到尸臭味儿的人发现,两个孩子由于恐惧和饥饿而严重脱水、生命垂危。。。 。。。

 

如果我在有女儿前来杜板牛村,那么从小要强上进的我一定会对他们嗤之一鼻,把他们与“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甚至“窝囊”等贬义词语相联系。但现在,当我和孩子手牵手走过三年多的时光后,我才发现,原来看似贫穷、低文化的一群农民竟是我心中活得最快乐的一群人,真正活在当下的人是谁?在我心中,答案是他们,只有他们的快乐才能将“活在当下”这四个字诠释得淋漓尽致。

 

在这里生活得越久,我就越羡慕他们欣赏他们,我就越能感觉到他们是活得真正幸福的一群人。

 

在这里,他们一年只忙一个月,就是春种和秋收,如果雇人他们就更轻松了,根本不必忙,只须看着点儿就是,平时偶尔到地里去看看,但那也只是在早晨五四点钟去。他们的主要农作物是水稻,还有小部分人种土豆等。家家都有菜园子,现吃现摘菜,冬天主要吃贮藏菜。

 

人们常说东北男人没出息,老婆孩子热炕头儿,看了这个村的村民的生活就能真正地明白这句话。这里的村民几乎都不出去打工,老老少少都窝在家里。无论冬夏,他们都只吃两顿饭,饭后大概九点多就去打牌串门,起初我挺瞧不起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的,慢慢地我发现他们打牌与别处不同,只能定义为“娱乐”,与赌博无关!

 

重庆人是爱极了打麻将的,大冬天里,当我看见一群老头儿老太太戴着帽子围巾手套甚至口罩坐在公园里的麻将桌旁安度老年时,我感到无语,同时很同情那群老人。其实何止是他们?我单位的大门口,正处风口,冬天那么冷,我看到几个老人仍坚持天天守在那儿,也是那样地全副武装。更有甚者,听说死在麻将桌旁的情况已N次,我身边就有一例,40多岁的女人由于杠上花而激动得中风,从此瘫痪在床,没多久就离世了。我在重庆也经常看着人们捧着饭碗边吃边打。我原来住房的对面那家,一大群人周末长期打通宵呢。

 

而杜板牛村的村民们,打牌打得极悠闲。他们一般上午十点左右开打,打的过程中听不到吵闹声,甚至由于声音比较小连说话声都极少听到。一般在中午1点左右就悄无声息地结束了,输赢的数目最多也就20元左右,心不惊肉不跳的数字。

 

有些人跟上班似的天天打,但也只是淡淡地打。

 

他们一般早晨4点钟就起床了,做做家务侍弄侍弄园子吃过早饭就没什么事了。九十点钟开始打牌串门聊天,下午三四点就又准备吃饭了,五点多就能看到大家从四面八方涌向扭秧歌的地方了,他们或穿服装或不穿,但手里一定拿着扇子和帕子。大家都忙,扭的扭看的看,一大群人聚在那儿。

 

秧歌队的队员都有服装和相应的道具,平时穿不穿无所谓,周末一定要穿。别看是业余的,他们看起可是非常正规的,一点儿都不乱。敲锣打鼓骑驴划船的样样都有,非常专业呢。秧歌队还有一特点让人感叹,就是队员的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也在35岁以上,主要是60左右的老年人。那么,杜板牛村的年轻人和小孩子呢?别急,他们更忙,他们天天如约跑来看热闹,甚至残疾人也天天如约被推到现场观看。我非常欣赏这种消遣方式,老的在里面扭啊跳啊唱啊,年轻人和小孩在旁边看,年轻人和小孩子耳濡目染,不知不觉地从这些长辈心中地学到了他们的人生哲学:知足长乐、活在当下。

 

昨天,有一家老人和年轻人都在都在秧歌队,孩子爸爸负责奏乐孩子妈妈和奶奶在队伍里扭,4岁的孩子突然不肯自己玩了,爸爸就背着孩子奏乐——这是昨晚最感动我的风景。还有位残疾人,天天被家人推到秧歌队看热闹,有些小孩子也按捺不住,经常跟在后面也扭了起来。

 

杜板牛村还有一个特点,让我感觉与外界不同。我去过的农村几乎家家都生二胎,没生的正紧赶慢赶地在生呢,就在我所生活的城市里,生二胎现象也比较普遍了。但生二胎的大致有两类人:一类是农民,他们大多生了孩子几个月后就交给老人而自己外出打工了;另一类人大多是生意人,非常忙碌,生完孩子交给老人或保姆来带。而在杜板牛村,基本上没有生二胎的现象,我问了下罚款跟重庆的农村差不多,而且头胎如果生的是女儿,那么生二胎并不罚款。而这儿的村民觉得只生一个孩子就足矣,因为没有生活的压力。

 

杜板牛村虽然交通方便,四通八达,车子都可以开到家门口,但是,民风淳朴,是个安静又安全的地方。在这儿带孩子特别轻松,因为不必担心有人贩子,在这儿睡觉就更舒服了,到了晚上八九点钟,不管是曾经是怎么习惯挑灯夜战的夜猫子,来到这儿,你只想睡觉。

 

这里家家户户都熟悉,一般家不是锁门的,即使锁了门你也能很容易地翻找到钥匙。夜晚睡觉,我不曾锁门过,关上即可。

 

这儿的村民喜欢串门,大家聚在一起或坐在炕上聊或在当街站着聊。聊渴了钻进厨房舀瓢凉水喝,或钻进园子摘个西红柿或黄瓜来吃。谁家有困难,大家扔下手中的活就去帮忙。如果在城里,我们哪里还知道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啊。

 

城市里一张张冰冷疲惫的面孔与这里一张张热情友爱的面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谁是当今最幸福的人?我相信是农民,尤其是杜板牛村的村民,他们吃着绿色食品的同时,还享受着最原始的邻里情。有哪个城里人能象他们那般悠闲得天天可以去扭秧歌看秧歌唱二人转呢?可怜的疲于奔命的城里人啊!

 

在本人离开居住了半个月的杜板牛村之前,谨将此拙文献给杜板牛村的村民,向他们学习,学习他们知足长乐的精神,学习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学习他们对待生活的无限热情。。。。。。在偌大个中国,真正活在当下的,恐怕属他们为最——这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是我离开杜村的前两天写下的文字.已经在哈尔滨住两天了,三月随时找大姨和汪汪,而且,三月睡得比在那儿时晚了几个小时,睡眠总量也少了,我更惨,睡不好\起得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