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母亲婆婆带孩子父亲早教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当个好妈妈怎么这样难!
(一)
我在生活中遇到两类情况令我很心痛:
一类是母亲生了孩子后就甩手不管了,孩子的出世意味着母亲的解脱,终于完成了生育任务,不,不叫“生育”,生育既包括生,也抱括养。这种母亲在孩子的成长中是缺席的,她们或者确实由于生活无奈或者是压根就没有过孩子生下来是要自己养的概念,所以还美其名曰“出门打工挣钱养孩子”。这种情况大多发生在农村或城市低收入群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但也不尽然,比如女儿曾经上过的那所幼儿园在别墅区,虽然女儿现在这个幼儿园的收价不低,但相比而言,原来幼儿园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总体上来说肯定比现在的幼儿园的好得多。原来幼儿园的小朋友们,无论男孩女孩个个都穿得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一看差不多就猜得到家境殷实。但是,与目前女儿幼儿园相比,有种情况很明显:原来幼儿园里的孩子接送人差不多都是保姆,少数是老人,几乎没有家长。我印象中只有一位怀着二胎的妈妈是天天自己亲自接送孩子的(她的丈夫是外国人)。我说的情况不是指女儿班上,而是指整个幼儿园。那时女儿还小,我因不放心几乎天天呆在幼儿园,去得早回来得晚,在幼儿园呆了十多天,所以观察到了这种情况。当时女儿班上有21人,班上老师对我说,象我这样关心孩子的母亲太少了,她说她班上大多孩子把保姆当成妈。
我想起了我初带三月时候的事,三月才出生时,我大概由于产后一定程度的抑郁吧,心情非常不好,看着这么个不足六斤的小东西就想哭。而且,她只知道吃睡拉尿,不时地拉,我心里非常嫌弃。所以,每当看到纸尿裤里有便便时,我就赶快还原假装睡着了,我等我妈妈来收拾,我嫌脏,怕弄到手上怕闻到臭味儿甚至怕看见,我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孩子才能不这样拉尿,很惆怅,也不知道孩子何时能长大,那时的心情真是几乎跌到了谷底,怀孕时所有的热望都烟消云散了。。。。。。虽然我嫌弃她,但内心里,我仍是喜欢孩子的,所以,那时身体允许时我就把她抱在怀里坐在床上我茫然地想啊想啊,不知道将来的出路在何方,不知道我们母女未来的人生道路会如何走下去。
就这样坚持到满月,我心情好些了,因为可以随便出门了,这时女儿也大些了。女儿的眼睛总是追随着我的身影。在某一天的某一刻,我发现了女儿的这个秘密,就那一瞬间,我心里的积蓄多年的母爱喷涌而来。从此,我不再嫌弃我的孩子,从此我甚至可以做到给女儿擦完小屁股后再亲上一口。
根据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我认为,母性是天然,但是,没有亲自带孩子的母亲的所谓的“母爱”与那些一手一脚拉扯大孩子的母爱的母爱相比,是有所不同的(很多母亲内心深处的母爱根本没有被激发出来)。基本上,也正是由于这不同,孩子们的人生也并不相同!
我们周围的大多数人经常习惯性地比孩子,比谁家孩子能干谁家孩子聪明,其实,我们比的哪里是孩子,我们比的应该是我们自己,母亲付出得多且方法得当,那带出来的孩子肯定出色些。不付出就收获的事儿不太符合常理,所以也极少。就象中彩票一样,中大奖的人终究是屈指可数的,我们终究是要靠自己劳动解决温饱。
另一类情况是,妈妈们有心做个好妈妈,但众所周知,由于独生子女政策等原因,现在的孩子并不只属于父母,还属于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甚至身边的邻居、朋友、同事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我们的孩子身上,对我们的孩子指手划脚,对我们带养孩子的方式说三道四。最近有位母亲连续几天给我留言,给我讲述她的烦恼,看得我心酸心痛,回忆起过去甚至眼泪都要流了出来。这位妈妈想按自己的方式带孩子,想给孩子自由放手让孩子成长,当她的孩子玩水时,她想让孩子玩个够;当她的孩子想独自上下楼梯时,她想放手让孩子去试试;当孩子对鞋子表现出兴趣时,妈妈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当她的孩子“无理取闹”时,她觉得可以让孩子发泄下。可是,一切的一切,家人不同意!当孩子玩水时,家人怕孩子玩感冒了;当孩子独自上下楼梯时,家人怕孩子摔着怪母亲不去保护孩子;当孩子拿着鞋子玩时,家人觉得太脏应制止;当孩子哭闹时,家人觉得孩子动摇了家长的权威,得“教育”!
这位母亲想放手让孩子自己成长,尽量少干涉孩子,因为孩子,她热爱学习,她想尽善尽美地做一个母亲,可是,没有人允许她。在家里,老公反对她,说是她为孩子放弃了自己的一切省吃俭用冷落了身边人不值得;孩子爷爷奶奶反对她,说她太惯孩子会惯坏的,人家又打又骂的孩子不也长大成人还上了大学;出门左邻右舍议论她,说她不会带孩子;朋友同事非她,说她是另类,谁家的孩子不是那样带大的。。。。。。可见,我们的孩子真的不是我们的,我们的孩子是孩子父亲的是孩子爷爷奶奶的是孩子姥姥姥爷的是邻居的是朋友的是同事的是社会的。这么说本来也没错,我们养孩子付出得再多,终究不也是给国家和社会养的吗?我们今日的百般付出也都是为了孩子明日能独立地自信地走向社会啊!
可是,我们非要做权威式的家长吗?的确,我们可能很多都是自己长大的,父母忙自己的事,那个时代就这个样子啊,物质生活不丰富,生存都成问题的。还有,我们大多是在父母的权威之下成长的,我们没有说话的自由没有选择的权力,所以,到今日,我们的童年带给我们的一切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而是,随着岁月的流逝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厚重,渐渐地,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其实,现在的我们就是小时候我们看到的父母啊,我们不喜欢的父母的那些缺点,有哪样又不是在我们身上一现再现呢。
有人因此反省,所以,有一部分母亲超越了自己,她们通过读书、交流等方式了解到了育儿的真谛不是靠自己瞪一下眼睛吼一声或打一下而让孩子乖乖就犯,而是让孩子按自身的规律成长,他们想撕纸就让他们撕他们想吃手就让他们吃,他们想乱失东西了也不以为是孩子不懂事他们想自主吃饭就让他们吃。。。。。。结果,问题来了,事情大了,不得了了,身边的人全不干了!怎么可以这样带孩子呢?!这孩子怎么可以这样长大呢?这么由着孩子家长的威信又何在?现在就依着孩子那么当他们长大了还不得骑到老子头上拉屎?天哪天哪,就这么点儿小事儿就可以上升至这么高的理论!这些人不懂孩子的心理,总是把成人的标准套到几岁甚至几个月的孩子的身上。所以,最近几年经常看到有人在提倡(但好象也是干吼,似乎没有权威部门的人关注此事),要把育儿的事放到初中或高中课堂上去讲,让每一个男孩女孩从那时起就了解将来做父母的事。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少年儿童研究》总编辑孙云晓说: 我觉得孩子上中学的时候就应该开设父亲母亲课,教育孩子在未来怎么做父母。在实际生活中,往往到结婚前,还有一些男人不知道该怎么做丈夫,更不知道怎么样做父亲。直到妻子怀孕、进产房的那一刻,做父亲的意识才达到了最强烈的程度。在美国的一些中学教育中,有一项内容就是让每个学生带着一个体形重量与实际婴儿一样的玩具娃娃上一个星期的学,吃饭、睡觉、上车,走到什么地方都必须带着它,甚至做体育运动的时候也要把它放在边上。这样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体验到做父母亲的不易,目的是让男性在未来更加积极地参与孩子的教育。所以我建议中学就开设父亲母亲课,从小培养男孩女孩的父亲母亲意识和责任感。作家王东华在《发现母亲》一文里有这样一段话:给我带来更强理论冲击的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长教育学》,他在这本书里甚至这样说:“行业、专业、工作,有数十种,上百种,许许多多:有的是修铁路、有的是盖房子、有的是种庄稼、给病人治病、缝衣服等,但是有一种包罗万象的、最复杂和最高尚的工作,对所有人来说都是一样的,而同时在每个家庭中又积压自是独特的、不会重样的工作,那就是对人的养育和造就。”“应当在中学时代就给未来和父亲和母亲以教学学的知识。教育学应当成为对一切人都有用的学科,下面的话也可能对某些人来说好象是夸大其词:我认为,没有研究过教育学基本知识的青年公民不应当有成立家庭的权力。”
可惜的是,这方面的推广力度太小了,感觉只是几个人在呼吁。我身边的朋友同事等大多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他们在某方面可能很出色,但只唯独在做父母这一“领域”内,显现得很幼稚,但更可悲的是,更多的父母以为带孩子是很简单的事,给他们吃穿送他们上幼儿园读小学中学高中大学就OK,尤其是,在孩子成长中,大多家长要么不闻不问要不做权威家长,所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儿童问题少年。
现在,越来越多的母亲觉醒了,她们寻求对孩子成长最有利的带法,他们为能读到某本书或了解到某个母亲的育儿经验而兴奋不已,可谁料到,她们在准备实施时才发现困难重重,我们的孩子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这时才知道传统的东西是多么地根深蒂固啊力量无穷啊!有的母亲因为自身的懦弱而选择放弃,不得不违背自己的愿望看着孩子成长,有的母亲由于上班不得不用老人或保姆帮带孩子,所以也不得不依老人保姆的某些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这其中最令人不解最令人觉得不可的是,有这样一群父亲,他们口口声声说爱孩子为孩子在外面打拼,在教育上,虽然自己没亲力亲为地做什么,但是,横加干涉,他们大多主张权威式教育。这些所谓的父亲们终日忙碌在外,不肯跟母亲一同学习育儿知识,其实,最主要的是他们觉得没什么可学的,谁家的孩子不是那么带大的,谁的孩子没长大,自己就是那么长大的,现在不也可以养家糊口了吗!可能母亲糊涂点儿日子也就好过了,可偏偏这部分母亲不糊涂,她们太爱自己的孩子太想放手让孩子成长,可是不行,生孩子是你一人的事,带孩子可能也是你一人的事,但方法上,你不能特立独行,你得跟大家一样!
我个人经历也是如此,但有一点,我和老公的家里子女众多老人们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也多,我的女儿对我们夫妻来说是至宝,可对老人们来说无非是多了一个后代而已,没有象有些老人在孙子孙女上横加干涉。其中还有个原因,我比较独立,我的孩子没花过两边老人的钱,虽然我妈妈帮我带了一年多,但我从一开始就定位她是帮我的忙。我人生的经历复杂些,我也因此有个观点——不让任何人觉得我离不开他。事实证明,你在谁面前不独立你就在谁面前就不自由。我女儿的父亲长年不在家,女儿小时主要是我和我妈妈带,女儿1岁5个月后由我亲自带,期间请过保姆。
妈妈最初是干涉我的带法的,她干涉女儿的奶粉女儿的衣服女儿的辅食。。。。。。。但都被我一一否决了,我在女儿第一次生病和加辅食两件事上,和对我干涉比较大的女儿她爸爸和我妈妈表明立场:我生的孩子我说了算,如果出了什么事也由我负责。我一向比较敢于担当,但也因此受过老公强烈的责备,比如女儿去年咳嗽严重,老公经常反问我:你不是说你带得好吗,那孩子怎么生病了?!为此我大动肝火,乃至将离婚提到桌面上。其实,我得感谢我的女儿,我的女儿非常争气,我的每一次坚持都女儿都让让她爸爸看到了我坚持之下的可喜结果:当初女儿吃比较贵的奶粉我妈妈反对女儿游泳我妈妈反对,可后来,女儿健康聪明我妈妈就高兴地支持了;女儿小时我觉得太累,她爸爸一直劝儿请个保姆来带并且让女儿跟保姆睡觉,我不同意,她爸爸以前不懂事,还说你不请就不要跟我说带孩子累,等女儿1岁多后,她爸爸发现女儿比他见到的一般孩子聪明健康快乐后,就经常动员我辞掉工作带孩子,他现在对我带女儿的方法全力支持,所以我感谢女儿为我争气,同时也庆幸我的老公不属于顽固不化的那种男人;当我想带孩子外出旅游时,最初哪怕只出去一两天女儿她爸爸都反对的,但我义无反顾地坚持,当回来后他看到孩子身心健康就不太反对了,后来我带女儿整月地外出旅游,他仍反对,我仍义无反顾,等回来后,他发现女儿不止没有生过病还长胖了精神更好了,所以,现在他都主动劝我带孩子出去旅游了;女儿小时候,同事们非常喜欢逗她,比如拿一串钥匙在女儿面前晃,女儿一伸手他们就把钥匙拿开,还总是对女儿说我不要她了,当着女儿的面把我拖走等,他们就是想看孩子哭不哭,我差不多每次都反对,他们还总是抢着抱女儿而女儿不让,所以,综合起来,他们说我太惯孩子了,把孩子带得太娇气了。当我为女儿一次又一次地请假时,他们更不理解,觉得我牺牲太大不值得,谁家的孩子不是就那么长大了,怎么你家孩子就跟别家的不一样了!这其中还有一件事在女儿小时一直考验着我,有个熟人我们几乎天天见,他家有个女儿比三月大10个月,他的女儿特别“禁逗”,谁抱都可以。孩子都是自家的好,这个人不谦虚,每次逗女儿时女儿都躲闪他,他就当着大家说我把孩子带得太娇气了,他还说:“你看我们那个,谁都逗得了。”其实他孩子比我的大那么多,这么小的孩子日新月异的,本身就不具有可比性。他经常在我生活的圈子里说我把女儿带得如何如何娇气,在他眼里,我女儿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大方:不让人抱、不禁逗,不肯喊人。我搬家后女儿和这群人接触就少了,上周遇见后那几个过去经常逗女儿的那些人,也当然包括这个人,他们问我女儿怎么样了,我告诉他们女儿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是领舞的孩子,而且还将是六一儿童节的节目主持人。当时那个比女儿大的孩子的父亲当时就瞠目结舌了,因为,他从来都是断定我女儿太不大方,上不了台面的。这些人总是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一个一两岁的孩子你能要求他有多大方呢?要知道,在我搬家前,我一直在这些人的眼眼睛之下生活的。可以说,我长期在人们的非议中带孩子,因为某些人在空间上和我们太近,所以,不得不经常去面对。这种情况,对某些母亲和孩子来说,可能是“致命”的。因为,我们身边的人习惯了按传统方法过日子,哪个人稍微不传统一点儿,大家就觉得象是触及到了他们的利益一样,非议你,甚至攻击你,最后当然是想同化你。要知道,孩子是变化中的,而且孩子的人生是单向的,没有回头路可走。有些母亲因此会经常怀疑自己,不敢突破。如果再加上来自最亲的亲人的压力,这将更会导致一些人选择放弃自己的观点。
其实,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孩子,所以,不可能哪一个孩子的教育方法可以完全生搬硬套到另外一个孩子的身上。靠自己的对孩子的了解去养育孩子,也就是说“直觉养育法”是最好的育儿方法。《斯波克育儿经》里提到:“你不必把邻居的话句句当真,也不要被专家的忠告吓倒。你要敢于相信自己的常识。”“对不同的育儿方法研究得越多,人们就越发肯定,父母父母着慈爱的天性为孩子所做的事情一般都是最好的。”这就是在告诉我们,妈妈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带孩子,根本不要去管那些饭后说闲话的人的话。
如果我们读过一些育儿书籍的话,我们会发现,所有的书都是在告诉我们父母如何去带好我们的孩子,而不是教保姆或我们的父母如何去带好我们的孩子。而目前非常普遍的现象是,我们中国的孩子们差不多都是老人带大的,而不是父母。低收入群体的中的父母们远在他乡打工,孩子们几乎都是老人在带,而且,在他们心中,似乎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对我们这些职业妇女来说,因为生过孩子后得上班,这又涉及到谁带孩子的问题,保姆带不放心,老人带问题也不少,遇到通情达理的老人还好,可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的老人因为儿子媳妇得依靠他们,所以他们就有理由在带孩子上说了算,不肯接受意见,坚持近自己方法带孩子,其中最强劲的理由就是他们的儿子就是他们带大的,不也挺好吗。所以,很多母亲为此陷入两难境地,舍不得工作也舍不得孩子。池莉在《来吧,孩子》中说:人世间的母爱,有人世间的种种好,也更有人世间的种种难。池莉的女儿在非常单纯的环境中成长,她还没有经历过上述母亲经历的那些难,但是,她还是说出了这句话。可见,母爱之所以伟大,大概也包括了这些“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