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太乖好不好?
(2009-04-15 22:15:45)
标签:
孩子懂事听话权威大吵大叫育儿 |
分类: 发现孩子 |
菲菲,11岁,妈妈要强,并且虚荣。菲菲在她妈妈面前表现得永远都是最棒的,至于在家里情况只能听她母亲说,咱不了解。但是,在外面,在既有她妈妈又有其他人的情况下,菲菲表现得无比完美无可挑剔,当然也无懈可击。但是,只要她妈妈不在场,仍是前述的那些人在时,由于她喜欢开玩笑(虽然她很小,但她喜欢跟成人逗闹,但又输不起),但开着开着就开始说脏话,甚至破口大骂那些算起来是她的叔叔阿姨的人(当然,这些成人逗弄一个孩子我觉得也非常不妥)。尤其是,当着她妈妈的面,给她东西吃她非常有礼貌地拒绝,但背着她妈妈,她竟主动找人家要东西吃,还给人家找招呼说千万别告诉她的妈妈。
小天,5岁半,父母关系不合。小天被不太了解她的人普遍评价为“懂事”或“非常懂事”。她非常会看大人的脸色,清楚成年人的相处之道。比如,她会对跟她第一次见面的钢琴老师说些成人般的有些奉承意味的话,她会主动夸老师长得漂亮夸老师衣服漂亮等。一次这样也未必不正常,但每次都如此,见什么夸什么,尤其是每次学完琴后跟老师的告别语,更是令人肉麻。本来礼貌性地问候和告别是人人都主张地,可这孩子说的话硬是不象她这个年龄的孩子说得出来的。所以,在场的人每次都夸这孩子懂事, 我的一个朋友的女儿比小天大得多,但可不会说这些话,把我的朋友给羡慕得不行。但是,小天的要好的朋友的妈妈谈起她非常不屑,说小天没家教,父母在场一个样儿不在场就另一个样儿,尤其是在人家吃东西,父母在绝不动口,父母不在要着吃。
上述的两个孩子到底算是懂事还是算是不懂事?这么小的孩子就懂得了伪装,并且深谙成人的相处之道,成了“双面人”。大概由于父母严厉的教育或者是父母之间的关系不合等,她们自小就学会了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学会了阿谀奉承,她们不敢在最亲的亲人面前露出自己的真面目,也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所以,她们不得不在父母面前装乖,在别人面前发泄。
我们的传统让我们更习惯于把孩子看成是与成人不平等的是依附于我们存在的,不应该有自由和权力的,所以,有的父亲母亲会因为一两岁的孩子尿床而打孩子的屁股会因为两岁左右的孩子“无理取闹”而将其上纲上线大肆教育,如果孩子不接受甚至可能大吼大叫大打出手。还有一个孩子,已经四岁了还不愿主动与人打招呼,为此孩子的母亲还大打出手,当着客人的面不止一次地“教育”孩子,但这孩子仍不喊人,主动不喊被动了不喊。还有,有的成年人,因为喜欢别人的孩子,一见面就伸手抱,结果,孩子吓哭了,这人觉得不爽,觉得这孩子不懂事少锻炼,劝孩子家人多锻炼一下孩子。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成人很容易否定孩子,而孩子因为太小而被剥夺了发言权或者根本不会发言呢。试想想,那个一见面就想抱人家孩子的人,有没有顾忌人家孩子的感受?就象大街上突然冒出异性要跟你套近乎你肯吗?如果你真的喜欢那个孩子,可以先逗逗,跟抱孩子的人多聊聊多冲孩子笑笑,慢慢地,孩子肯跟与你互动了你才可以伸出手试试啊。
我还听说过一个女孩儿,记不得是多大年纪,大概当时七、八岁的样子,父母关系不合。到了父母的结婚纪念日时,她买了两份礼物,以以爸爸的名义送给妈妈一份,又将另一份以妈妈的名义送给爸爸。这孩子是多么地用心良苦!她稚嫩的心灵承受了多少的压力!终日周旋于成人的恩怨之中使她过早地成熟了,没有享受到童年的天真自由快乐,或许,就这种过早成熟的一颗心,一生都难得真正的幸福。
总有人觉得孩子天生就应该懂事的,如果哪家的孩子从来都不哭不闹不耍脾气唯命是从,那这孩子必然会被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邻居等众口一致地评价为“乖巧,懂事,从不让父母操心”。其实,谁都喜欢乖孩子,家长喜欢幼儿园老师喜欢亲戚喜欢朋友喜欢甚至邻居喜欢陌生人喜欢,但是,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凡事听凭父母摆弄从不提成人所谓的“过份要求”从不大哭大闹大耍脾气,这正常吗?这是孩子吗?孩子就应该有孩子的童真!我们几十岁的成人穿着件只适合孩子穿的衣服会令人作呕,而孩子,过早地成熟会令人心痛!
我们大多母亲都知道了,孩子一般在两岁左右会进入“人生第一反叛期”,西方人称之为“糟糕的两岁”,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很久甚至一年两年,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心智逐渐成熟,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还有,人生还有一个重要的叛逆期,那就是青春期,一般人都会明显地经历过,我是指在心理上。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也很容易“与成人对着干”。一般情况下,如果一个人在一个正常的健康的环境中成长,都会经历这两个时期,曾听有的妈妈说她的孩子就没有明显地反叛过,如果刚好处于这两个阶段的孩子家里遇上变故,比如父母闹离婚等,孩子为了个人的“生存”都要察言观色,哪还有心思折腾啊?但这种经历留下的后果恐怕是难以想象的。
我之前发过一段视频,是女儿冲我大吵大闹的,有位博友认为,我的女儿几乎无药可救了,敢如此对妈妈大吼大叫。后来又对我说,虽然我在孩子两岁时没“教育”好孩子,但现在孩子还不大,亡羊补牢,为时不晚。我看着都觉得好笑,孩子就不能大声说话了吗?孩子就不可以对妈妈那样说话了吗?那如果妈妈有错误孩子就不能指出来吗?难道孩子在母亲面前永远地低三下四才叫做懂事吗?我女儿的一个朋友,比女儿大,当女儿因为太困对我大声说话时,她成人般地“训斥”我的女儿:“哪有孩子这样对妈妈说话的!”我知道,这个孩子是不敢这样对她妈妈说话的。在孩子的世界里,成人的一切必须是对的,不对也对。还有些母亲怕在孩子面前承认自己的错误,担心因此威信扫地,但如果一个人总是抱着错误的观点,她可以蒙孩子一岁两岁三岁五岁,但孩子终究会长大的,到那时,在孩子眼里,这位母亲的威信何在呢?
我过去的一个朋友,她非常注重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威信,或者说是权威,她甚至不苟言笑,孩子对她必须惟命是从。后来,她的女儿长大了,初中时就背着她在外面和一些小混混鬼混了,后来,这孩子读高中了,一个女孩,不穿女装,甚至穿的衣服都不算中性装,也就是男装,我问我朋友,现在还管不,她坦言,管不了了!我早就料到了这一天,当初我百般劝告她不肯听,以前她太威严了,孩子在她面前太不自由了,现在孩子成人了,比她的个子高多了,打也不好打了,结果,这孩子自由了,充分的自由,可怕的自由。
我相信孩子们,不在压迫中爆发,就在压迫中沉默,话虽严重了点儿,但意思大体如此。咱们中国的孩子,有多少不敢在公共场所说话,甚至一辈子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我们信心哪儿去了?我们勇气哪儿去了?我们怎么如此地没有主见?这原因何在?
看完《一岁就上常青藤》后,我感慨万分。虽然我不喜欢美国,但是,不得不佩服,人家社会那么一致地给所有的孩子提供的成长环境。其中提到,一个拉大提琴的孩子,其实拉得不怎么样,但竟然在家里举办起了演唱会,邀请左邻右舍来参加,5美元一张票,结果,竟然还真有很多人来参加。如果将此事放在中国,这恐怕要说这孩子和他的家长神经病了。其中还提到女童子军销售饼干的事,已经有90年的历史了,一年中有270万个女孩参加销售,销售量达2亿盒,销售额达7亿美元。须知,这种饼干的价格比较高,比超市贵得多。但是,3个美国人平均就要买2盒女童子军的饼干,而且几乎年年如此。我一向对美国有成见,但是这本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我真羡慕作者的女儿如此地幸福,生活在那样一个能让其充分发展自由成长的的大环境中。在我们周围,有些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多尽点儿心(这绝对是应该的)甚至会可能招致非议,这非议可能来自家庭之外,但也非常可能来自家庭之内。我不止一次地感叹,在我们这种大环境下,想让自己的孩子本着自身的成长规律长大何其困难!
但不管怎样,我们无法改变社会,但只要我们尽力。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智力开发更重要,尤其是孩子关于信心、勇气、自我认同等方面,我们能做的,更多的是关心与引导,而不是盲目地树立威信、建立权威,以期培养出一个所谓的懂事、听话的孩子。要相信,所谓的过份乖巧懂事的孩子,当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的母亲别奢望他们心理健康,自信、乐观、自主等优秀的品质很难在他们身上找到,同时,他们也很难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我觉得这篇写得非常乱,但不好改了,一改就更乱了,不过,我的意思应该是表达清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