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博友讨论关于质疑孙瑞雪等问题
(2008-06-26 02:06:13)
标签:
自由规矩孙瑞雪育儿 |
前几天素质教育向我推荐一篇质疑孙瑞雪的博文,昨晚才有时间一看,这一看不要紧,博主包林运的育儿观在大多方面我感觉与我没有丝毫的出入(前一篇博文即是我转自她的博客,空了还将转几篇过来),尤其是她的几篇与懒妈友童观点相左的博文的观点与我的惊人般地相同。在我阅读她博文的过程中,半夜1点多还停过一次电,等电来了以后我继续读。今天,非常幸运地,我的博客迎来了这位让我敬佩的博主,但她的一翻评论(内容:对不起,我的眼光可能比较挑剔,但我觉得谈问题的交流更有意义。我认为您对孩子的方式还是管制过多:规规矩矩地坐着只是成年人的爱好,幼小的孩子天生就是要变换姿势的,我从来不会说孩子在餐椅上“折腾”,我觉得那就是孩子坐的方式,只要没有危险,不侵犯别人就OK。我也绝不对孩子说调皮、淘气之类的词,如果说,也一定是以游戏的态度来说,实际上这确实是我们之间的一个游戏,而且我是有意做这个游戏的,因为我怕孩子听到别人说她淘气会有负面影响,所以用这种方式打预防针。我更不会禁止孩子“哭兮兮”的,我想如果连说话的语调的自由都没有,让孩子自由的成长实在是一句空谈。)让我有忍不住地想对此说一些什么。
因为包林运喜欢交流与讨论(这是帮助我们成长的一种很好的方式),所以我干脆就此新开一篇博文重申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不得不承认,网上的这种交流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很容易凭借一些简单的文字肯定或否定一个人的观点。我带女儿已经带到2岁3个半月了,我看的育儿书不多,基本上是凭个人的观察与思考来育儿,婴幼儿的特点我比较了解,让他们规规矩矩地坐着确实是不可能的!我女儿三月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在餐椅上不是变换姿势地坐着,而是站在上面跳,趴在椅背上,甚至有两三次从里面滑出来(当时我还庆幸,幸好给她用了餐椅,她再折腾也不过那么大个地儿)。我有时不是特别有原则,就是因为我有个原则——绝不轻易让女儿不开心。我会以很温柔的方式告诉她这样折腾是不对的,吃饭时应该是规规矩矩地坐着,她有时会听从我的建议,规矩一会儿就又开始折腾了。我经常说我女儿是个捣蛋鬼、小调皮,她当时也会反驳我,说我也是捣蛋鬼、小调皮之类的话。那当时我觉得她真可爱!我从不觉得我这么说是不妥的,跟女儿“吵嘴”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啊。或许,我觉得这与包林运所说的“游戏”差不多,只不过我从来没去想那么多,没有将其理论化。
其实,谁不担心社会上会带给孩子一些无法避免的负面影响啊,有很多妈妈们建议我不要把孩子“照顾”得太好,因为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在这一点上,大多人认为我有点过了,看来还有比我更过的人,其实,我们都有着同样的期望,我们对孩子都有着同样的爱,虽然不愿意接受现实,但最终,都不得不面对。
三月在两周岁后开始进入人生的第一叛逆期,如果她的想法与我的相左时,她就带着哭腔说,甚至可能边说就边哭起来。有些时候,我觉得她在无理取闹,但我又不能揭穿她,直到前段时间。我一直都在忍着她,但最近,我发现她的心理已经可以承受我的观点了,我在某一天,可以说是有点儿严厉地对她说:“有话好好说,不许哭兮兮地!”她当时就接受了,但之后的半个多月,她有时就会控制不住地又带着哭腔说,我知道她不是真的伤心,所以我就告诉她:必须好好说话我才能听得懂,否则,我无法满足你的要求(事实上,带着哭腔说话根本就不容易被听懂)!她立刻就以正常的语气说话了。包林运所谓的自由太绝对了!三月是一个两岁三个月的孩子了,她做的事她明白,她现在需要一些人际关系,她也将进入幼儿园过上人生之初的社会生活,如果她连以正常的语气说话都不懂,又怎么能正常地度过她的人生与他人沟通和交往。孩子太小,她们针对一些事时不明白是非,这时就该我们去引导,如果这种引导都成了对孩子自由的侵犯,那我们这些母亲存在的理由又是什么,仅仅是创造给他们所谓的“自由”的环境吗?我举个例子,我女儿从小就知道垃圾必须入桶,但第一次,她一定是不知道的,第二次也未必知道,但我在她乱扔垃圾的时候告诉她,垃圾必须扔在垃圾桶里,这时她明白了,依包林运的观点,我岂不是侵犯了她扔垃圾的自由?所以,针对此事,我觉得包林运有点儿过了。或许,由于只是凭文字来判断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吧。
这又回到了她质疑的孙瑞雪的问题上来。说实话,任何一个人的关于教育的著作我都不是特别感兴趣,算下来,孙老师的我还算是看得比较详细的,并且是最近几个月才看的。因为,我发现,没有哪一本书适合我的孩子!不能否认开卷有益,但带孩子,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我经常看到博友们写到的一些幼教专家,我都不知道他们是谁,象比较有名的小巫,我从未看过她写的任何东西,包括书,包括博文等。孙老师的观点总的来说我比较认同,她的关于敏感期的文章确实让我受益匪浅,一般的书我如果买了也只是浅尝辄止,只有她的书,我仔细看过,她其实没有谈早教,她谈的也确实是蒙台梭利的育儿观念中的一部分。但她的“爱与自由”确实很符合我们中国的国情。她的儿子的情况似乎现在不错,但不管怎么说,我觉得不能以她教育儿子的失败就来否认她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我一直忘不了小时看的《少年犯》,那位少年犯的母亲为其他的少年犯所做的工作是没有理由被轻视的,她自已看自己的人生可能算是失败的,但是,她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却没有理由被否定,也更不应该藉此对其嘲笑或讽刺。
包林运也就此事另开博文,虽然其中有一些细节我不太认同,但总的来说,我认为她的方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希望妈妈们也去看看,我就不转了,放链接在此吧:用什么方式和孩子说话?(与三月商榷)
感谢网络,感谢博客,因为,这能让我们进步。包林运的宝宝比我的小得多,但她在育儿方面的观点实在是令我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