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范孩子的行为,从现在做起

(2008-06-03 23:51:35)
标签:

行为

习惯

规则

培养

原则

坚持

成长

环境

育儿

 

三月这次生病比较严重,持续时间相对较长。孩子一生病我们就过分心疼,过分将就孩子,我也不例久。比如,以前从不敢在校内给三月买冰激凌吃,但她生病期间我为了让她开心点儿,想到她的嘴不能吃什么东西就主动在学校给她买了,尤其令我后悔的是我带着她买的。结果,现在整天闹着要去买,一路过小商店就要买。哎,孩子一生病我就放弃了平时坚持的原则,病好后我又得一点一点地痛苦地狠心地来纠正她的烂习惯。真是自己给自己找罪受!

 

还有,最近三月很爱要别人的东西,她倒不会硬抢,她小声对我说,希望我去帮要或等别人送给她,我肯定不会答应的,但因为我不答应她就会哭。

 

今天在早教班,下课时我说出去拿水喝,结果,她立刻大哭起来,别人以为出了什么事呢。我再三要求她停止大哭,告诉我她想怎么样。那结果知道了真让人生气,她哭兮兮地说:“我不想出去。”就这么简单的事,值得哭吗?就在这病好后的几天,哪句话不对她的心思她就立刻以哭示威。虽然哭不到几声,但我心烦,想到她又不是不懂事,却故意哭给我看。

 

她看巧虎,比如一集看完了,她想继续看,她就带着哭腔说她还要看,因为带哭腔,她说事时我总是听起困难。

 

其实,有时想起上幼儿园自有上幼儿园的好。入托后孩子生活特别有规律,晚上八九点就睡了,就没这些让人心烦的事了。

 

三月一天天地长大,不能在幼儿园学规矩,在家这一环节可不能忽略,坏习惯养成容易,但要改掉就难,甚至可能终其一生都改不掉。所以我从今天起就下定决心开始规范她的行为,这个决心是从今天中午开始思考并决定付诸行动的(其实以前也在这样做,最近有所松懈而已)。

 

中午,吃饭时她坚持要看巧虎,我们不理她,闷头吃。后来她受不了被冷落的孤独,主动要求上餐椅吃饭。但接近吃完时她闹着又要看巧虎,加之她要玩水,把正在晾着的不烫也不凉的开水弄洒了,结果烫到了腿和脚(只是红了,已经没事了),她哭了起来。我给她讲了一番道理,她边哭边给我讲是她不对,她不该不听妈妈的话玩热水等,可接着就要看巧虎了,她说得非常可怜,妈妈跟我通融,说让她看一会儿。因为我刚刚反对过两次,我没同意,最后也没有同意,她也没什么事,闹了两分钟就没事了。

 

晚上,凡事她有要求她就带着哭腔说,我告诉她,必须好好说话,否则我什么都听不懂也帮不了她,接着她就以正常的语气说话了。

 

其实,我最近很想发她一通脾气的,我一忍再忍。刚才睡前她非常乖,把她的枕头放在我的下面,她也就理所当然地睡在我的怀里了,我先是给她讲大自然里的那些故事,然后我们两个就聊天。

 

我问三月她要别人的东西对不,她说不对,以后不要了,还强调说可以看可以摸就是不能要。多懂事的孩子啊,不知道平时想要别人东西时她在想些什么;我又问她,经常哭对不对,她说不对,好孩子不经常哭,而且说她以后不哭了。我倒不是要求她不哭,可动不动就哭我是受不了的;我还问她吃饭时要看巧虎对不对,她也说不对,她说喝水时可以看,要看就不能吃饭,吃饭就不能看,多明事理的孩子啊,可最近提了好几次这种无理要求。针对这三件事,我最后还做了个强调,她非常同意,还说:“如果我哭了妈妈就走了,如果我不哭妈妈就不走!”我再三问她如果她哭了我会去哪里,吱吱唔唔地没有答上来,最后很聪明地说:“我以后不哭啦!”

 

三月从两周岁前开始就比较难缠了,尤其是在语言达到能狡辨的能力后,我发现我想“搁平”她就不太容易了,但是绝不能任其发展下去,绝不能让她得寸进尺。为此,我现在下定决心要把这点烂毛病赶走,今天已经进入整改阶段,感觉良好,而且我相信也只几天的功夫就能把她“教育”过来。

 

两岁的孩子其实较一岁左右的孩子难带得多,因为累的不止是身体,更是心理。但是,我们一定要耐心地陪伴孩子把这“糟糕的两岁”走过去。我现将我今天理清的经验罗列如下:

 

1、要有原则。对孩子一定要讲原则,而且,所有生活在孩子身边的成人都必须遵守,绝不能此紧彼松。比如,最近我遇到很多妈妈问我三月是否看电视。三月没有看,以前认为一旦让孩子知道电视可以接收如此众多的电台,孩子必将会迷上电视,很容易成为“电视儿童”。即使不这样,有个整天缠着自己要看电视节目的孩子也是太让人心烦的事。所以,过去我决定是不让三月接触电视节目的,而且想尽量坚持到她若干岁以后。但后来发现中央10台的电视节目非常适合孩子看,就试着让三月看,谁知她不感兴趣,所以也就决定不再让三月看了。虽然三月没有看电视节目,但一直看光碟。我认为可以在一天中的固定时间让宝宝看光碟,其余时间不可以看,养成习惯后孩子就会觉得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而且,更应注意的是,自己定下的原则千万不要破坏,哪怕只一次。开过一次绿灯后再想恢复到原来的情况不太容易。在这一点上我做得不太好,为了一时的方便,我几次自己破坏自己所定的规则,而且事后给我带来了相当大的麻烦。

 

2、要坚持最初的决定。

记得去年秋天,我在火车上听到一位母亲跟孩子在电话里的对话。由于那位母亲一点儿都不避人,很大声地通话,所以其中的来龙去脉我搞得很清楚。她的读初三的女儿想定一本课外杂志,她一听到就否定了,因为初三学习太忙,绝对不可以。可接下来,应该是她女儿的游说起了作用,只听她说哪一科要保证才多少分,而且放学后要先做作业,周末也得少玩半天等等。再接着就听她说让她女儿把电话给孩子的父亲,这时就听到她让孩子的父亲给孩子钱定杂志。当时我觉得这个自以为“赢定”了女儿的母亲太失败了!一开始严辞拒绝的事没几分钟就被女儿给否定了,她如此轻易推翻自己的决定的习惯早就在女儿的控制能力之内了。我深谙这个道理,即使女儿很小,我也非常注意这一点。也正是因为如此,同时也不愿女儿生活中有太多的不愉快,所以我一般都尽可能地尊重女儿的愿望,但个别原则性问题我会坚持。具体方法就是,对孩子的要求不要轻易出口,说出你的意见前一定要做好坚持到底的准备,尤其是在否定孩子的想法时。比如,今天中午妈妈再三跟我商量就让三月看一会儿巧虎,我坚决不同意,其实看一会儿也无大碍,但是,我已经两次说不同意了,这时再同意就会让女儿认为我是个说话不算数的妈妈,下次她仍会“得惩”的,她仍会闹我的,因为在她心中,我没有底线。所以,从这点来说,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做个坚持的母亲。

 

3、说教要选择好时间地点。

当今很多妈妈都明白了要对孩子多讲道理少出手,但是讲道理也得讲究“天时地利人和”啊!比如,在孩子情绪最激动的时候在有外人在的时候在吃饭的时候都不大适合讲太多的道理给孩子听。其实,我发现,当我们觉得孩子不讲道理时,其中有一定比例的孩子其实他们是懂道理的,只是他们不按道理来而已,所以我觉得沟通的具体情况非常重要。本来我今天对三月是非常不满的,有两次我都有扇她两耳光的冲动,但当她睡觉前躺在我怀里跟我聊天时,我突然非常感动,我觉得她是一个那么懂事的孩子,她哭啊闹啊都是一种表面现象,她内心里是明白道理的,她之所以这样也许是因为她身体尚未完全恢复,或是她也心情不好等原因。想到此,我就主动跟她一起回忆今天的各种行为,让她自己来评价,结果我达到了我的这几天的预期目的。我一般喜欢在孩子心情好,并且只我们两个人的时候给她讲道理,而且,我喜欢在睡前,总是觉得女儿在睡前一般都特别温顺,跟她讲什么她都比较能理性地思考并容易接受,这也是我一直坚持与她同睡的缘故。

 

4、尽量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安全的成长环境。

让孩子在TA感觉安全地环境中自由地成长,孩子一定能成长得最好。这点我从我朋友的孩子那儿感触很深,因为我实在找不到其他的原因,就把原因归在此了。这孩子特别占强,她没有自己的性格,看别的孩子做什么说什么唱什么时她一定会照做(她已经3岁了),看别的孩子伸手去拿什么东西时,她一定要抢先拿到,其实这东西于她无任何意义,当她此时看到别的孩子去拿另外一件东西时,她会立刻丢掉手上的又去抢。我认为,任何东西在她手上都不是一个有用的东西,而是这东西象征着她的“权力”。前几天,女儿和她一起玩,她哭着非要三月的玩具,三月给她拿了会儿后又要要回来,想到三月在病中,不忍让她难过,我就心生一计,我随手拿了一个没什么玩的价值的东西就朝三月的方向递去,同时说:“三月,拿着。”那孩子当时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扔掉手上的东西跑来抢走我手上的东西,我就过去把她扔掉的东西拣起来给三月了。我分析那当时三月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呢。我也觉得我的行为不太可取,但是三月是想要回自己的东西,而且平时三月已经时时事事让着她了,我也不想病中的三月为此哭闹。但此事,让我思考了好几天,那孩子为何如此?思来想去就是觉得她成长环境不好,经常挨打,她妈妈对她没耐心,当她提一些她父母不愿满足的要求时她爸爸就会打她一顿。我觉得正是她成长环境不好才导致她如此不正常的性格。我认为,我们为人父母者有义务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这不一定非要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才能做到,只要你有一颗真正爱孩子的心。

 

习惯与性格伴随人的一生,并会对一个人的人生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认为,孩子学习好坏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有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而这些又缘何而来,正是我们为人父母者在平日的点滴小事中“教”给孩子的,所以,从现在起,我们就要做一个将早教重心除了放在智力开发上外,也应该放在孩子的性格与习惯的培养上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