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育儿/亲子父母儿女家庭关系 |
一、
许多哲人都探讨过一个极普遍的现象:为什么父母爱儿女远胜于儿女爱父母?
父母更爱儿女,乃是因为给予者更爱接受者,世上最珍贵之物是我们为之付出最大代价的东西。阿奎那则解释说:父母把儿女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来爱的,儿女不可能把父母当作自身的一部分。正是因为父母在儿女身上耗费了相当一部分生命,才使儿女在相当程度上成了他们生命中的一部分。
付出比获得更能激发爱。我们确实最爱我们倾注了最多心血的对象。“是你为你的玫瑰花费的时间,使你的玫瑰变得这样重要。”
我的父母有几个儿女,而我只有一个女儿,而且是千辛万苦得来的女儿。我妈在我生我女儿的年纪已经生了5个孩子了。我经常告诉自己爱女儿一分也爱妈妈一分,给女儿花钱时也给母亲同样地花钱——但是,有时确实做不到。就凭我经常为我女儿的事把妈妈喊过来喊过去地帮忙我就知道我永远都无法完全做到爱母亲如爱女儿。这时我经常这样安慰自己——我只有一个女儿,而我妈妈有5个;我女儿太小,她时刻需要我的关心和爱,而我妈妈四肢健全——这样想时我又怀疑自己,是不是太残酷了点儿?
但不管怎么说我总是试图在女儿和母亲之间达到一种爱的平衡,让自己不内疚,但我却总是做不到。今天看了这段话我似乎感觉很安慰,觉得以后不用太内疚了。不过,今天中午我还在想,我妈妈带大了自己的孩子又帮儿女带孩子,常年有操不完的心,她为什么就这么命苦呢?中午我妈对三月说:“三月,你真幸福哦,你什么都有。姥姥这么大年纪连房子都没有(妈妈现在跟儿女住,没有她心中的自己的家)!你却一出生就什么都有了。”——是不是这就可以理解成命运的不同呢?我无从知道。但有一点我知道,那就是我对女儿的爱永远不变,正如我妈妈对我的爱。
二、
我发现,一个人带孩子往往比两个人带得好,哪怕那是较为笨拙的一方。其原因大约就在于,独自和孩子在一起,这时只有自然关系,是一种澄明;两人一起带孩子,则带入了社会关系,有了责任和方法的纷争。
是啊,经常有人同情我,说我辛苦,说一家人不在一起孩子很可怜。说心里话,辛苦是真的,可是孩子爸爸不在身边似乎对女儿没有什么影响,甚至女儿跟父亲的亲子关系可能胜于一般的三口之家的亲子关系(老公天天跟女儿通电话,我也经常当她念她爸爸)。
记得女儿第一次发烧时,我妈妈跟老公一个意见,收拾东西准备住院,我坚决不同意——为此全家人吵得不可开胶,甚至把孩子放在一边争论。老公一般都犟不过我的,所以在我要求他离家我来负责让女儿好起来后他最终离开了。本来他可以在家多呆一天的,但是他再呆下去我觉得我们都有离婚的可能了。在女儿后来的营养和教育中我们也有分歧,他欲干涉,我觉得合理就接受觉得不合理坚决予以反对。他再坚持时我就开玩笑说,要不你回来带?我还说:“就算我听你的了也是当着听的,你跨出门后我照样按照自己的方法来!”——他因为极少在家,也相信我说到做到,后来也就依了我。
女儿一天天长大,健康、聪明、快乐,只要带出去就人见人夸,老公现在知道都是我付出的结果了,他更是极少干涉了。
我经常听到一些带孩子的家庭矛盾之多,比如在穿衣上,妈妈主张少穿,婆婆主张多穿,进而导致家庭矛盾升级。这时我总是庆幸我自己,女儿生活在一个没有“社会关系”的家庭里。
我经常说一句话:我生的孩子我做主——因为单纯的家庭生活,所以我我几乎没有阻力地做主我孩子的生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