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孙瑞雪<怎样使孩子在成长中得到爱>

(2007-11-19 15:46:09)
标签:

育儿/亲子

转贴

成长

 
怎样才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到爱呢?给予孩子成长的机会,并让孩子感知到您的爱,为孩子的发展和每一个生活细节提供条件和帮助。这些须建立在您对儿童生命发展了解的基础上,这就是爱。因为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他从不知从孩子的利益出发。比如我们从不认为儿童的哭有什么了不起,我们甚至会认为,那对消化有帮助。事实上儿童大量的自发行为都被成人制止了,类似的行为也同样会被制止。长期延续下去,我们就发现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被父母剥夺了,心智的发展机会越来越少了。中国人有句话:独生孩子都是小皇帝。我特别不赞同这个观点,我认为中国没有小皇帝。至少有一点,皇帝是要受到极大的尊重的,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到这份尊重,他的许多权力被剥夺了。我们幼儿院里有的孩子,在入院后出现很奇怪的现象,吃饭不会,上厕所不会,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依靠别人来做。这个年龄是儿童最喜欢自己动手做事的年龄。手发展的能力没有了,对孩子心智等方面的成长都会产生影响。家长会说:“因为我们太爱孩子了,所以帮孩子做了。”我们是太爱自己了还是太爱孩子了?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是必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当我们不能明确爱的概念时,又犯下了撒谎的错误。

 儿童在零到六岁是一分钟都不能停止活动的,尤其是四岁以前的孩子。他的触摸、抓、握、扭等举动,全部都是他生命发展的需求,是他各方面发展的需要,并不是说他开始学数学、学认字才是发展心智。而这些看似没有什么意义的活动,却是儿童身心综合发展的经过和全部内容。如果儿童在这方面得不到满足,就会阻碍他心智的发展,也就等于不让孩子聪明、出息和快乐。一岁半的孩子没有一个不爱自己吃饭的,但孩子能吗?成人会感到太乱,太脏、太麻烦,即使孩子抗争,他也不可能拥有这些权利。爱只有通过生活、生活细节来得到检验和验证。就国灰儿童自身的发展减少了,取代他的是别人的意志、主张、行为。这样,儿童的注意力缍被引到了外面,两岁以后就能看出他成长的状态,生命的发展怎么样?偏离了自我,偏离了生命发展的轨道,儿童开始过于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神态和暗示……失去了个性就失去了创造力。一个成年人如果要工作得很愉快,就必须同别人合作得很愉快,他必须有这种合作能力。合作能力越差的孩子在家里得到的爱必是越少的。

为了孩子请不要吝惜你的爱

让一个生命正蓬勃发展的孩子用心计获取爱是可悲的。

  很多孩子的状态是: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哭,他妈妈会爱他。母亲对孩子的爱确实能够给未来的成长提供非常好的背景。我们知道儿童是因为别人爱他,他才爱你。他是看着别人的行为,他不看你的说教,这也是蒙特梭利“吸收性心智”特点。中国有句俗话:“宁可能孩子一颗好心,不给孩子一张好脸。”我告诫所有的父母:你宁可不给他一个好心,你给她一个好脸,他肯定成长得好。这让我想起普希金的一句诗:“骗我一次容易,只求你骗我。”因为父母的“好脸”,能给儿童提供情绪安全的基础,其结果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容易采纳与父母相同的价值观和其他一些行为。但是这个“好脸”必须稳定地给下去。我们父母应该对孩子耐心,就是要了解孩子的发展期。

  比如我们幼儿院的一位老师腿碰破了一点。一个小朋友正在操作教具看见后就往外跑。正好过道里有位老师碰到他,问:“你为什么把教具拿出来呢?来,老师带你进教室。”就把他领进去。这个孩子一见腿破的老师就两眼的泪水。老师说:“你为什么把教具拿出去?”这个小孩子说:“老师的腿破了,我要去找大夫。”这个老师特别感动,两位老师就蹲下去说:“对不起,对不起,老师不知道。”老师以为这个事情就算完了,这个孩子也进了教室工作了。但是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这个孩子在餐厅吃着饭突然往外就跑,他从窗户看到大夫从那儿过去了,他跑出去说:“大夫,大夫,我们老师腿破了。”他跑出来时老师也跟了出来。大夫说:“好的,我去看看老师。”说完,这个孩子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往回就跑。这个老师在文章中说:“孩子平静了,但我的心没有平静,我知道我平时给孩子的爱得到了回报。”因为孩子学会了爱,使儿童拥有这样的品质是对老师和社会最好的回报。所以我的建议就是家长一定要学会怎么爱孩子。

  你必须看一些经典性的书籍,了解儿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的建构过程,明白人类的成长实际是精神的成长过程。这样就会理解孩子,理解孩子为什么抓东西,什么东西都往嘴里放的原因;孩子为什么喜欢玩水、玩泥、用手抓饭吃等。

  蒙特梭利有一句话:对人的惩罚莫过于两种,剥夺他的两样东西,一个是内心的力量;一个是人格的自尊。我们暂且把“内心力量”放在一边,因为这个问题过于复杂了。我只提一下人格自尊,我想我们成人训斥孩子,或者说成人给孩子脸色看,这是家常便饭。父母认为儿童无自尊可言,儿童也果真丧失了自尊。长久下去,父母骂孩子、打孩子也无所谓了。有些人因童年的原因在用其一生的精力维护自尊,并在矛盾中苦苦挣扎,一方面在不断地维护自己的自尊,一方面却又不断伤害别人。所以我要告诉有些父母,如果你的孩子没有自尊的话,你最好先问问自己,你是否给予过他这样的财富。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你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的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是的,不顶用。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你所认为的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我常想,一个成人如果用有宾行为和态度来对待和理解孩子,这个孩子定会快乐、自信、勇敢和充满爱意。更重要的是儿童能依据这种爱在未来去创造一人新的世界和生活——人相互平等,人与人相互理解;呼不到吐痰声,看不到苍蝇和垃圾,人们带着孩子在门前的草坪上玩耍,老人在树荫下乘凉,哲人们在窗前的沙发上低声交谈,花丛里少女们静坐在木椅上手捧诗集,少年们奔跑在网球场上,诗人们在附近的茶馆里高谈阔论……这一切并不遥远。如果你爱孩子,让他的精神愉快,你给了他们美好,儿童就能给我们带来一个金色的未来。这个希望寄托在儿童身上要比寄托在任何成人身上更为可靠。因为“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要正确取用蒙特梭利教育法

有人问,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是一个外国人的教育法,是否适合我们中国孩子呢?

 人们并不去仔细了解她和她的思想,也不去仔细观察孩子,总之有100个人,就有99人大脑一转这个问题就会出来:外国的这个儿童教育放到我们国家,适合不适合?蒙特梭利早已被确认是国际著名的、世界儿童教育史上已确认的教育家、思想家。她的方法、思想和理论因为具有人类普遍性而属于国际,属于全世界。她早已成为世界公民。她的工作是科学的,而科学是没有国界的。

  教育是一门科学。人类早期的教育基本上是相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例如,按照蒙特梭利自己的理论观点来看,她说童年尤其是0-6岁,同成人相比是人生的两极。就像地球南极跟北极一样。7岁不是6岁的延续。实际上在6岁以前他所奠定的一切是为他整个一生做基础的,而不是为某种文化,或者某个学校,或者某种知识的转化作准备的。这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特性。

  文化,更完整地说是民族文化,是特殊,但又是普遍。语言文字、艺术、行为模式、思想方式、风俗习惯,既是特殊的,又是普通的。这特殊,是民族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理由;这普遍,是民族文化互通和互相理解、互相浸透的原因。

  蒙特梭利方法要提高的是人的基本素质,是人性中的基本品格。

  又有人问,从蒙特梭利学校出来,曲高和寡,或者金鸡独立,不适应现存社会怎么办?我们知道一个优秀的人,一个具有优秀品格的人,他不管在哪个社会都是非常适应的。因为人不是一个机器,也不是一个木偶,他是有精神力量的。

  人类是由精神作基础的。所以在任何一个地方,他都应该能够适应。他的一切力量来自于他内在的精神,而这个基础应该给他打好。如果我们仅仅把这个人作为我们一个特定的现象和环境来看,或者认为他应该永远生活在这个环境中,这样来培养的话,那么这个人可能永远没办法适应。

  为什么呢?因为今天我们发现,我们今天的社会跟我们过去想象的已经不一样,可人们必须适应。过去的人们,或受过过去教育的人们,对今天有不适应的,有部分适应的,有完全适应的,有创造今天的,有走在今天前面的。过去的教育本应该造就后面几种人。那么我们未来的社会到底是什么样呢?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今天把蒙特梭利教育拿来以后,应用的时候,我们首先基于创造未来。蒙特梭利自己说:“我只是创造了一种科学的方法,她适合于任何一个民族。”她又说这个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发展潜力,适应环境和利用环境的能力。新教育观也告诉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已无法为未来社会培养新人,只有充分地发展人性,才能创造出未来的新人。

  当我们完全为着儿童,真正搞教育科学,我们“有的放矢”地寻找帮助我们的方法、思想和理论的时候,我们找到了蒙特梭利。我们是取用,不是照搬。我们还研究其他优秀家长、教师、教育家、思想家、心理学家们写的东西。因此我们不可能完全沿用欧洲的方式。这不仅因为我们不是长着黄头发、蓝眼睛的外国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只能用我们的思维习惯和文化观念来认识蒙特梭利,但在一点上我们和全世界都是相通的,那就是对真理和科学的把握。只要我们把焦点或注意力放在儿童身上,实际上我们已经中国化、民族化了。我们把它拿来的时候,我们已经用我们特有的文化把他消化了。

  关键在于问题的起点,我们工作的目标。在一定思想水平前提下,把注意点放在孩子那儿,我们就能接近真理。当我们面对儿童,问无数个为什么时,我们就接近了儿童,也接近了真理。不是为着实施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不是为着“教育新招”,不是为了增加教育品种、形式、不是为了经济利益,如此等等,而是为了孩子的成长。

  实际上,中国蒙特梭利幼儿院在实施蒙氏教育方法的整个过程中,也不可能像欧洲人那样,因为他们的整个文化状态跟我们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要克服自身的很多弱点。比如说管孩子,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要少管闲事,把这个权利交给儿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克服我们几十年来所受教育的局限。

  在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中,我们落后国际先进的教育思想近达一个世纪,蒙特梭利的教育思想就是一个例子。当我们一直认为孩子是由我们成人教育出来的时候,本世纪初这个教育观点已经开始产生了变革:儿童将依靠自己的内在精神发展自己。当我们今天依然认为,以发展孩子智力、掌握知识为首要任务时,本世纪初,人们已经提出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差别在于,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发展生命,极大的发展人性和开发人的潜力,这样一个观念的改变,使人们面对蒙氏教育无所适从,它需要几十年的时间来改变。所以将蒙氏教育中国化是一个极危险的信号,它不能意味着排除教育观念,只用教育方法。而对我们来讲,观念彼重于方法,不是吗?

教育的语言

我们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够发展的非常的好。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传统就是光宗耀祖,能出人头地,成名成家。但是我们(家长)在对待孩子时,首先在语言方面就不断的在破坏我们原来设定的目标。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从我们嘴里出现的大多数语言是阻止他这样发展的。你比如说,我看到最多的就是最小的孩子,这个例子我不断的反复的阐述过。孩子一往高处爬,我们会说:"摔下来了";一去抓杯子就会说:"烫着了"。往马路中间跑就会说:"会被轧死的"。总之,你从头到尾听到的一个家长给孩子说的都是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最后的结果都对他是一个巨大的伤害。我们的语言是这样的。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反过来给孩子一种更好的,更准确的,更具有积极心态的语言。我下面给大家举两个语言方面的例子来解释怎么样帮助孩子成长的。

  有一个孩子双目失明,长到6岁时,发生了一件他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个孩子玩耍,那孩子抛出球给他时喊到:"当心!球要击中你了!"
球击中了他,他极为迷惘不解地回去问妈妈:"他怎么在我之前知道我将要发生的事?"他妈妈温和的告诉他:"你是个瞎子。"她把孩子的一只小手握在手中,数着孩子的手指说:"人有五种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这五种感觉中的每一种都把信息传到你的大脑中。"她把孩子表示视觉的手指弯起来,按在手心里说:"你和别的孩子不同,你没有视觉。"她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站起来。"她拾起他的球。"现在,伸出你的手,你能用四个而不是五个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里入门,并不断努力,你也能用四种感觉代替五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这个孩子一生都没有忘记他母亲的话,他确实以"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抓住了他完美的生活。

  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能发现很多家长没有给孩子一个激励的语言。这个语言它非常的重要,你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首先在于你的语言。这是你第一个要把握的。

  不久以前我妹妹的孩子在我们家包饺子,包第一个的时候特别糟糕,扔了;包第二个的时候也特别糟糕,他就不想包了。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包了?"他说:"我包的太难看了。"我说:"你过来,大姨问你,你告诉我你知道的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是谁?"他说:"拿破仑。"我说:"好,拿破仑包第一个饺子的时候可能连你都不如。包第二个饺子的时候还是不如你包的好。拿破仑之所以伟大的原因,是因为他在包了第三个饺子的时候,他有了进步,包第四个饺子的时候,他又有了进步,包第五个饺子的时候他就包得非常的好。所有的人在做一件事情刚开始的时候,必定都做不好。"这个孩子听了以后就继续包,越包越好。这件事也就过去了。但是隔了几天,他跟他妈妈回家的路上,他告诉妈妈说:"妈妈,即使一个天才,在刚开始做事情的时候,他也会失败。所以说’失败是成功的妈妈’"。他总结了这么一个观点。他妈妈特别激动地跟我说:"噢,我儿子特别厉害,他竟然总结出了这么一个观点。"而这样的总结依赖的基础是什么呢?这样的总结依赖于我们平时生活中当我们的孩子第一次拿杯子的时候,水洒了,我们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所有的孩子在他要长大的时候,他都会犯同样而且是需要犯的错误。"

“爱”的问题

《爱和自由》
  蒙特梭利幼儿院有个口号叫:“爱和自由,美和理想。”这个口号是我们对蒙特梭利教育法实施几年来探索得出高度概括。为什么要把爱放在第一位呢?
  儿童一切生活的基础和未来的认识及行为几乎全部归结于早期教育,而早期教育的爱是孩子的人格、心智、道德等各方面以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因此我主伙爱的问题是儿童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这也是许多心理学家的共识,好比是植物有土壤一样,爱就是儿童成长的土壤。许多家长可能这样认为:每个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对一个内心根本无爱且不具备爱的能力的尬来说,怎么办?我认为这是一个成人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心理学家认为,一个父母在成长过程中,心理很成熟,他就能够自然地表达出对孩子的“爱”。反之,父母的心理年龄如还在童年,他所做的一切很可能仅从他自身出发,他更爱他自己,在处理同孩子有关的事物上,他可能更多地从自身着想,而不是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同孩子怄气,对着干。必须他取胜。他不能作为一个成人宽容地对待孩子,容纳和理解孩子。另一种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看自己的情绪,情绪好时是猛爱,情绪不好时是猛呵斥。这术,孩子把宝贵的生命都放在了察言观色上,先是惊吓和糊涂,后来是揣摩和应付。在蒙氏教育实施5年来,我们面临的不是如何实施这个教育,而是花大量的精力调节儿童因得不到爱而无安全感带来的情绪和精神上的不安和焦虑。这种焦虑是普遍的,这个普遍性来自于人们的观念。所以,我今天要谈的是学会怎么去爱孩子。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好比学医,你不可能生下来就是一个医生,你必须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医生,他的看法是:每个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什么才是父母干对孩子的“爱”呢?我们知道许多动物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比如说:母鸡爱它的小鸡,老虎很爱它的小老虎。我们在电影里经常看到老虎妈妈跟自己的孩子一起玩耍的情景,这了慢一种爱。很多父母在孩子生下来以后,对孩子确实充满爱意。但是在孩子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后,这种“爱”警惕性就不是人人具有的了。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说:“真正的爱,母爱的真正本质在于关心孩子的成长,这也就意味着母亲和孩子的分离。”我们在幼儿院观察孩子的结果证明: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说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经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就越快乐无比。许多父母可能有一个错觉:母亲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不是的,我的理解是,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就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他,他母亲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原因是他已经建立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而那种没有得到父母爱的孩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母亲一离开,孩子就拼命地哭,而且他会把这种爱胡乱地施加于任何地方,也就是到处寻找爱,讨好别人,或是完全封闭自己,拒绝任何一种爱。最典型的就是保姆带的孩子。孩子的表现是父母一回来,孩子只跟父母,父母一走就只跟保姆,任何人都不跟,而且对保姆的依恋,常使父母有一个错觉:“保姆对我的孩子好”。这种孩子离开保姆就惧怕任何人。原因是父母在的时候保姆爱这个孩子并让孩子为所欲为,父母不在的时候保姆便训斥和吓唬孩子。你不能想像的是得到爱的孩子,怎么会惧怕父母和保姆之处的世界呢?显然他得到的是爱和不爱两种情况,因些用他的经验来看就是熟悉的人是安全的,除此之处危机四伏。有一个小孩,他跟别的小孩玩的时候会对这个小孩说:“我妈妈给我买巧克力不给你吃。”这显然是他的安全感建立不起来,他要把这个安全感移交在父母身上。这种孩子欢乐少,心灵不开阔。而正常的在父母那儿得到了爱的孩子,他会把这个感觉建立在自己身上。因为他得到了爱的满足,他就有了安全感,他能把注意力集中在自我发展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