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你还家访吗?
船长
每当学生出现问题之后,总会有一些人跳出来,指责教师与家长沟通太少,教师太不敬业,已经丢掉了家访的光荣传统。如果家校沟通多一点儿,也不至于对孩子的变化发展缺乏必要的了解,从而疏忽大意酿成不良后果。对于家校应该多加强沟通,我双手赞成;但对于教师不家访的责难,则不敢贸然同意。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家访是不是真的被丢掉了。
应该承认,在过去那种通讯业不发达的情况下,登门拜访是家校双方联系的重要方式。而且,就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基本上都在学校周围三里五村,抬抬脚就能到,所以家访显得十分常见。但随着通讯业的迅速发展,电话成了人们联系的主要方式。而且社会成员的流动性增强,居住地与学校的空间越来越大,家访的方式随之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来那种以人员走动为主的方式演变成了以电话交流为主。这也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不是家访不存在了,只是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而且这种交流与沟通比以往的家访效率要更高,试问哪个班主任每天不与几个家长联系?当然,在条件不具备的地方,传统的家访方式还要坚持,事实上这种情况一直存在。
其次,我们要搞清楚家访是要访什么。
家访是为了帮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以使双方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合力,促成孩子的健康成长。但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理念发生的变化,给家访带来了一些困扰。
如果是反映学生的问题或不足,家长和学生会认为这是老师在告状,或者是教师的教育能力有限而搬家长这座大山来压学生。从而对这种家访存有戒心,既怕又恨。所以不到万不得已,教师也不愿意进行这种让家长难堪,让自己讨人嫌的家访。
如果是反映学生的优良表现或成绩,又容易被一些人认为这是老师在邀功请赏,是不是提醒家长要意思意思?所以这种家访置老师和家长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况且家长只要知道孩子的表现还可以就行了,形式倒显得无关紧要。能用电话说清楚的问题,就没必要登门报喜了。
如果是因为孩子在学校表现异常,老师怀疑学生家庭发生了什么变故,那就更不敢直接造访了,只能通过侧面间接了解。否则一不小心窥破了家长的隐私或触到了学生的痛处,情况将会更加糟糕。出于对学生影响和家长隐私等等的多重因素的考量,教师在进行家访时总是顾虑重重,三思之后还不敢行。
第三,我们还得注意家访要怎么访。
以电话交流的方式不被一些人认可,而登门家访的方式在实践中又存在着许多实际问题。从老师这方面来看,学校的管理方式给老师家访制造了不小的麻烦。现在的学校普遍实行“坐班制”,即教师有课上课,没课也要呆在办公室备课。又要签到又要查岗,所以教师们不是在教室,就是在办公室,要么就是在二者之间的路上。留给教师自己支配的时间只有一日三餐和晚上(班主任晚上还是要在校查学生就寝情况),你会认为这是家访的好时间吗?有人可能要说,不会请假吗?一个班八、九十个学生,依靠请假去家访,你要班主任请多少次假呢?而且请假过多要扣工资,取消各种评先评优资格!可能还会有人说,老师不是都有假期吗?假期干吗?其实老师们没有一个假期能过囫囵,各种各样的培训都安排在假期(详见《教师的“三赔”假期》),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少得可怜。况且老师们也有自己的家庭啊!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啊!所以,那种不了解老师工作特点而指责老师不家访的人纯粹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再从家长的角度看,现代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使许多家长也疲于奔命,回到家里只想休息,有哪个家长会抽出更多的时间陪老师家访?不是也有一些家长一年到头连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吗?那种双方都有时间的机会简直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如果了解了家长的难处也就理解了老师的苦衷。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现代家庭相对私密,大多数人并不喜欢外人进入自己的私人领域,对教师也不例外。所以,有些家长会选择在茶馆或咖啡厅与教师见面交流,这却又让一些爱说闲话的人抓住了把柄:教育就是请客吃饭!
社会在进步,观念在更新,今天的老师可能不同于以前的老师,可是今天家长和孩子也已经不是原来的家长和孩子啊!我们不能再想当然地以原来的理念来看待今天教师的工作方式。曾记得八十年代流行的一句话:理解万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和老师的目标是一致的,只要我们相互之间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指责,我们的教育工作一定会越来越符合社会大众的要求,我们的家校关系也一定会越来越和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