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2011-09-07 13:45:23)
标签:

it

分类: 杂志文章欣赏

 不知道最近Micro 4/3阵营旗下的这两家厂商到底怎么了,奥林巴斯(OLYMPUS)在E-PL2上市热度还没消退时就发布了PEN系列旗下的全新3款机型,而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了松下(Panasonic)身上,当“女友2号”还在蜜月期时就匆忙发布了这款全新的“女友3号”DMC-GF3C,暂且不论这是为了应对强敌索尼(SONY)NEX-C3,还是打算以机海战术打遍天下。对于产品本身,相信许许多多的米饭都和MI一样关注着这两位小3的表现吧。揭开面纱,就在此刻。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31331uBfU.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奥林巴斯E-P3金属材质打造的机身和经典的旁轴设计,与曾经的E-P系列相比,E-P3在外观设计上并无太多改变。

上市时间 2011年7月
感光元件 17.3mm×13mm Live MOS
有效像素 1230万
快门速度 1/4000~60秒、B门
ISO感光度 自动、200~12800
防抖 机身防抖
液晶屏 3.0英寸61.4万像素OLED触控屏
光学取景器 无
内置闪光灯 有
视频拍摄 1080p
存储卡类型 SD/SDHC/SDXC
电池容量 1150mAh
特殊功能 艺术滤镜、触控对焦
尺寸 122mm×69.1mm×34.3mm
重量 321g(机身)

优点:全面升级的对焦系统、内置闪光灯、艺术滤镜、触控操作
缺点:套机镜头成像一般

奥林巴斯E-P3
• 提供可拆卸的手柄,首次加入内置闪光灯
• 延续传统的金属机身和复古旁轴设计
• 首次在PEN系列加入触控操作
• 3.0英寸61.4万像素OLED触控屏成像卓越,可视角度广
• 自动AF对焦速度提升明显,35点对焦为构图提供方便
• 更加丰富的艺术滤镜
• 支持FULL HD全高清视频拍摄,并可以使用艺术滤镜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31581DH3R.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号称“世界最小最轻量”的GF3C如同卡片机一般,便携性极佳。与曾经的女友系列相比,3号女友在外观设计上有着更加吸引人的魅力。

上市时间 N/A
感光元件 17.3mm×13mm Live MOS
有效像素 1210万
快门速度 1/4000~60秒、B门
ISO感光度 自动、160~6400
防抖 光学防抖
液晶屏 3.0英寸46万像素触控屏
光学取景器 无
内置闪光灯 有
视频拍摄 1080p
存储卡类型 SD/SDHC/SDXC
电池容量 940mAh
特殊功能 触控对焦
尺寸 107.7mm×67.1mm×32.5mm
重量 264g(机身)

优点:时尚便携的机身,触控操作
缺点:成像元件毫无升级

松下DMC-GF3C
• 号称“世界最小最轻量”的时尚轻便的机身
• 支持全画面单点对焦,构图更加灵活
• 新增的定位焦点对于微距拍摄极其方便
• 全新的创意控制增加了明调、复古色以及前代没有的模型效果
• 支持FULL HD全高清视频拍摄,同时在拍摄时支持触控对焦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32291ssXs.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型变
  除了DSLR,不管是DC,还是微单在升级换代时好像不玩个换装表演就是非主流。两款机型在外观设计上有着最为明显改变的当属GF3C了,本来就以时尚外观设计为卖点的GF系列,在新款机身的设计上依然有多重颜色可供选择,分别是红、粉红、咖啡、黑以及白色,与前代GF2一样,同样延用的还有金属材质的前面板,并且经过特殊的喷漆处理,并不会留下难看的指纹。当然,这些优点的延续并不是重点,相比前代112.8mm×67.8mm×32.8mm的机身尺寸,仅107.7mm×67.1mm×32.5mm的3号女友在身形上有了极大的改变,并且更加圆润的机身搭配娇小的尺寸,用邻家碧玉来形容绝不为过。如果,我们为GF3C装上14mm F/2.5镜头时,MI横看竖看都像松下旗下的那款旗舰级DC——LX5。机身更加小巧,会不会影像握持手感呢?这肯定是男性用户的疑问。事实证明,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虽然手柄有些小,但是握持手感相当不错,小机身也稳当,GF3C毫无压力的做到了。

  GF3C的外观设计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那么另一位“小三”也同样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为什么E-P3就不能换个造型呢?可能是它的设计自从E-P1开始,就已经足够经典了吧,至少MI并没有感觉到一丝的失望。对于这一经典的设计,我们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赘述。不过,这款E-P3在细节上还是有着一些改变,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终于有了内置闪光灯,热泪盈眶啊!从E-P系列发布至今的怨念,在今天终于实现了。尽管不能像GF3内置闪光灯那样进行跳灯,但是也足以让E-P系列的铁杆粉丝追捧吧。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32461mz49.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GF3C提供了红、粉红、咖啡、黑以及白色的彩色机身,时尚味十足。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33021v0M0.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GF3C机身顶部的柔美弧度并不单单为了更漂亮,因为在里面隐藏着内置闪光灯。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472117l2Y.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内置闪光灯的加身,E-P3终于完整了。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49101910z.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可根据镜头尺寸来相应改变的可拆卸手柄,E-P3的确是贴心之极。

MI TIPS:对于GF3C的内置闪光灯设计,MI是非常赞赏的。由于其独特的设计,我们除了可以在拍摄时直接使用闪光灯外,还能用手指将闪光灯的第一节支架向下压,得到模拟跳灯的效果,这在室内人像的拍摄中非常有意义。但是在拍摄时,我们应注意天花板的高度,如果挑高三米,那么就完全无意义了,毕竟内闪的功率有限。正所谓“得之桑榆,失之东偶”,虽然内置闪光灯的设计给予了我们更多拍摄想象力,但是缺少热靴的GF3C对于摄影工作者而言就显得难以忍受。

料足
  如果说瘦身明显的GF3C在外观设计方面,有着显而易见的变化外,那么在拍摄性能方面的变化则没有E-P3来得那么彻底了。E-P3采用了全新的Live MOS感光元件和TruePic VI图像处理引擎,以往PEN系列一直不曾改变的陈旧内核终于焕发了青春。与传统Live MOS相比,新一代高感光度超高速Live MOS大幅改善了感光度和数据传输速度,实现了感光度ISO12800的拍摄,在夜景拍摄时可以获得更加出众的表现,在后面的样张测试部分,MI也将为各位米饭带来更加详尽的评测。而全新一代的TruePic VI图像处理引擎内含了奥林巴斯顶级单反相机上的“臻美细节再现”技术,同时大幅增强了色彩的再现能力,尤其是逆光环境下的图像质量更是得到了极大提高,对于绿色和黄色的还原上,完全忠于了现场原色。除此之外,全新开发的“FAST AF系统”,从名字上就能看出它拥有着高速的AF对焦速度。在MI的实际测试过程中,E-P3一改以往PEN系列机型让人头痛的缓慢对焦速度,快速的合焦响应极大提高了相机本身的拍摄性能。不仅如此,对焦点也从11点增加到了35点,虽然没有达到全画面覆盖的程度,但是这样的进化也为构图带来了很大的方便。除此之外,首次在PEN系列中出现的触控操作,也让E-P3有了一丝时尚味。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触控精度是值得称赞的,但是E-P3的触控操作并不如卡片DC或者竞争对手GF系列那样方便,因为在菜单功能的界面设计上并没有太多的亮点可言。

  转过头来看看GF3C,相比较前代,它并没有在拍摄性能方面做出明显的改变。不管是感光元件,还是图像处理引擎,GF3C都维持不变。不过,在AF自动对焦方面,GF3C虽然没有G3达到0.01秒那样彪悍的对焦速度,但是0.1秒的对焦速度也全面超越GF2了。除此之外,支持全画面触控对焦的范围,也不再局限于画面中央的2/3的区域,加上新增的定位焦点功能,我们还能够更加方便的进行精细对焦。当我们切换到定位焦点对焦时,只需触控小十字焦点就能通过放大数倍的画面进行查看是否顺利合焦,这对于那些喜欢拍摄微距图片的用户来讲非常有用。当然,GF2上名噪一时的自定义背景模糊拍摄功能也内置其中,通过触控完成景深深浅的操作,使用起来相当的方便。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53171e25V.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MI TIPS:根据奥林巴斯官方透露,E-P3如果搭载了内置MSC技术的镜头,那么AF速度还可比以往的PEN系列机型快上约3倍。而MSC技术,即是超高速静音镜头技术,是奥林巴斯所独有的,它成功解决了AF系统对焦马达工作时产生的噪音,彻底抛弃了传统镜头结构依靠齿轮组驱动多枚镜片完成对焦的模式,通过无声、高效率的单轴传动,控制一片对焦镜片即可合焦。其中,第二代14~42mm套机镜头就采用了这一技术。

样张解析
  在进入样张实测时,MI还是将索尼NEX-C3加入其中,尽管画幅先天优势明显,但是对于那些还纠结于该买哪台机型作为自己第一台微单的普通用户来
讲,这样的比较还是很有必要的,毕竟NEX-C3也是这两款机型外如今最为热门的选择。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53171e25V.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高感光度测试
  对于高感光度测试这个每台专业相机必须测试的项目,MI还是让相机处于微光环境下进行测试,从ISO200逐级提升。测试结果是之前MI就早已预料到的,NEX-C3凭借APS-C画幅完胜两款Micro 4/3机型,ISO3200的最高可用感光度的确很华丽。但是,可喜的是,GF3C和E-P3也并没有逊色多少,尤其是E-P3在开启NR降噪功能后,ISO1600设置下仍然保持着不错的表现,锐度和热噪都保持在一个能够接受的范围,而GF3C的表现就略微逊色一些,同样在开启NR降噪后,ISO1600设置下噪点出现的比较明显,还好具有一定的可用度。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532612g9D.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02281QFWk.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04131MiZ5.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色彩还原
  对于E-P3和GF3C这两款机型而言,也许色彩才是它们抗衡拥有画幅优势的NEX-C3最佳的卖点。MI并没有选择RAW出片,反而选择了更被大众所接受的JPEG,因为没有多少普通愿意对照片进行后期处理。偏素的色调,是GF3C和NEX-C3相同的特点,但是对于红色和绿色的表现上,NEX-C3却要比GF3C更鲜艳一些。值得一提的是,E-P3在此项测试中完全展现出了高人一等的表现,饱满的色调和更趋于真实的色彩还原都让其照片颇具视觉冲击力。除此之外,E-P3还可以选择色调包围曝光功能同时记录6种色调的样张,非常的贴近人心。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09111kWMI.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52531L6X7.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153051RHPO.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套机镜头测试
  对于大多数普通用户而言,微单镜头的选择更多的是采用套机镜头,因为他们并不会发烧到更换许多镜头,因此套机镜头的表现将会很大程度上确定一款微单的优劣程度。两款机型所采用的套机镜头都是全新的型号,E-P3所使用的是14~42mm全新套机镜头,这款变焦镜头在使用时实际焦距达到了28~84mm,焦段非常的实用。但是,在成像素质方面,这款镜头并没有太多的亮点所在,相比前代同样偏肉的细节并没有得到任何的改变,所幸对焦速度和对焦精确度方面有了明显的提高。而GF3C搭载的14mm F2.5定焦镜头,虽然成像素质非常不错,但是背景虚化受限于F2.5的最大光圈限制,很难营造出美丽的焦外成像,MI不免开始想念GF1曾经所搭载的那款20mm F1.7套机镜头了。而竞争对手NEX-C3所搭载的18~55mm套机镜头,同样存在着偏肉的成像,以及轻微的色散。看来套机镜头并不是摄影达人最佳的选购方案,普通的画质表现和极具性价比价格,只适合普通用户购买的。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09271Kb3s.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09401Sdul.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09521WDwj.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特色功能
  如果说, 在画质方面E-P3和GF3C会难免逊色于NEX-C3,但是在特色功能方面, 这两款机型可毫不含糊,尤其是拥有诱人艺术滤镜的E-P3。除了将这一功能进行了延续,E-P3还加入了“星光效果”和“白边效果”的新滤镜。除此之外,E-P3改良型的艺术滤镜,还可通过艺术效果功能让每种艺术滤镜添加各种画面合成效果,也就是可以将多种滤镜效果进行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特效。比如在使用柔焦滤镜时,我们添加拥有时尚边框的艺术框效果,就能获得更加可爱的照片造型。对于新增加的白边效果,我们可以理解为暗角变白角的简单LOMO变化,而星光效果则不那么简单了,能够在夜景拍摄中轻易营造十字灯光的这一功能,虽然对于摄影达人来讲只要通过缩小光圈就能完成的简单操作,但是对于普通用户来讲却非常的实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要使用这一功能拍摄夜景还是带上三脚架,因为过慢的快门实在很难手持拍摄到不模糊的照片。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10351AuQO.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100518KfS.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9/5585_201109071210211wzic.jpg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TITLE="Micro 4/3再发力-奥林巴斯E-P3&松下DMC-GF3C" />

  而另一款GF3C,虽然没有E-P3那样丰富的滤镜模式,但是触控拍摄操作和进阶智能自动模式都为普通用户带来了简单拍摄的福音。而自从LUMIX系列加入I.R智能解析度之后,我们还能通过它调整照片边缘的锐利度,这一功能对于摄影达人来讲是非常实用的。而另外一个非常实用的功能非智能动态功能莫属了,我们可以通过它进行类似HDR的亮度动态修正,当我们拍摄光线明暗反差太大的场景时,可以通过开启这一功能拍摄到亮部不会出现过曝、暗部保留细节的照片。

MI意见
  两款最新上市的Micro 4/3微单机型,不管是外观设计还是拍摄性能都作出了各自不同的改变,如果说奥林巴斯E-P3的改变是内核的升级,那么松下DMC-GF3C的改变更多是朝着时尚便携而进化。而在拍摄成像方面,虽然两款机型受制于画幅,并没有索尼NEX-C3在高感光度使用上那样强劲,但是更为方便的触屏操控和更加丰富的拍摄功能,都让它们拥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有时,摄影并不只是看画质。

《移动信息》2011年8月刊 【特写】栏目 撰文=王韵东 摄影=王俊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