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移动信息
移动信息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871
  • 关注人气:4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2011-05-26 15:26:28)
标签:

科技

横滨

拍摄

旁轴

nd滤镜

it

分类: 杂志文章欣赏

  当众多富士(FUJIFILEM)粉丝如MI般久久等待着S5Pro后续机型的诞生时,富士却突然祭出了FinePix X100。这款曾在去年德国Photokina以及年初日本横滨CP+上大放异彩的机型,历经半年多的时间,终于正式在国内上市了。之所以会引得业界的关注,仅仅看其经典的旁轴造型,我们就明白了它是数码相机,更是精致的工艺品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2581UADz.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上市时间 2011年4月 ●感光元件 23.6×15.8mm CMOS ●有效像素 1230万 ●镜头焦段 35mm ●光圈 F2 ●防抖 无 ●ISO感光度 自动、200~6400 ●快门速度 1/4000~30秒、B门 ●液晶屏 2.8英寸46万像素LCD ●视频拍摄 720p ●闪光灯 内置 ●存储卡类型 SD/SDHC/SDXC ●尺寸 126.5mm×74.4mm×53.9mm ●重量 405g(仅机身)

  优点: 经典的旁轴造型、精细的做工、高素质的成像
缺点:对焦系统还需升级、价格过高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453186iW.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回归经典

  其实早在2009年,影像界已吹起了一股复古风,从最初奥林巴斯(Olympus)PEN系列,再到2010年徕卡(Leica)X1,它们都轻而易举地获得了消费者的狂热追捧。对于本文的主角X100,其采用的经典旁轴造型肯定会在消费者眼中相当讨喜。回归正题,我们还是来仔细品鉴一下X100的造型吧。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5441JBAn.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旁轴的精彩
  从银盐胶片到数码时代,摄影器材其实大多都偏向科技与现代感的外观设计,难得有X100这般外形如此精炼的相机,每一处细节都值得慢慢去品味。采用全金属材质打造的机身,将它握持在手中操作时,MI有种穿越到手拿胶片单反那种冰冷扎实的手感,而以银色为基础的机身再加上黑色蒙皮的外观设计,不仅让它具备有极具高贵品质的外形,更是提供了良好的手感。惟一不足的地方,也许是如今我们习惯于轻量化的机身后,在使用如此扎实沉重的金属机身,很容易一不留神就造成坠机的后果。因此建议大家在使用时,还是将配置的肩带给系上。

  而整机造型即便再如何经典,也没有掩盖X100采用的富士龙23mm F2.0定焦镜头、混合式取景窗这两大制式装备的光芒。下面就让我们对其探秘一番吧。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553166oM.jpgX100" />

右肩部分设计的两个复古转盘绝对堪称点睛之笔,可控制快门速度的模式转盘配合光圈能够切换到P档,以及M、A档。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6011Knk3.jpgX100" />

通过这个拨杆,我们可以轻松的切换OVF和EVF取景,即便在拍摄时也不用让眼睛离开取景窗就能完成。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6081H4jM.jpgX100" />

除了2.8英寸46万像素的LCD屏幕外,加入可旋转拨盘设计的按键区让MI想到了与之近似的奥林巴斯PEN系列。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90514X6T.jpgX100" />

  混合式取景窗虽然取景拍摄非常的方便,但在使用OVF拍摄微距时,可能会产生一定的误差,因此我们得注意电子亮框提醒的实际拍摄范围。

吹毛求疵

  对于这样一款超越时空的经典机型,MI不想让整篇评测文章弥漫着颂歌,因为即便它再完美,总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存在,下面就让我们对X100吹毛求疵一番吧。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0081ZrFM.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富士龙23mm F2.0定焦镜头
  为了尽可能地照顾便携的机身设计,并且兼顾高画质的表现,富士放弃了方便的变焦镜头,选择了富士龙23mm F2.0定焦镜头,换算1.5倍的镜头倍率后等效焦距为35mm,这也是适合多数场景尤其是街拍的标准焦段了。采用6组8片式设计的这款镜头,还加入了Super EBC镀膜技术来抑制鬼影的产生,这也是富士曾经在许多经典机型上所使用过的。此外,这款镜头并未提供光学防抖,日常拍摄时可能不会有明显的感觉,但是手持夜拍或弱光环境下拍摄,米饭就得留意快门速度了。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0161TK9h.jpgX100" />

上“FUJINON”和Super EBC镀膜技术Logo,都保证了这款镜头的光学素质。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0241z161.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镜头上设计有光圈环,这是老摄影朋友都非常怀念的设计吧!左手在辅助机身握持的同时,也可快速调整光圈值,想起就挺有范的。这款镜头拥有F2.0~F16的光圈使用范围,如果我们将光圈环切换至A时,则会切换到自动光圈模式下。而在全手动模式下,只显示七段光圈值的光圈环,还可以进行微调,实现19级的调整。而尼阻相当顺滑流畅的对焦环,带来了良好的操作手感,并且在进行MF对焦时,从无限远至最近对焦距离,需要转动9圈,足见其对焦的精细程度。

混合式取景窗
  EVF电子取景器还是OVF光学取景器谁更好?至少我们在单反和EVIL上早已争论很久,MI实在很难进行判定,因为它们各有所长。而X100给取景方式的答案是世界首创的混合式取景器,简单的说就是同时支持OVF和EVF的取景器!在我们使用OVF取景时,取景框所显示的视野范围是放大倍率0.5倍的90%视野率的画面,并且还会出现电子亮框提醒此时的取景拍摄范围。而在开启EVF之后,取景框的前端将会执行遮蔽的动作,而显示的画面则是镜头望出去所得到的视野范围。并且,EVF电子取景器拥有的144万像素和100%的视野率,因此在取景时获得画面与使用OVF时并无太大的差异,当然它并不能取代OVF,因为在拍摄高速运动物体时,难以避免的延迟还是局限了它的发挥。可是,X100在拥有EVF的同时还拥有OVF,是不是相当有爱!至少MI是中毒了。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03218778.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对焦系统
  徒有旁轴之型,却乏经典之实。旁轴的经典,也许我们会说原因在于小众、在于徕卡近乎奢侈品的价格所营造的品味……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旁轴经典的联动测距对焦系统,因为它比单反所使用的相位反差式对焦系统精度更高。尽管这款X100采用了旁轴的取景方式,但是却没有采用经典的联动测距对焦系统,只学其型未学精髓的X100难免会让一些摄影老鸟感到失望。虽然从镜头上的对焦环和其旁边的对焦选项开关,证明了X100支持手动对焦,但是其对焦系统却是电子模拟手动对焦系统,这种普遍用于DC和EVIL的对焦系统,想要在手动对焦时感受到手动的乐趣实在很难。当然,此问题其实对于大多数用户而言,根本不算是个问题,因为习惯AF对焦的他们并不需要使用麻烦的手动对焦。

F2.0不实在
  需要提及的是,这款定焦镜头使用的F2.0大光圈,肯定会是如今酷爱背景虚化的摄影玩家最关注的地方。在开启最大光圈F2.0拍摄时,尽管背景虚化部分相当柔和,但是对焦区域经常会出现失焦或者焦点过肉的缺点。如果开启光圈F4.0左右拍摄时,这样的问题却不会出现。当然,类似的问题在其他镜头上也会出现,所以我们不必过分地指责。

接近完美

  硬性的拍摄性能参数,如果用罗列的方式来介绍实在显得无趣,还是让我们在样张中品鉴X100的成像画质吧。

胶片模拟
  作为富士历来传统的功能,X100肯定将胶片模拟功能植入其中,包括PROVIA/标准色调、Velvia/艳丽、ASTIA/柔和、黑白(Y+R+G)及棕褐色这几项。而附加的胶片模拟包围也非常好用,它可以同时记录PROVIA/标准色调、Velvia/艳丽、ASTIA/柔和这三种色调的照片,但是无法使用RAW存档。如果不喜欢后期修片的用户,在拍摄时完全可以一直开启这一功能,因为它会给你带来更多的照片风格。经过MI的长时间使用后发现ASTIA/柔和在拍摄人像端显现的实力太过于完美了,“白里透红,与众不同”完全能够概括它对于人像的理解。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0591ZMBj.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1081a04H.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同时,MI还发现了PROVIA/标准色调实在过于平淡了,尤其是色彩的表现和不够锐的问题,让样张显得不够给力。此时,我们可以通过X100内置的微调功能来进行调整,将高光色调和阴影色调都调节至中等锐化后就能解决问题。从MI拍摄的样张中就能看到,样张色调显得非常有生命力,而更加细腻的细节也让样张充满了美感。

测光与ND滤镜
  在整个实拍过程中,MI一直使用点测光的测光方式进行拍摄,因为多重测光在曝光时会出现偏差,还得通过加减曝光补偿来进行弥补。但是使用点测光+AEL曝光锁来进行拍摄则不会有这种困扰,对于大多数摄影菜鸟来讲,这样的操控方式则是最为合适的。由于X100镜头前端没有看到能够安装滤镜的位置,因此机身内置的ND滤镜就显得相当必要了,等同三级光圈值的调整,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实现白天拍摄慢速快门的照片,比如在光线充足的白天拍摄瀑布,如果快门不能降低,则无法拍到如丝绢般的流水效果。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0471fgPQ.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MI TIPS

ND滤镜
  ND就是密度镜,可以均匀减少镜头进光量而不改变景物原本颜色和反差,当拍摄的画面过于明亮的时候,可能无法以需要的慢速快门拍摄。在这种情况下,数码相机的中性灰(ND)滤镜功能可以减少通光量,避免曝光过度,体现摄影师的拍摄意图。

特色拍摄
  如果说X100的拍摄功能中,有什么是MI经常使用到的功能,那就是DR动态范围包围功能了。借助EXR图像处理引擎强大的宽容度表现,DR动态范围包围功能可以真实还原明暗反差过大的场景,但是将功能设置为最高时,会影响画质哦!除此之外,极具画面感的移动全景拍摄功能再也不像以往富士卡片机型上那样难以拍摄成功了,实用性十足。而支持720p高清视频拍摄的X100,的确远胜竞争对手徕卡X1和适马(SIGMA)DP系列了,并且在拍摄视频时我们还可以开启胶片模拟功能,是不是非常有趣。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1301xjGX.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感光度+降噪功能
  华丽,绝对的华丽。这是MI使用X100拍摄夜景后所发出的感叹,甚至在ISO 3200下都能保持纯净画面,这样的成绩已经让所有入门级单反叹服了,如果将降噪功能调整到高的话,X100在ISO 6400时所拍摄的照片也仅仅是损失了少部分的锐度,完全保留了可用度。到现在,MI终于明白了为什么X100没有给镜头加入光学防抖,那是因为对高ISO有信心啊!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11171qa2O.jpgX100" TITLE="它只是经典!富士FinePix X100" />

MI 意见
  经典,旁轴式的造型绝对堪称秒杀眼球的利器;好玩,类似胶片机的拍摄操控方式足以让每一个老派摄影师找到回忆;革命,它改变了如今数码相机过于平庸的画质;遗憾,它仍然没有摆脱数码相机对焦和反应速度较慢的缺点;昂贵,如今早已炒到万元价格的它都快赶上徕卡X1了。经典却不是拍摄神器的富士X100,虽然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缺点,但是仍然不能阻碍它成为我们2011年最值得败的数码产品。

http://www.mispace.cn/attachments/2011/05/5585_201105261505041VA1J.jpgX100" />

神奇的二维码,用手机扫描一下,你就会发现惊喜等待着你。

《移动信息》2011年5月特刊 【特写】栏目 撰文=Stan 摄影=王俊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