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碧霞祠

标签:
杂谈 |
分类: 泰山美景 |
碧霞祠
http://s13/middle/4ab29069hc8a0bba696fc&690
檐下有乾隆御题赞化东皇匾额。殿内雕梁画栋,藻井中二龙衔珠。下有神龛,内祀碧霞元君铜像,上悬匾额福绥海宁,是雍正皇帝题写的。两侧为送生娘娘和眼光奶奶铜像,都是凤冠红袍,慈颜庄重。碧霞元君又叫泰山玉女,俗称泰山老母。按道家之说:男子得仙称为真人,女子则称元君;泰山老母上通乾象,降灵下土,坤道成女,因此叫天仙玉女;又因神女身穿碧衣红裙,所以全称天仙玉女碧霞元君。自宋真宗封泰山后,由于封禅制的嬗变,泰山神由兴而衰,随之泰山女神渐渐取而代之。到明清时,碧霞元君就成了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女皇了。传说碧霞元君有三姐妹,眼光奶奶和送生娘娘是她的姊妹:眼光神让人心明眼亮,与人为善,并专治眼疾;送生神负责生儿育女,繁衍后代。
东西配殿分别祭祀着眼光、送生二母的铜像。殿前是香亭,即明代万历年间所建金阙之处。亭重檐八角,黄琉璃瓦盖顶,内供元君小铜像。额书金光普照,传为吕纯阳所题。亭两侧有明代铜铸巨碑对峙,东为明代万历四十三年即公元1615年大学士方从哲奉敕撰文、礼部郎中汪民孜书写并额《敕建泰山天仙金阙碑记》;西为明代天启五年即公元1625年所立《敕建泰山灵佑宫金碑记》。又有清代乾隆御制碑陈列于东西碑亭内。香亭前还有明代铜铸千斤鼎和万岁楼。南边是大山门,上覆铁瓦,门内有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尊铜像,威风凛凛,栩栩如生。门前为台,左右为钟鼓楼,东西南三方各有一门,叫神门。南神门上,清顺治时复增歌舞楼。大门外有火池,专供焚烧纸香。
火池南照壁上有康熙皇帝大书万代瞻仰四个字。碧霞祠是一组庞大的高山建筑群,精心设计,结构严谨,雕梁画栋,气势恢宏,远望白云萦绕,金碧辉煌,俨然天上宫阙,被誉为中国高山建筑的典范。碧霞祠东南山岗上有一块巨石像狮子,俗称狮子峰,也叫宝藏岭,碧霞宝光就经常出现在这一带。
http://static.panoramio.com/photos/original/64884653.jpg
碧霞祠为何没有树
从前,佛、道两教都想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要在中国的名山顶上建起自己的寺院。有一天,如来佛驾着祥云四处观看,发现泰山风景很好,便把随身带来的木鱼埋在山顶,作为占据这座山头的凭据。回去后就传谕佛门弟子,让他们分头化缘,在泰山顶上修建佛寺。
如来佛走了不久,碧霞元君也驾着彩云来到泰山,同样也相中了泰山优美的风景,便脱下一只绣鞋,想埋在山顶上作个标记。可是她一掘开土层,就发现了那只木鱼。碧霞元君一怔,猜出是佛祖占山所用的证物。她想了一想,随即又往下深挖了几寸,埋下了自己的绣鞋。然后铺上一层土,压得结结实实的,再把木鱼照原样埋好,便匆匆回去传谕道教门徒,叫他们火速四处募化,抢先在泰山顶上建道观。
佛门弟子虽然出动在先,奈何道教门徒行动迅速。他们两家凑巧在同一天筹足资金,都带着工匠,驮运着木石材料上山来了。两家都要在山顶建庙,争执不下,就分别请来了道长和佛祖。一仙一佛问好道安之后,便开始谈判。如来佛说自己有埋下的木鱼为凭,碧霞元君说自己有埋下的绣鞋作证。
争来争去,便商定谁的凭证埋在下面便证明是谁先来。先者为赢,后者为输,谁也不许反悔。于是两家一齐动手,结果先刨出木鱼,后刨出绣鞋,如来佛只好认输。他刚刚腾云欲去,猛然悟出自己是上了碧霞元君的当,可是已经无法反悔,气得他指着碧霞元君说:“你这个丫头片子,看我晒死你!”说完,袖子一拂,刮起一阵狂风,把泰山顶上的大树都连根卷起,吹落到山下。从此,泰山顶上就再也看不见大树,害得碧霞元君住在山顶上,连棵乘凉躲躲太阳的树木也找不到了!
碧霞元君
http://s7/middle/4ab29069hc8a0cab9a096&690
碧霞元君又称“泰山玉女”,全称“东岳泰山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民间俗称为“泰山奶奶”。道教所奉女仙尊神之一。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
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 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
另外,民间传说的碧霞元君更神通广大,能保佑农耕、经商、旅行、婚姻,能疗病救人,尤其能使妇女生子,儿童无恙。故旧时妇女信仰碧霞元君特别虔诚,不仅在泰山有庙,在各地也建有许多“娘娘庙”,并常在左右配祀送子娘娘、催生娘娘、眼光娘娘、天花娘娘等四位娘娘。这种信仰至今仍很兴旺,人们仍不辞劳苦登上泰山绝顶,许愿还愿,向其祈祷,香火不断。
碧霞元君的圣诞为农历的 四月十八日,一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是时泰山碧霞祠和供奉碧霞元君的庙观均要举行隆重的庆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