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美国西海岸记(七十一)---探访丹麦村

(2011-08-02 09:20:11)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

    我们的车子从“名人公路”转出来后,又回到101公路上,当车子沿着九曲回肠的平缓山路进入平原,公路两边又出现了大片的果园和农场,不远处还可以看到隐约的集镇。在临近一个集镇时,导游提醒我们注意路边的一块石碑,不过由于车子一晃而过,我们看不清上面写着什么,导游告诉我们是“陽光原野”的意思,这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旅游点丹麦村。我们下车后专门走过去看了一下,才看清石碑上写的是“欢迎来到Solvang”。Solvang来自丹麦语,原来的意思就是“陽光原野”,不知为什么以后Solvang变成英文单词,从字典里查到的意思就是丹麦村。看过了石碑,我们就进入村子,路边巨大的风车,欧洲风情小木屋成为这个具有丹麦风情的小镇的最显著的标志。

 

   丹麦村(Solvang)是南加州的一个小镇,位于圣·芭芭拉的西北面,距洛杉矶200公里,这里是丹麦移民及其后裔的聚居地。早在1911年一批美国威斯康星州的丹麥移民来到这里。他们觉得這片陽光普照的地方很舒適,很适于他们生活,于是便在此地落地生根。近百年来,他们在这里安家立业繁衍后代,同时也坚守着自己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他们不但坚持说丹麦语,坚持自己固有的生活习惯,还把丹麦及北欧的建筑风格和风土人情搬了过来并保存至今。百年来,居住在这里的丹麦移民一直非常注意保持自己民族固有文化,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里的学校只用丹麦语教学,在这里生活的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只说自己的语言而拒绝学习英语,在此期间美国政府对这种现象进行过多次干涉,都没有什么效果。据说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直到美国国会通过立法规定凡在美国国内生活的人都不得拒绝学习英语为止。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份坚持,丹麦文化才在这座小小的村落得以保持,也才有了今天作为旅游胜地的丹麦村。如今这里已经与丹麦的奥尔堡(Aalborg)结为姊妹城市,连丹麦王室也曾到这里访问过,我想当这里的居民看到自己的国王时,一定是激动万分的。据说直到现在村内弥漫的北欧风情仍然非常纯正,以至一些来自丹麦的客人看了这里都说:这里的建筑和风情真的与丹麦的一模一样。

   现在这个具有浓厚北欧风格的小镇作为丹麦的缩影已经成为南加州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而旅游业也成为当地人除了种植业以外的一项主要收入。

   我们的车子停在小镇的旅游接待中心,说是接待中心,实际上也就是设立在街边一所大一点的建筑物后面的一个停车场,我们并没有看到什么接待设施和人员。我们来到时,停车场上没有几辆车,据说在游客多的时候,这里不但车停不下,也还能见到一些服务人员和商店,但是现在都关着门,一个人也看不到。出了停车场的大门就是小镇的主要大街,沿街的建筑都是我们常在电视或照片上见到的北欧风格的木房子,这个接待中心的外立面也不例外。如果不是门口树者有两面国旗(一面是美国国旗,一面是红底白十字的丹麦国旗),从外表看也就是一家农家的住宅。

   我们沿着这条街向镇内走去。街上没有几个人,估计游客不多,沿街都是一些不高的欧式木屋,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支撑房屋的木结构露在墙外。在街的十字路口处有一个巨大的风车,从风车下走过,看着巨大的风叶,使人想到当年与风车挑战的唐.吉哥德。不但这条街上没有高楼,没有现代建筑,没有在美国到处可见的大型超市、名牌专卖店等美国风格浓郁的商业设施,至少在我们所走过的所有小街中都没有看到。

   走进镇内,街道略微窄了一些,但是街道两边密集的不高的木结构建筑使得异国风情更加浓郁。街边的路灯杆上到处悬挂着的白十字红底的丹麦国旗,街边树荫下、花荫下有一些不大的桌子和椅子,随处可见一些老人和游客坐在那里边喝咖啡边闲谈,而咖啡馆就在街边。我们漫步在小镇的各条街道上,不长的街道,迷人的建筑,漂亮的喷泉雕塑,高头大马昂首阔步的游览马车,推着童车漫步的妇女,这些无不向我们这些远来的游客展示着小镇特有的风情。 

   几条不长的街道上几乎所有的门面都是一些小型的家庭商店。这些商店以主营欧洲食品、饰品的小店为主,几乎在小镇所有的街边小店里都可以找到精美的丹麦饰品,俏皮的玩具展品,欧式的古董家具,令人胃口大开的丹麦甜品以及醇香四溢的丹麦红酒。

    我们在小镇转了一个多小时,几乎看遍了路边的小商店。几家出售有着浓郁北欧风格的瓷器、礼品店,大致上风格都差不多,里面出售的东西也都大致类似。不过有一点与我们在美国其它地方所看到的旅游商品不同,这里商店所出售的东西不是直接来源于丹麦就是他们自己动手自己制作的。或许这正是吸引我们的地方。我在其中的一家礼品店看到一个手工制作的铜制摇铃非常精致,就拿着摇铃翻来覆去的看,我的本意是想知道是那里造的,不想买一个“中国制造”回去(我从北美带回国的几乎所有异国风格的小礼品都是中国造的)。店主大概猜到了我的意思,专门用英语告诉我“丹麦、丹麦”。我不会说英语,但是这两句话我听懂了,由于就放心的买下。在街转角的一家书店内,里面的书籍有英文、法文的,但是大部分还都是欧洲一些小语种的书,我猜其中丹麦语的居多。在一家出售自己制作的服饰的服装店内我的女儿买了一条主人自己制作的北欧风格的连衣裙。我们在付钱时与女主人交谈了几句,才知道这里所陈列的几乎所有服装都是主人自己制作的。当然街面上比较多的还是出售丹麦风格饮食的食品店和咖啡店,丹麦村的美食也是非常有名的,不过我们没有时间光顾而已。

    到了集合的时间,几乎全车的游客都按时到了,正准备发车,导游在最后清点人数时发现少了一位来自印度的老太太,于是我们只好等一等。为了这位游客,我们在停车场等了很长时间,不过全车的人没有一个抱怨的,大家都在一边休息一边等。一路上看起来有点急躁、对人有点生硬的导游这时显得格外有耐心,他一边给同车的游客解释说不能在这里丢下她,否则她就回不去了,劝大家再耐心的等一下,一边一次一次下车去找,我看他是找遍了这个不大的小镇。大约等了一个小时后,老太太终于气喘吁吁的来了,看到老太太向车子走来的身影,大家都欢呼起来,当然我们的导游更是松了一口气。导游开车后用告诉我说,老太太说这里的房子和街道都一样,分不出那是那了,说完他顽皮的笑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