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纽约记(二十九)---跑马观花(二)

(2010-01-18 10:41:01)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记

 

    从博物馆提供的参观说明上知道,实际上我们刚才化了很长时间参观的中国艺术馆,只是亚洲艺术部的一小部分,在亚洲艺术部还有朝鲜(韩国)馆、日本馆、南亚馆、中亚及伊斯兰馆等众多的展馆,可惜我们连跑马看花的时间都没有。

 

http://s10/bmiddle/4ab21edch7d675ffe5dc9&690

德加的作品《舞蹈教室》

    离开中国馆,我们决定利用最后这点时间去看看博物馆收藏的西方艺术品。我们首先进入的是位于二楼中央的欧洲绘画馆,别的不说,就从它所处的位置就可以看出这些藏品在博物馆的重要性。我虽然不是学艺术的,但是从小就对欧洲(包括俄罗斯)绘画一直比较感兴趣,长大后也曾关注过一些有关画家的画册和传记,对十七世纪以后的一些欧洲著名画家也还知道几个。我早就知道作为世界上三大博物馆之一的大都会博物馆,是收藏这些世界名画的一个中心之一,到这里来不看画,也算是白来了。位于二楼的中心的欧洲绘画馆由众多展厅组成,这里收藏的十七世纪以来的欧洲绘画可以说是整个欧洲油画发展史的再现。尽管为了这次难得的参观事先我已经从网上看了一些博物馆关于西方绘画的收藏情况,并重点了解了一些关于塞尚、马奈、提香、梵高、伦勃朗等著名画家的藏品,但是走进实地一看,仍然是毫无头绪。一是由众多展厅组成的油画馆太大了,这些著名画家的画按照不同的分类(年代、风格、地域)被分布在不同的展厅,而每一个展厅的四壁上几乎挂满了画幅巨大、而且我看来风格相近油画,使我很难辨别这些画的作者,当然也就根本无法尽快找到我在网上、画册中看到的那些作品。二是我尽管喜欢欧洲绘画,但是几乎没有任何关于西方绘画的专业知识,当然无法在众多的展品中有效的辨认和区分出这些画的作者和风格,尽管每张画下面都有英文说明。没办法,只好硬着头皮往下看。还好,以后我采取了一个看起来比较苯的,但是也还算有效的办法,每当我看到有些印象或熟悉的绘画,就查看画下的英文标签上作品名称和作者,如果这一切都能与我的记忆对起来,那就是找到一幅我所要看的画的原作了。另外,我也让我的孩子帮我辨认一些画的作者并把名字报给我,如果是我知道的,我就重点看,不知道的就一带而过。这个看起来很苯的办法使我在短时间内不但找到了如莫奈、梵高、马提斯、毕加索、伦勃朗等几个我所熟悉的画家的作品,还在这些众多的陈列品中发现一些过去在画册中,在网上看见过的一些其它著名画作。

 

   法国印象派的重要画家保罗·塞尚(1839~1906)1890年画的《穿红色礼服的塞尚夫人》是我认出的第一幅我知道的名画。看到我竟然能在众多的展品中找到我曾经在画册上看到过的画,心里除了高兴还有一种成就感。我觉得只要化点时间,凭我粗浅的知识,或许还能找到更多的我曾经知道的名画,但是不幸的是缺的就是时间。以后我又看到一些塞尚的作品,如画于1875-77年的静物《苹果盘 Dish Of Apples》等。

 

   在我最初辨认出的几幅画中还有那幅著名的《苏格拉底之死》,这是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画于1787年的作品。这幅画我所以知道是因为它曾经在多部有关法国史的书中作为插图出现过。而作为镇馆之宝的法国印象派大师埃德加·德加(EdgarDegas,1834-1917)的作品《舞蹈教室》在许多地方都被介绍过,如今也赫然展现在我面前,使我激动不已。

 

    梵高的作品也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画廊的收藏重点,2005年这里还专门举办过梵高素描作品展,据说这是迄今在荷兰境外举行的规模最大的梵高画展。不过在展厅里我所看到的还是以油画为多,如那张画于1887年的著名的《两朵剪下的向日葵》以及他的名作《向日葵》。然而最使我难以忘怀的是一个展厅的中央陈列着的一幅不大的梵高的自画像,可能是因为画幅太小,怕观众看不清楚,在画前还放了一面放大屏幕,参观的人透过屏幕可以看的更清楚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这样一幅在世界上任何一家博物馆里都会被列为镇馆之宝的作品,在这里并没有被特别的保护起来,旁边也没有类似保安之类的人员,似乎是被随便的放在一个展台上供所有的参观者欣赏。参观者从这幅作品前走过,看着大师忧郁的眼神,仿佛也能体会到大师不幸的一生。大都会博物馆的这种平和的陈列方式,无形中拉近了参观者与大师之间的距离,对人们更好的理解大师,认识作品无疑起了很好的作用。反观一些博物馆对一些陈列的历史文物给以了过度的保护,人为的拉开了现代人(参观者)与历史的距离,使之神秘化,反而不利于人们认识和体验历史。

    前几天就听说法国印象画派大师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1840-1926)画于19129年的一幅《睡莲图》,在2008年6月24日在佳士得拍卖会上拍出了近4100万英镑(约合8045万美元、约6亿港元)的高价,真不知这位印象派绘画运动的发起人如果地下有知,听到这个消息不知会作何感想。而出自同一睡莲系列的一幅作品就展现在我的面前。这里展出的还有莫奈画于1866年的《圣阿德列斯的阳台》等著名画作。

   与莫奈同为印象派大师而中文名字与莫奈一字之差的法国著名画家马奈(Manet)的作品也同样作为珍品被大都会珍藏,那幅画于1861年的名为《弹吉他的人》的的作品就陈列在这里。

   提香(Tiziano Vecelli,约1477年 - 1576年8月27日)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的画家,也是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他的作品主要是以一些宗教和古罗马神话的题材,充满戏剧性的气氛和动感的人体线条。以构思大胆,气势雄伟,构图严谨,色彩丰富、鲜艳著称。而这里展出的一幅名为《维纳斯、丘比特与琴师》的巨幅油画是提香于1560年画的。我当时就惊讶这幅画的巨大,回来查了一下资料,这幅画竟然有1.65米长2.09米 宽,怪不得看起来显得非常巨大。不过话说回来,欧洲早期的油画作品由于表现的题材叙事性比较强,画幅都比较大,包括一些俄罗斯画家的作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