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十一点,渡船停靠在自由岛码头,我们跟随人流下了船,沿着码头的小路进入自由岛的大门,大门前的广场上是高高飘扬的美国国旗,高大的自由女神像就在旁边,面向浩瀚的大海高举着自由的火炬耸立在那里。这时我发现,在船上看塑像,随着渡轮逐渐靠近自由岛,眼前的女神像也越来越清楚。但是站在岛上,站在女神像的脚下,由于像太高,人们需要抬头仰望,可能是由于角度的关系,反而看不清楚像的全部,看来从海上近距离的观看女神像可能是最佳的角度。
女神像中间是空的,原来参观者是可以上去观光的。游人可以从铜像底部乘电梯直达基座顶端,然后沿着女神像内部的171级盘旋式阶梯登上顶部的冠冕处。据说为了方便游人,每隔一段旋梯就有一些供不能一口气登顶的游客小憩的座位。在女神的桂冠四周开有25个小铁窗,每个窗口高约1米,可同时容纳40人通过窗口向外远眺。站在像的顶端,东边可见有“钢铁巴比伦”之称的曼哈顿岛上林立的高楼大厦;南边的纽约湾一望无际,波光船影相映;北边的哈得逊河逶迤伸向远方。如果有兴致,还可以从冠冕处向右登到铜像右臂高处的火炬底部,这里可容纳12人凭窗远望。

后面是曼哈顿
我们现在已经不可能进入像内从像的头部眺望曼哈顿了,从“9.11”以后那里就不再对外开放了。现在就是要进入像下基座内的移民博物馆也不太容易,因为那里每天只限定对外发售800张票,这对于绝大多数游客来说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为这必须要赶头班船。因此一般游客只能围着像的基座在岛上绕行一圈,照一些像就算完了,当然我们也是如此。据说2001
年“9.11”事件后,连自由岛也曾一度停止对游人开放。几年以后,自由女神岛才重新向游人开放,但要自由的进入移民博物馆,进入 46
米高的自由神像参观还要等上一段时间。就在作者撰写这篇游记时,从网上看到从2009年7月4日自由岛当局将开始有限度的开放塑像的主体部分,这对于远道而来的游客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自由岛并不大,看介绍只有十二英亩(合70多亩),围着岛转一圈也不过一、二十分钟。岛上除了这座巨大的塑像和像下的移民博物馆外,没有别的什么大型建筑,除了环岛的道路、路边的椅子,就是大片的草地。到这里来的人象我们这种走马观花的游客有一些但是也并不多。我们参观的这一天是双修日,我看到许多纽约人不辞排队、等待的劳苦带着家人、孩子到这里来并不是来参观的,而是来放松的。只见他们三三两两不紧不慢的带着孩子在岛上信步,走走停停,说说笑笑、或照相、或闲谈、或干脆坐在草地的椅子上喝咖啡,基座下的快餐店、咖啡馆里也是挤满了人。草地、海水,白云,远处曼哈顿林立的高楼,海湾中急驶的快艇,这一切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景色,对于长期生活在高楼之中的普通纽约人来说,可能没有比这里更好的休闲之地了。

自由岛码头
|
我们围着女神像转了一圈,在草地上休息了一会,以曼哈顿为背景照了几张像就来到了塑像前。站在塑像前由于离的太近只能仰望塑像,这样反而体会不到塑像的雄伟和壮丽,到是这巨大塑像的基座还是值得一看。基座修的非常精致,也很华丽,这座47米高的基座是著名的普利策奖创始人约瑟夫·普利策筹集10万美金建成的,要知道当时的十万美圆也不是一笔小数目,看样子美国人对这件礼物也是非常重视的。基座的原址是一座叫弗特伍德的古堡,里面有一座建于1808-1811年为防止英国人的进攻而建的呈八角星状的军用炮台,基座就建在军用炮台基础上的。现在基座的底部是一个大厅,1972年,美国政府在这里建起了一座移民博物馆,那里收藏了美国政府保存的百年来的移民档案和资料供人参观,据说许多欧洲移民的后裔还从这里查到当年他们祖辈的移民资料。馆内还设有电影院,为游客放映美国早期移民生活的影片。
值得一提的是在自由女神像基石上还铭刻着一首十四行诗,虽然我知道这首诗一定与歌颂自由有关,但是由于是英文,我们看不懂,也不知到出自何人之手,更不知道内容是什么。在撰写本文时,我查了一下资料,才知道这是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露丝的一首名叫《新巨人》的十四行诗中的一节,它的中文意思是:
不似希腊伟岸铜塑雕像
拥有征服疆域的臂膀
红霞落波之门你巍然屹立
高举灯盏喷薄光芒
您凝聚流光的名字 ——
放逐者之母
把广袤大地照亮
凝视中宽柔撒满长桥 海港
“扼守你们旷古虚华的土地与功勋吧!”她呼喊
颤栗着缄默双唇:
把你,
那劳瘁贫贱的流民
那向往自由呼吸,又被无情抛弃
那拥挤于彼岸悲惨哀吟
那骤雨暴风中翻覆的惊魂
全都给我!
我高举灯盏伫立金门!
可以看的出,这首诗反映的是当年来自欧洲移民对于自由和新生活的渴望。对于来自欧洲的移民来说,美国百年来的发展历史已经证明了这种渴望的实现或基本实现,但是对于来自非洲、亚洲的移民要实现这样的理想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因为我们下午还要去别的地方参观,因此只能这样匆匆走马观花的转一圈,照几张相就离开了。我们来到码头,坐上开往下一站爱利斯岛的渡船,看着渐渐远去的自由岛,心里还是有些舍不得的。

自由岛上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