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此恨绵绵无绝期—我和名演员苏蕊娥婚姻始末(马连城)5

(2009-10-27 21:43:24)
标签:

秦腔

苏蕊娥

教育

分类: 戏曲浅见

http://history.xikao.com/person.php?name=%E8%8B%8F%E8%95%8A%E5%A8%A5

苏蕊娥,女,秦腔旦角。原籍陕西商县,生于西安。是苏哲民的长女。
自幼聪明、活泼,由于家庭的熏陶耳濡目染,与戏曲结下了不解之缘,七岁时就能登台演出《柜中缘》。1938年,三意社分社风波之后,演员阵容大减,苏蕊娥在西师附小读书时就参加演出《别窑》、《三回头》、《洗衣计》等折子戏,从菊林中学肄业后正式参加三意社。由于她文化水平较高,体会角色比较深刻,颇有其父“装谁象谁”之遗风。又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唱腔甜畅圆润,委婉动听,吐字清晰分明,很快成为“一旦挑八角”的演员。以演唱《白玉楼》、《玉虎坠》、《五典坡》、《玉堂春》、《断桥》、《斩秦英》、《大烟鬼》、《对银杯》、《白衣庵》、《棒打无情郎》等文戏见长。她演的青衣戏《秦香莲》中的秦香莲,唱腔优美甜润,做工娴静大方,尤以满腔满调的演唱特点赢得观众的好评。被誉为秦腔的“坤伶皇后”
新中国成立后,她被聘请到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演员训练班任教。她录制的唱片有《二度梅·重台》、《白衣庵·路遇》、《周仁回府·夜逃》、《四进士·写状》、《花亭相会》等,被专业演员和秦腔爱好者广为学唱,可惜英年早逝,年仅36岁,是秦腔舞台艺术的重大损失。

戏迷评论

漫步戏林

绵绵相思情!可歌可泣!怀念苏老师

任家戏法

 

名人轶事真感人,花亭相会成绝音!

 

秦腔24

感人肺腑,一代秦腔名家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了

李晚

真情感人~!崇高的爱情还是没能抵御无情的现实~!可叹~!可悲!艰苦岁月中的爱更真更纯,可物质是爱的基础,连基本的吃穿住行都难以保障,谈爱不是有点奢侈了吗?在第2篇中就隐隐约约说明了即使结合了也不会长久,如果有也许,相信主人公会更珍惜,也更知道该如何去把握。鄙人是个现实主义者,完全是实话实说,不对之处,望朋友们批评指正~!

秦少游

 

悲夫!惜红颜薄命,叹一代名伶!

 

无文凭

实在感人,是在怀念苏老师!

魏正强

 

看完这篇文章后,我的心很沉,很重!我不知道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自己对苏老师的敬重和怀念!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自古红颜多薄命,惋兮。
时易事异,唯此爱情无异!
以前看过,已打印收藏。今日再看一遍,个中滋味,还是难以理清。
----“高手”的心思我理解,这篇文章我老早前就看过了,但只看了一遍,一是不忍,二是气愤!这位“许仙”曾被骂得狗血喷头。唉。。。。。
一代名伶,如此一生,可惜可叹啊!
斟酌此文,苏无过失,很为其惋惜,并为其抱之不平!
造化弄人。

以下部分是  秦之人  网友在乱谈图吧中对于苏家的一些介绍。

    苏家四代从艺,苏长泰主工武生,领戏走出商洛来到关中,现在华阴领班献艺,后到西安,班子解散后在蓁苓社短期献艺,后在一般老艺人的帮助下组建长庆社,以邀请老艺人演习为主要形式,后因社会恶霸陷害,苏长泰被殴致死,班社由聂金山掌管,幼年的苏哲民,苏新民(后更名苏琦),苏育民,苏爱琴(女)由聂金山照看。聂金山管事期间,班社更名三意社。由于聂金山经营有方,善于团结江湖艺人,三意社迎来了最为辉煌的时期,同易俗社,正俗社齐名蜚声剧坛。期间效仿易俗社开始了年轻演员的培养,自己培养的较于有影响的艺人主要有阎国斌(或关公,须生),王庆民(王景民胞兄,须生),王禄林(王玉琴之父,花脸),刘光华(尚友社缔造者,武旦),李桂芳(华阴剧团缔造者,武生),李益中(武生),苏哲民(小生),苏育民(小生),王庆林(王景民胞弟)等。随着苏氏兄弟的成长,由于产权之争,聂金山退出三意社,部分学员闹分社,导致三意社一分为二,一为苏哲民为社长的三意社,一为刘光华等领导的集义社(后更名尚友社),由此三意社势力大减,度过了自己的鼎盛期。
    由于各种事务的操劳,正在自己艺术鼎盛期的苏哲民先精神分裂,后溺水而亡,秦腔一代大师迅速走完了自己辉煌的艺术道路和艰难的人生道路,这是现代秦腔艺术的重大损失!从此,18岁的苏育民担当起了三意社社长的重担苦苦支撑着,直到解放。解放后,苏育民自觉在三意社实行了公私合营,这就是今天的西安市秦腔二团。
苏长泰尽管在班社建设上贡献巨大,但是,在个人艺术上成就平平。苏家艺术成就于苏哲民,也鼎盛于他。苏哲民天生聪慧,积极学习原德盛班名老艺人王德孝的小生艺术,又借鉴了当时西安的名家王兴博,趣静宜等人的艺术特色,形成了文武兼备的苏家小生艺术,同当时的沈和中,靖正恭齐名,被称为‘小生三杰’,因‘激友一剧有‘活张仪’的艺名。苏哲民不光在秦腔界,在中国戏曲界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可惜苏哲民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猝然而至,实在可惜。
    苏育民的小生艺术基本效法乃兄,独霸西安剧团,同时他还在须生和老生等领域进行了拓展,丰富了苏家艺术,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苏育民的艺术之路并没有走完。总体论,苏育民尚不及乃兄。
需要提到的是苏哲民的长女苏蕊娥,她属于耳闻目染自学成材的艺术家,凭借她天生的甘甜嗓音,以女生实践了秦腔名家何振中的唱腔艺术,成为苏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惜这一部分由于苏蕊娥英年早逝,现在基本没有得到继承。
    苏家因为组织班社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也因为组织班社没有把自己的艺术发挥到顶点,这值得后人深思。

疾风劲草

真情!钦佩!

同州梆子

 

可怜把众名伶一命皆亡!

 

三少爷的剑

其唱法无人继承,可惜。造化弄人。

大巨

文章中可推敲的地方太多,肯定有许多隐情或者不实的地方。这是我自己的感觉。
一段苍桑的历史,可惜红颜薄命
自古红颜多薄命!悲哉!
此爱绵绵无绝期!
怀念前辈,更激励晚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