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签写“就业承诺”,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原创

标签:
就业大学生毕业经济危机就业难承诺孤鸿远走杂谈 |
分类: 生活碎片 |
就业,已成为我国为了提高国民素质,而进行大学扩招后的一个“留痕”,然而,这个“留痕”的解决,直接影响着国家政策的调整,望着莘莘学子期盼的眼光,试问,路在何方?——孤鸿远走
家长签写“就业承诺”,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原创)
文/孤鸿远走
就业,是国家发展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关系到国家“梯度”成长的标准。而在我们国家,就业成为毕业学子们的头等大事。就业难,则是现实中的现实,急坏了不少归来的学子。
十年寒窗,经历了漫长而又奋斗的学生时期,就要走出社会了,但是找一份能适合自己做的工作,真是费劲。于是,绝望,唠叨,谩骂……接踵而来,甚至有许多人已经对中国的教育制度提出质疑,这是为什么呢?
近日,看见这么一则消息,说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他们要求毕业生家长要向学校承诺,保证在一定期限内帮助孩子签订并上交就业协议书或灵活就业,而且每个毕业生家长都要签上一份承诺书。看完这则报道,我很无言,的确,现在大学生的工作的确不好找,但是出此策略,未必有点勉强!
不知校方这样的举措,意在何为?难道此举是“借家长力量,力保大学生就业”,以来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从而达到“名校”的目的!?可是,如此借助家长的力量,真能“力保”大学生就业吗?我看未必。
首先,这是学校推卸自己在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一所对学生负责的高校,往往把学生的就业、前途视为学校的生命,因此在学生就业环节,投入大量人力,收集整理社会需求信息,给予学生指导、服务,而这一“承诺书”,却把就业的责任完全交给学生及其家长,把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关系倒置。
其次,大张旗鼓地“鼓励”不公平的“父辈就业”。难以想象,面对这张承诺书,那些没有过硬社会关系、丰富人脉的家长,该如何是好?
再次,将就业率造假公开化。家长一纸承诺,学生有了去向,这些都可以成为办学业绩,不但可以向上级交代、汇报,还可以用来宣传招生。学校在乎的是有没有学生就业的“证明”,而不是学生是否真正就业。
这样一份“承诺书”,表明这所学校已经严重突破办学的底线,丝毫没有对学生负责的精神,这种行为,引起家长和学生的愤怒是十分自然的。有关教育管理部门也应反思,怎样科学、合理评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如果只看就业率,而不着力建设大学内部的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只会导向学校想尽办法制造“好看”的数据,却难以关注真正的教育。
如今,在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大的环境不是很好,从侧面也影响了学生的就业。但北方学院这种推脱责任的做法,让人看后真心寒。随后,人们会想,这样的学校,以后还敢上吗?
其实,依我看,并不是所有的学子都“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是社会的门槛有所提高,许多的用人单位,要得几乎都是有经验的人,这就难为了刚毕业的学生。要么录用你可以,但试用期给你“少的可怜”的基本能维持,有些甚至不能维持自己生活的工资。就这样的境地,许多学生都在抢,但试问,人才真的过剩了吗?
随着我们经济结构的多元化,许多大学生选择了私人企业,但私企一般都要有经验的员工,因为老板很聪明,他只认结果,想得到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不愿为培养一个甚至更多的新人而非多大的劲,浪费有限的时间。所以,我觉得大学刚毕业的学生,能就业的就就业,先就业,后再择业,是一条不错的途径;不能就业的学子,可以寻找其它的途径,“多元化”地参加到专业不对口的行业里去。当然,不管在好在赖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是关键。
最后,我要说的是,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这种不复责任的行为,只能扮起了石头砸自己的脚,毁名掉誉,得不偿失。
我坚信,只要努力了,行行出状元,每个学子都能找到自己人生的切入点,也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记住,是金子总有发光的时候,只是时间的问题而已,一定要有信念,以及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初稿未改,不吝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