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也是一个小社会,是大多数宝宝人生道路上的必经之路。他们在这里尝试人际交往,磨练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
和成人社会很类似,宝宝相互间也有矛盾、冲突、打架等现象。特别是有新的小朋友入园的一段时期,这种情况较常见,而且在0-3岁早教托班里更突出。就算老师看守严密,但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理性控制能力还有所欠缺,情急之下,也会不免做出伤害别人的事情。因为他们在使用工具方面的能力大多还未能充分发展。所以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了我们人类最原始的工具——牙齿和手。女孩子喜欢用指甲抠人掐人,男孩子喜欢用嘴咬人。但大多都是皮外伤。即便如此,现在的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过度保护的心理,认为这种现象很不正常,所以一般幼儿园都承受着来自家长的很大的压力和指责。试问成人更理性,更有知识和涵养,还有严格的制度和法律约束,可为什么还是能做出比小朋友之间抠抠掐掐更可怕、更野蛮、次数更频繁的事呢?当然,老师的工作疏忽也是问题的关键,下面我们会进行分析。
那么,产生冲突的原因主要有哪些方面呢?
第一,客观上,他们面临玩具、食物、位置等资源的争夺时,没有学会“谁先拿到谁先用”的规则,没有学会等待,未能很好的处理资源分配问题,从而产生冲突。严重时,就会出现互相伤害的现象。
第二,主观上,个别宝宝行为习惯不文明、太野蛮。产生这些不良行为习惯主要原因是以前成长的环境中,成人对他的行为指导教育不足,导致宝宝养成了一些不良习惯。
第三,从生理层面看,宝宝语言发展不足,“有苦说不出”时就容易上手。
第四,老师监护工作的疏忽。老师对喜欢打扰别人的宝宝没有进行有效的制止,对伤害别人的宝宝的报复行为缺乏预见性。
那么哪类孩子最容易被人伤害呢?
喜欢影响别人、打扰别人的宝宝,最容易被人伤害。当别人在操作教具或做其他事情时被打扰后,被打扰者生气后就容易做出一些报复行为。
霸道的孩子,独占性强的宝宝容易受伤。所有玩具必须归他所有,在他去抢别人的物品的时候,就容易被别人伤害。
那么,哪些宝宝容易伤害人呢?
在家里被过份溺爱,唯我独尊的宝宝容易伤害别人,在家里爱发脾气,容易闹情绪的宝宝容易伤害别人。当自己的玩具被抢,或被别人影响后,就容易激发出报复性的行为。
所以针对以上分析,在幼儿园,老师应该尽职尽责,对宝宝间的冲突加强管理,培养谁先拿到谁先玩的好习惯。只有宝宝都学会遵守行为规则,就容易把冲突控制在萌芽状态。另外,也要培养孩子遇到问题,要及时报告老师的习惯,这样也可以避免冲突失控的发生。
作为家长,也可以按照老师的指导原则,开导孩子,不能影响别人,谁先拿到谁先玩,不能伤害别人。打架有时会给自己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要学会向老师告状,投诉。而有些家长如果教育孩子说,谁打你了你就打谁,或者其他一些过激的应对方式,不但教育不好孩子,可能会让孩子的行为更恶劣,从而造成一些严重的不良后果。
所以,我们要用心去教育孩子,去鼓励孩子耐心、理性的去处理宝宝间的冲突,只有这样,他才能成为一个小朋友都喜欢的人。而且,随着孩子经历过这些冲突的处理,他才能真正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