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误读“婚前守贞”
从今年秋季新学年起,云南省大、中学校必修课“三生教育”将贯穿一项重要内容,即“生命、爱与性的真相”。教材《今生无悔》,来自美国的爱家协会。其中,特别设置了一个创意环节,即“给未来的儿子或女儿写一封信”,说明为什么他们要等到结婚后再有性生活,解释为什么“婚前守贞”能给人追求梦想的自由等。(8月31日春城晚报)
云南省大、中学校必修课“三生教育”,将“生命、爱与性的真相”贯穿其中,教材选用源自国外的品格培养教材《今生无悔》,并强调了婚前守贞的理念。然而,在如何看待大、中学生树立婚前守贞理念的问题上,一些人所持观点出现了误读。
其一,有人认为对于大、中学生婚前守贞,不应做出强行禁止的规定。在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时,提出婚前守贞理念,是一种品格要求,是一种思想观念的倡导,其中并不存在强行禁止的意思。甚至可以说,作为大、中学生有着不接受婚前守贞理念的自由。但是,婚前不守贞所酿成的“苦果”,只有自己去吞咽!
其二,有人提出“剩男剩女”是否有必要婚前守贞的质疑,认为现在流行晚婚,三十好几、四十好几才结婚的多了,都要为“婚”而守贞么?感觉一下回到了封建社会,眼前出现好多贞节牌坊。对大、中学生提出树立婚前守贞理念的要求,与“剩男剩女”
是否有必要婚前守贞,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三十好几、四十好几的“剩男剩女”,已经不是在校学生,他们是否愿意婚前守贞,是他们的自由。只要他们没有因婚前不守贞而受到伤害,相信没有多少人为此说三道四。
其三,还有人认为要求大、中学生树立婚前守贞的理念,不具备可操作性。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认为,人们对性的要求是一种本能,婚前守贞是难以做到的。其实,性既是人的一种本能,又是完全可以从避免伤害出发,而主动做到性自律的。一旦大、中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树立婚前守贞的理念,是避免受到伤害的以惟一途径时,就会主动选择性自律。从这个意义上,树立婚前守贞的理念的教育,则有着很强的操作性。
在大、中学生进行树立婚前守贞理念的教育,将“性问题”,抑或说“性困扰”,由后台搬到前台,由地下移到地上,是教育的务实与创新。由此而让学生正确地对待“性困扰”,引导青少年学会性自律,避免伤害,实在是一件好事。
重庆晨报http://cqcbepaper.cqnews.net/cqcb/html/2010-09/01/content_1230241.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