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粥摊”爱心接力政府不应缺席
从今年大年初五开始,在义乌打拼多年的温州老板林如新开办的施粥摊已经坚持了65天,“每天要分掉1000碗粥,2000个馒头。”
4月1日,义乌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到施粥摊检查,并口头提出了一些存在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二是如何保证碗筷的消毒。”林如新对卫生监督部门提出的意见很理解:“1000多号人万一出点什么事,我们的责任很大。”反复商量的结果,林如新决定从5日起停办施粥摊。(4月7日东方早报)
在义乌打拼多年的温州老板林如新开办的施粥摊已经坚持了65天,然而却在4月5日令人遗憾的停办了。原因是施粥人员没有健康证以及卫生条件难以保障。林如新面对义乌当地卫生监督部门工作人员,到施粥摊检查时提出的问题,感到责任重大,只有无奈地选择了停办。笔者认为,在健康证的办理上及卫生条件的保障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不能只会扳着面孔,说其存在问题,还应积极帮助解决问题。
林如新的施粥摊,能够维持到今天,其实是一场爱心接力。施粥摊每天有千人接受施舍,“每天要分掉1000碗粥,2000个馒头。”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通过志愿者参与及雇请人员,逐步解决了人力问题。同时,施粥摊每天需要1200元的投入,也存在着资金的问题。林如新通过在朋友圈里四处宣传“1200元就能帮助1000人”的想法,得到了大量的资金支持,其中一位同学就答应出资20万元,社会上捐款也越来越多。由民间办起的施粥摊“不差钱”,是爱心接力的生动诠释。
然而,“不差钱”的施粥摊,却因“差健康证”、“差卫生条件”而停办了。在这个问题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不能仅对施粥摊指出存在的问题,而应积极参与这场爱心接力,帮助解决施粥摊存在的问题。在办理健康证上,能否对慈善事业网开一面,主动上门予以办理,甚至免费办理。在粥、馒头的制作场所上,能否积极协调,选择一些闲置的厂房为其提供使用,并确保水电的畅通。在如何改善卫生条件上,能否为其提供必要的指导,甚至投入必要的设备。
尽管施粥摊对于困难群体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困难群体的生存现状,但是的确能够解决一些遇到特殊困难的人的燃眉之急。每天有千人来到施粥摊接受这种善举,说明了社会有这种需求。在施粥摊的爱心接力上,只要当地政府积极参与,不仅可以帮助施善者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更是对施善者的肯定与鼓励,对于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会产生良好的作用。
法制日报http://news.sohu.com/20090408/n263255764.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