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洋旦与扯淡
“又瞎折腾,再将春节改为元旦,有点宝气!”20日上午,湖南年轻学者黄守愚在红网论坛发帖,称“春节”应改为“元旦”,认为“元旦”作为夏历正月初一的代称,从汉武帝时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后,可谓历史悠久,被袁世凯改名为“春节”,丧失了其岁时意义与文化意义等,同时他还建议将现行“公历”的“元旦节”改名为“洋旦节”,这样才是尊重传统文化。一帖激起千帖骂,网友大多表示改了没必要,不现实,也有网友赞叹他严谨的治学态度。(1月21日红网)
“春节”应改为“元旦”,这是湖南年轻学者黄守愚在牛年到来之际,发表的“牛”论。此番“牛”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产生轰动效应自然也就不奇怪了。此“牛”论,招来千贴骂声就是轰动效应的生动诠释。
一味地漫骂黄守愚的“牛”论,似乎也不太全面,毕竟我们从中看到了黄守愚的严谨的治学作风。人们从其“牛”论中,得知“春节”原先并不叫“春节”,而是叫“元旦”。黄守愚认为,“元旦”作为夏历正月初一的代称,从汉武帝时沿用到辛亥革命之后,可谓历史悠久,只是后来被袁世凯改名为“春节”。
黄守愚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固然值得称赞。然而,倘若因此就将“春节”改为“元旦”,其“牛”论就显得有些“牛”气冲天了,冲天的事情往往不着边际,公众自然也难以认同。正如有网友所说“春节意为新一个农历年的春天来了,要准备春播;过年是又过去了一年,蕴含辞旧迎新之意,不要在节日名称上折腾了。”网友说的对,节日名称是个约定俗成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将“春节”改为“元旦”,只能说是扯淡了!
现在关键问题是,黄守愚不仅要将“春节”改为“元旦”,还要将“元旦”改为“洋旦”,不客气地说,这似乎有点超级扯淡了。中国语言的丰富性,就在于公众可以从中延伸出许多意想不到的内涵。由“洋旦”就可能联想到“洋蛋”,好端端的“元旦”这么一折腾,成了“洋蛋”,甚至还可能成为“洋鸡”下的“蛋”。说到这里笔者就想笑,因为不少地方还将“洋蛋”作为一种口头贬义语,比如,你这人怎么这么“洋蛋”。这“淡”不扯的离谱了吗!在中国大概除了黄守愚想过“洋蛋节”,还有多少人愿意这样自己捉弄自己呢?
由此看来,学者治学应力戒一味追求轰动效应,还是耐得住寂寞为好,少干一些扯淡的事情为好。“春节”改为“元旦”,“元旦”改为“洋旦”,轰动效应固然很大,得到的只能是坏了学者的名声。
刊发2009年1月30日《重庆日报》第三版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