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90%人类语言消失”是文明的结晶

(2009-01-12 16:36:23)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90%人类语言消失”是文明的结晶

 

       据《天府早报》报道,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诗人罗庆春近日称,再过41年,90%的人类语言将消失,并说互联网在加速语言灭绝。罗庆春认为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对语言加以保护,并提出应该建一座“语言博物馆”。

       笔者认为,我们完全不必为 “90%的人类语言将消失”而担忧,因为这恰恰是语言发展进步的结晶。一些地方语言之所以消失,是这些地方由闭塞走向开放的必然,是世界走向“地球村”带来的进步。

       比如在中国,讲普通话的人越来越多,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而带来的语言交流的需要。普通话的普及代表着中国语言发展的方向,成为中国的主流语言,是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至于互联网在加速语言灭绝,这话不无道理。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也在加快着语言的发展,许多新兴的词汇不断在互联网上诞生,并通过扬弃的过程,丰富着现有的语言。

       地方语言不是人为地保护就可以得到保护的。保护地方语言,就要求上海人会讲上海话,广东人会讲粤语,福建人会讲闽南话,无疑是作茧自缚。他们之所放弃地方语言,而选择普通话,恰恰是交流的需要。一些地方语言因此显露濒危的特征,甚至失去交际的功能,实在不是一件奇怪的事情,这同样是不可抗拒的语言发展趋势。

       此外,笔者对41年之后“90%人类语言消失”的结论十分疑惑。为什么不是31年之后?不是51年之后呢?如此精确的计算,到底依据何在?莫非语言专家还兼修了数学?

 

法制晚报http://www.fawan.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20355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