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记者专叮有缝的“蛋”
杨金溪
一个名为“中国法治网”,拥有近百名所谓“网络记者”的大型非法网站,可以与多家知名网站链接,并设立了30多个省级频道,在全国各地以敲诈手段发行“内部资料”骗取钱财。近日,在河北省行唐县公安局的打击下,这一被称为我国首起破获的“假网络记者诈骗案”的案件内幕渐次浮出水面。(7月24日新华网)
一个名为“中国法治网”,有着近百名所谓“网络记者”的非法网站,能够靠坑蒙拐骗从2005年生存至今,值得我们深思。假记者如此顽强的生存力来自何方,假记者难道真的那么难以识别吗?不是,这是因为假记者专叮有缝的“蛋”。
假记者要生存,当然需要钱。许多假记者跑到基层,就是两件事,一是搞钱,二是要物。基层的钱和物难道是那么好骗好要的吗?恐怕未必。但是他们手中有一个法宝,就是给你曝光。一听说曝光,基层的部门也好、行业也好,甚至是地方政府也都慌了手脚。存在问题,又怕曝光,特别怕曝光后影响了部门、行业和地方政府的形象,这就是“蛋”上露出的那条缝,这就是假记者下蛆的好地方,也是假记者点到的被采访者的穴位。
这个有着近百名所谓“网络记者”的非法网站,正是靠其在“蛋”缝里下蛆,靠所谓曝光要挟而生存下来的。他们来到某单位,先说你这里有问题,然后要求订其所谓的内部杂志。订了杂志,原先所谓的有问题也就成了没问题。于是,这些单位面对假记者,采取了以怕和绥靖的态度对待,就是我们常说的花钱买安。就是这个非法网站发行的杂志,居然征订单位达到了580余个,涉案金额达一百余万元。
倘若基层部门、行业以及地方政府,正确面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欢迎记者批评,欢迎媒体曝光,并把媒体的批评和曝光看作是改进工作的动力,假记者就断了通过曝光要挟索取钱物的渠道,因而也就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
只要基层部门、行业以及地方政府不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对存在的问题不是积极解决而是欺上瞒下,抑或说怕媒体曝光而影响了所谓的形象,假记者就会像阴魂一样围着你不散。今天捉到一个假记者,明天还会冒出新的假记者在你的“蛋”缝里下蛆。
特别须要指出的是,拥有近百名所谓“网络记者”的大型非法网站能够在生存几年,也暴露了网络管理的漏洞,有关管理部门是难逃问责的。
新民晚报http://xmwb.news365.com.cn/lxll/200807/t20080726_1963689.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