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与恐慌挡不住继续生活的力量
杨金溪
“以前就喜欢看电影,尤其喜欢看反映解放军打仗抢险的电影。”叶有清是四川什邡市洛水镇洛城村村民,作为村里12组的组长,12号下午他从自家倒塌的院子里冲出来后,就一直在忙着救人、安置居民、分发物资,累得人都快垮了。但5月27日晚,看到来自天津的心理康复与文化服务专家志愿团在空地上挂起洁白的电影幕布,他还是叫来好多村民早早赶来等着看电影。今天放的电影是反映1998年抗洪抢险的《惊涛骇浪》。人们的悲伤第一次被打破。(5月28日中国青年报)
震后山村挂起电影幕布,人们的悲伤第一次被打破。看到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动,也让人欣慰,悲情与恐慌挡不住继续生活的力量!这不正是关注灾区的全国亿万人民所期待的吗!
汶山大地震给灾区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灵创伤,使灾区人跌进了悲情的深渊,使全国人民沉浸在悲情之中,然而,我们不能由此而进入悲情时代,我们的生活还要继续。当电影放映前,天津友好使者艺术团演员付刚的一首《世界需要热心肠》首先打破了什邡市洛水镇洛城村自地震后就一直笼罩着的悲伤气氛,从各式各样的帐篷中汇集到这个地方的村民越来越多,大家的表情虽然还是不太舒展,但他们的掌声很热烈。在这热烈的掌声中,我们感受到了继续生活的向往与力量,感受到了抚慰悲情的最好方式是过好明天。悲情没有击退灾区人民。
汶山大地震后的频繁余震,不断波及到四川省的许多地区,人们几乎在恐慌中度过生活的每一天。然而,我们看到,恐慌也挡不住继续生活的力量。不知从哪天开始,每天傍晚,就有了中国特有的“哗啦哗啦”麻将声,伴着参与者和围观者的笑声和叫嚷声。一位“老绵阳”说,当火锅的香味开始在街头巷尾弥散时,当麻将的声音开始在房前屋后响起时,四川人就又开始原来的生活了。生活中的人们不但有了笑声,还学会了判断余震的强度,要等晃了10秒以上再考虑要不要跑。(5月28日京华时报)恐慌使人们总结出如何迎接明天、对付余震的经验,恐慌使人们锤炼出对付余震的镇定与从容,恐慌没有吓倒在余震中度日的川人。
继续生活就要用双手创造生活。九洲体育馆地处新开发区,南门外就是农田。一周前还是荒芜的农田,三天前已经插上了绿油油的秧子,这样的场面,让十天前还拼命想进入安置点的村民们,很难在安置点的地铺上坐得住。目前已有上万北川人返回家乡。(5月27日重庆晨报)我们看到,悲情与恐慌挡不住继续生活的力量,在这里已经变为恢复生产的现实。农田里那一片片绿油油的秧子,长出的是灾区农民未来的日子。这就叫活着真好,日子真好,我们要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活出坚强,过好日子。
从看电影到“哗啦哗啦”的麻将声,再到上万百川人返回家乡恢复生产,这一个又一个生动而又真实的细节,升华着灾区人民面对灾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书写着灾区人民继续生活的感人篇章,诠释了“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的这一时代强音。
悲情与恐慌挡不住继续生活的力量,是灾难中的精神收获,是走进明天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升华,值得我们珍惜、张扬、世代传承。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8-05/29/content_15531914.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