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2008年上海幼儿园入学报名又要开始了。新鲜的是,一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在入园报名时赢得老师的“印象分”,煞费苦心的地为三四岁的宝宝们做起了简历,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为孩子拍摄艺术照。(4月21日新华网)
且让我们看看这份简历的内容:“在某妇幼保健院出生、在某幼儿园从托班到大班学习四年”、“幼儿园期间曾获得创意画比赛优秀奖、运动会的运动宝宝奖”、“4岁起学习钢琴”、“阶梯儿童英语A级考试(优秀)”、“识字量达500字,能进行自主阅读”、“能算百位以内加减法”等等。这份简历让人看到,孩子一生下来,就被父母套上了必须学这学那的枷锁,除了学习,孩子的爱玩的天性已被剥夺得荡然无存。
更可怕的是,这种制作幼儿简历的做法,在上海不少家长中已经成风。家长之所以为要进幼儿园的孩子制作简历,当然是要让他们有机会进好一点的幼儿园,而这又无非出于“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的功利想法。这样,孩子从小就不得不按照家长设计的“路线图”成长。家长们的这种意识,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演变成对孩子“玩”性的摧残。因为在家长们看来,孩子好好“学习”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但孩子的天性就是“玩”。有专家认为,目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幼儿教育方法是让他们玩,尽情玩、学会玩,自然而然地培养兴趣。快乐的童年对孩子的成长很重要。然而这些孩子的家长,却做出了违背儿童教育规律的选择,把成人化的理念和竞争法则强加到孩子们的头上。不能不说这既是孩子的悲哀,也是其家长的悲哀,甚至也可说是社会的悲哀。
还孩子“玩”的天性吧,还孩子快乐的童年吧!杨金溪
东方早报
http://www.dfdaily.com/node2/node24/node223/userobject1ai745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