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啥让“牛郎织女”背上“催生早恋”的罪名
杨金溪
在我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落选新学期小学语文教材。昨日,重庆渝中区实验一小的语文备课组长陈蓓蓓在翻阅刚刚领到的人教版十一册的新语文教材时发现了这一变化。专家称新课本删去“牛郎织女”可能是因为担心催生早恋。(9月1日重庆晨报)
如今早恋成了洪水猛兽。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广西宜州市一中出台的《男女同学交往若干规定》中要求,“男女同学(包括学生干部)商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问题须在教室、走廊等灯光明亮的地方。当教室、走廊等交谈地方无其他人在场时,不能进行一对一交谈……”制造了禁止男女生“一对一”交谈就可以防止早恋的笑话。如今重庆对学生早恋的根源,又有了创造性的挖掘,民间故事《牛郎织女》因背上了诱发早恋罪名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落选。
这不但是笑话,而且已显得极为荒唐了。
早恋果真是诱发出的吗?其实不然。早恋是人的生理、心理必然经历的过程。在人们对此的语境里,所谓“早”,是相对于“晚”而言的。也就是说,过去的人年龄很大了在男女恋情上还不太明白,抑或说还不太开窍。现在的人,在中、小学就懂得了男女之间的恋情。其实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早熟。早熟的根本原因,来自于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具体表现在身高普遍的增长,生理的发育普遍提前,就像庄稼一样,成熟期提前了。生理的成熟期提前了,男女生之间的恋情提前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现象,这也许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恋。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要问,这种早恋的出现,与民间故事《牛郎织女》风马牛不相及,凭啥让“牛郎织女”背上“催生早恋”的罪名?
面对早恋这种客观的、必然的现实,一是不要将早恋看作是洪水猛兽。一颗成熟的果子,非要说你不熟,不准你熟,并张冠李戴找出一些不让你熟的办法,实在是可笑而又荒唐。二是要积极的引导发生在中、小学学生身上出现的早恋现象,要和他们说明白,这颗成熟的果子,现在不能食用,要通过努力学习并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异的成绩,使这颗成熟的果子保鲜。说穿了,就是孩子们的生理也许是逐步成熟了,但心智还远远还没有成熟,通过心智成熟的开发让孩子正确对待在自己身上已经到来的早恋现象,即学会理性地控制早恋行为,并将精力自觉地用在学业上。
如此看来,报道中那位陈老师所说:“我觉得老教材的课文《牛郎织女》被删去很可惜。”不仅仅代表陈老师个人,而是代表了喜爱这个民间故事的所有国人。《牛郎织女》不仅象征着爱情,还象征着勤劳勇敢。我们不该将早恋作为“罪名”,更不该让“牛郎织女”背上“催生早恋”的罪名。
三晋都市报http://www.daynews.com.cn/sjdsb/Aban112/A3/339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