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杨金溪
杨金溪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3,217
  • 关注人气:3,3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谢谢”何以成了“金不换”

(2007-07-06 17:49:57)
标签:

时评

分类: 时评
    http://gzdsb.gog.com.cn/images/newspaper-logo-002.gif
http://lywb.lyd.com.cn/tplimg/lywb.gif

 

 

 

“谢谢”何以成了“金不换”

中国网 | 时间: 2007-07-06  | 文章来源: 中国网
http://images.china.cn/site1000/20070706/000cf1a48ae607f7f24e02.jpg

杨金溪

    面对校长的486次鞠躬祝福,10多岁的小学毕业生却连一声“谢谢”都没有。前晚8点,在巴蜀小学六年级毕业典礼上,校长廖文胜亲自为486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并且深深鞠躬祝福。然而,多数学生显得无动于衷,领完毕业证就扭头下台了。(7月5日中国青年报)

    巴蜀小学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的仪式,很隆重,也很有创意。所有毕业生都身着黑色博士服、博士帽,现场还铺设了红地毯。校长廖文胜始终身着正装、打着领带,面带微笑。486个学生在《感恩的心》伴随下鱼贯上台,廖校长先是右手“请”的姿势,再双手捧上毕业证书给每位学生,然后鞠躬祝福“同学,祝贺你”。然而,奇怪的事情却发生了,廖校长向486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鞠躬祝福486次,却没有换回一声“谢谢”。

    奇怪吗?不是一般的奇怪,奇怪的离谱,奇怪的邪乎。“谢谢”成了“金不换”,校长鞠躬也不给。这些学生太不像话了,连最起码的礼貌都不懂。当我们指责这些学生的时候,再转念一想,“谢谢”何以成了“金不换”?便觉得在这个问题上盲目的指责学生,似乎是没有道理的。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10多岁的小学毕业生,无论是思想和心智都还没有成熟,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言行基本上就是父母、学校、社会影响的复制品,因而也可以说他们的言行是父母、学校、社会的一面镜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最基本的礼仪首先应是父母教给孩子的。父母见人时或打招呼时“喂喂喂”,孩子才学会与他人交往时不礼貌的从嘴中冒出“喂喂喂”。父母平时受到别人的帮助时,从来都舍不得说声“谢谢”,孩子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扭头就走也就不奇怪了。

    校长鞠躬486次,没有换回一声“谢谢”,出了谁的丑?出了学校的丑,出了学校老师的丑,也出了校长的丑。说句不好听的话,这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如果这是一所讲文明、讲礼仪的学校,如果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老师就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学生面对校长的鞠躬祝福,“谢谢”是绝对不会变成“金不换”的。

    至于社会上出现的“恩将仇报”、“投之以桃报之以怨”、“文明窗口不文明”、“服务行业野蛮服务”等等现象也是屡见不鲜。我们在公共汽车上,不是常见到接受让座的人连一句“谢谢”的话都舍不得说出口吗?最近媒体报道,法国女音乐家因演出现场秩序混乱被气哭掉泪,多少国人为此而感到气愤和难堪。这些有悖社会公德的现象,不能不说也在影响着成长中的孩子。

    礼仪的缺失发生在孩子身上,根子恐怕还是应该多在父母、学校、社会等方面找找原因。

    应该指出的是,尽管校长鞠躬486次,没有换回一声“谢谢”,但是学生对老师、学校、校长的“谢谢”之情,应该还是在他们心中的,也许只是没好意思说出来。再说,小学毕业证书颁发仪式,如此隆重、如此创新,黑色博士服、博士帽、红地毯、校长鞠躬祝福,孩子一时“吓”得走神的可能性也是有的。但这些都不是“谢谢”成为“金不换”的理由。

 

     中国网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7-07/06/content_8488034.htm

贵州都市报http://gzdsb.gog.com.cn/system/2007/07/06/010083410.shtml

  洛阳晚报http://lywb.lyd.com.cn/html/2007-07/06/content_264074.htm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