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节”温暖了水泥森林
杨金溪
2006年6月25日开始至7月25日,哈尔滨市以“相识、相知、相信、相助”为主题,在全市各社区开展了“邻居节”活动,“邻居节”成为创建新型邻里关系的有效载体。(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http://zqb.cyol.com/content/2007-01/29/content_1658641.htm
面对城市这座冰凉的水泥森林,我们总感到丢失了什么。是的,我们在渐渐丢失人与人之间的相识、相知、相信和相助。一句话,曾经的人与人之间的浓浓的温暖似乎渐行渐远。
曾几何时,从搬进新居那一天起,我们的行动轨迹就机械的定格在生活之中,上班关门,下班开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它冬夏与春秋”。几年过去了,甚至十几年过去了,我们不知道左邻右舍,姓啥叫啥。邻里之间,相互见面如同陌人,没有笑容,没有问候,更没有相互之间的沟通、倾诉与帮助。孤老鳏寡,形影相吊,有的老人病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甚至在房间里去世多少天,左邻右舍都不知道。
城市,这座钢筋混凝土浇灌的城市,如此的冰凉。与我们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是如此的遥远。哈尔滨市以“相识、相知、相信、相助”为主题的“邻居节”活动,给水泥森林送来了温暖,让人感动。
“邻居节”期间,一个“雷锋信箱”,架起了互助互爱的桥梁,有困难写封信投向“雷锋信箱”,爱的使者就来到了你的面前,帮你排忧解难。一张填写着室号、姓名、电话号、手机号、工作单位以及有何特长的“邻里互助绿卡”,在居民之间彼此交换,使大家由陌生到熟悉,由相识到相助。还有《邻居文明公约》、敲门日问候活动以及邻里恳谈日、社区劳动日、扶贫济困日为内容的“社区三日”活动,把冰凉的水泥的森林彻底的溶化在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之中。
“邻居节”好就好在架起了相识、相知的平台,有了这个平台,还愁没有相信和相助吗!有了相识相知,就有了感情,有了相依,有了激发人们内心真善美的宝贵要素。有了相识相知,就多了自律,多了约束,多了行为的规范,多了一份社会的责任,因为给相识相知的人留下好的形象,是一个人的正常心理活动的必然。当然,并不是说,不相知、相识就没有相信和相助,本来并不相识相知,依然伸出援助之手,是更高层次的爱。更高层次的爱,是在类似“邻居节”这样的活动中、这样的氛围中,不断积累而得到升华的。
“邻居节”是温暖水泥森林的好形式,但愿“邻居节”能在全国的水泥森林中推而广之,但愿我们天天都能过上“邻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