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县紫金山
标签:
成县紫金山杂谈 |
分类: 游记 |
如此防卫险要的上城,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历代成县的县令一遇战事,就把县衙搬到上城办公,进退自如,紫金山虽小,却隐然为全县要害所在。
12月9日,记者登临紫金山,寻找这隐没在喧嚣市声中的古城……
早晨起床,从住宿的成县宾馆远望,大名鼎鼎的紫金山看着只是一座不高的小山包,记者不免有点失望。同行的成县学者张忠说,登上紫金山,你才会发现山上其实街巷俨然、人口密集。
沿裴公湖北坡一条曲折的石磴山上山,行至山腰,折东继续攀登,三四分钟即可到达山顶。在紫金山的北坡小道上,我们看到那座相传是南宋时所筑的上城南门古城门,在密云不雪的天光下,更显得破败苍凉。
在“5·12”大地震中,这座古城门又遭到一次劫难,不仅梁柱移位、大面积溜瓦,更可惜的是在门楣上原本”厚重雄奇“紫金山”的三个隶书大字,也剥落了。
走到山脚一惊,这座远观不甚壮观的小山实际上比成县街道高出六七十米,岩崖峻峭,非常险要。为消除滑坡的次生灾害,现在还能看到有工人在对易滑坡的路段修建挡土墙加固。
距城门不远,靠西北有一株古槐,枝叶茂密,参差披拂,经历800多年历史的风雨冲刷和朝代更迭仍然像一座宝翠珠缨的华盖耸立。
现在上城城门和地震前时的对比
它见证了紫金山为什么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时,抗金名将吴玠、吴麟、吴挺先后驻节于此,故又称“吴公保蜀城”,俗称“上城”。这里,一度成为吴家军最高指挥中心。
在明清以后,“上城”的人烟逐渐稠密起来。
明崇祯十五年,县令谢镛奉命建县衙一所于上城。谢镛在《新建上城县治碑记》中云“未尝扰民间一文一粒,盖踵宋吴将军之旧址,做唐杜工部之草堂,虽不能种河阳之花,亦可弹宓子之琴,作者虽劳于一时,而居者实逸于后日。”从这篇碑记,当知这位谢县令也是一位形廉志洁、又带有几分风雅的妙人。
从此,人们就在这块宝地上安居乐业了。
如今山上的民居多为新建,我们循着街巷慢行寻找着烟消云散的古意。
张忠在一座破落的老宅子前停了下来,说这就是明正统年间的进士汪浒的故居。
紫金山上残存的城墙
树龄800多年的古槐
汪浒故居
据史料载,汪浒,成县人,系汪世显八世孙。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登进士第。景泰初,蒙古也先拥英宗侵大同,诏天下入援,浒奉敕募陇右民兵御侮,有功。迁知苏州府时,有美政。
张忠说,汪浒有诗文传世,也有家谱留存,但现在的汪氏后人视若珍宝,不肯示人。
从紫金山巅取道向北,有一座祭祀关帝的寺庙,张忠回忆,庙门两侧原本镌刻着一幅称颂关羽武功和气节的的抱对:“临大劫而不可夺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颇有意味。
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中路纵队占领成县后,紫金山曾为红军重要防卫阵地,后因战略关系,9月30日,红军决定离开成县,连夜北上,临走时红军在山头扎了许多草人,用定时火索燃放鞭炮,猛烈轰击,吓得敌军不敢追击,天亮时才发现红军已经走远了。这一有趣的革命传奇故事,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在紫金山上,我们看到在东北角有一座八卦重檐,层檐飞展的楼阁,张忠老人说那就是著名的八景楼。八景楼,意即登临此楼,大自然赐予当地百姓的成州八景会尽收眼底。据史料记载,斯楼始建于唐代。
北宋治平初,陕西转运使游师雄在他的成州纪行诗中,就有一咏:行尽秦川路,谁如此一州。半湖无尽藏,八景最高楼。
与游师雄同时的人,监察御史张舜民也有诗句称颂:“八景更从何处觅,一湖唯有此楼高。”提起张舜民可是大大有名,在苏东坡的诗文中,曾屡屡提到他的患难至交张舜民的名字。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
这座造型独具风格的木制三重楼阁,通高三丈余,阁体纯系木制所建,梁架斗拱全是凿木相吻,相互制约,彼此紧扣,合理而协调地组成一个完美的整体。登上楼阁,最令人惊叹的是阁内六根内柱、六根中柱,却能承受二三楼阁上的梁架和脊瓦的全部重量,稳重肃穆,实为古代建筑中的一个奇迹。
要真正了解紫金山的妙处,还必须要去山下的裴公湖。
枯荷一片的裴公湖
裴公湖,成县人俗称莲花池,在成县县城西隅。按史料记载,应是唐天授年间(公元690年-692年)成州刺史裴守贞创建。明万历年间成县知县黄泳先后组织民力增补修葺,扩大池塘,增建景观,使公园规模更加扩大,成为布局别致、风光绮丽的陇南小西湖。
裴公湖为蝴蝶形,占地27亩,湖面23亩,分为相对称的东西两湖,湖形有如蝴蝶的一对翅膀,东湖种红莲,西湖种白莲。每至夏秋之交,满池碧莲,香飘数里,垂柳拂波,情趣盎然。我们冬日到访,偌大的湖面只留下大片大片的枯荷,在这处枯荷塘,惟能想像生命在这个漫长的冬季后该以怎样的姿态迎接再度繁华?
从裴公湖再看紫金山,“湖山四面争气色,旷望不与人间同。”
在裴公湖附近,有很多晶莹清冽的泉水,如闻名遐迩的仓泉、金泉、流金泉等,这些泉水为上城和裴公湖带来了永不枯竭的水源。
仓泉,不仅水色明净,甘洌清醇,而且水量很大,在裴公湖周围诸多泉水中独一无二。此泉位于紫金山下裴公湖北侧。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佚名撰写的《成州学记》中,即有“仓泉据州,北山面池,且武圜冠几稀……南端子亭,有壁池芹藻,锦鲤祥鳝,芳葩峭石,游息佳处”的记述。
关于仓泉的来历,还有一段扑朔迷离的传说。据《后汉书仓颉传》载,“仓颉,黄帝时为左史,生而神圣,有四目,观鸟兽之迹,体类象形而制字,以代结绳之制,字成,天雨粟。”传说某日,仓颉信步来到紫金山下,觐观天象,一时感到口渴难忍,正焦虑时忽听见紫金山下泉水汩汩,他掬水而饮,顿觉浑身清爽,暑热顿消。从此,人们就把这眼泉水称之为“仓泉”,意即其神灵之气,上应天仓,有泉水涌而粟米下,隐含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在泉水边,后人更是修建了“仓泉学院”。
在山上曾想到一个问题,古时被乱兵围困的时候,上城的兵民如何解决水源问题,张忠的答案是:成县境内气候湿润,雨水丰沛,紫金山下多佳泉,可大量储水。
紫金山下为什么会佳泉众多呢,专家这样解读:紫金山裴公湖一带的地下岩层属砂岩,透水性极好,且岩层自北向东南倾斜,倾斜角度约在45度,有较大的面积去承受降水,仓泉和裴公湖恰在岩层倾斜的下端,正好承受着砂岩层向下渗流的地下水,即使长久不雨,仍会有丰足的地下水补给。
八景楼
仓泉仍在惠及成县百姓
作者: 文/图 本报记者刘小雷
稿源:
兰州晨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