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经咒箴言

(2011-12-18 23:08:47)
标签:

经咒

箴言

坛经

佛教

冬至

月令

杂谈

分类: 心情随笔

    冬至欲临,《礼记·月令》中说:“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我想,这是个好季节。

    近日身体微恙,但幸无大碍,在夜晚的寂然中,聆听久未唱诵的《十一面观音根本咒》(藏传大悲咒),顿感宁静与安详。

    彳亍行走的脚步似在歌吟,所有的经咒不过都是一种最为纯粹的祈盼,它的长短语调都是必须经过的音阶,必须念诵出的箴言,一如一切内心的呼唤和顾盼。所谓筹划的故事,不过就是我们即将开启的大幕和开场白或是已经谢幕的脚本。冬日里昏黄的街道贯穿了南北的纵横和东西临界的交错。大地是沉寂的,而我的字,好像全部写在了光阴的流水上,没有留下丝毫的痕迹。记忆之萁如凉梦般,经过人声和市井嘈杂的渲染,将谎言与冷漠变为城市的病句。

欢爱。孤单。沉寂。消磨。小自在。失眠。顿悟。一个个关键词在黑夜的驿站漂移,经常会假设自己被带入到了命运的陷阱,最终在自己栖身的世界病入膏肓,生命的迥异,如此锋利,不禁让人心生敬畏与恐惧。

冬日渐冷,因为不喜欢空调那么高调的暖风,因此只能选择较为柔和的电暖器来做取暖工具。很久没有写字了,心底一些曾经计划好的故事似乎像被雾气所隔散的光影般逐渐朦胧,但愿不会就此氤氲隔阂下去。

前几日与友人讨论佛教的一个基本问题:如果佛真的有大爱,那么,为什么他要规定弟子们出家并且戒色?(即男女之爱)。

其实,个人认为只需一句话便可做解:爱而不贪是为大爱,爱而沉迷是为障碍。佛教归根结底不是宗教,而是世间最为圆满殊胜的一种教育,要把它理解为教育,一切也都变得简单易懂了。僧众弟子既入佛门,是要潜心修道,而非贪图享乐,世人本就有八万四千尘劳,而更有八苦即: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每一样都是能够障碍人心,教人难过的。如僧众弟子着相、贪爱,则会被从根本上障碍,无非离苦得乐。相反,对于在家居士,佛的要求不但不反对爱,反而是鼓励和教导如何去更好的维护婚姻和家庭关系。佛教规定夫妇彼此之间要互守信诺、互守贞操等,尤其要断除邪淫(即除妻子/丈夫之外的异性关系)由此可见佛教对婚姻的重视。两个人在一起,归根到底是:“因缘生、因缘灭”,这一点是无常、无我、无自性和唯识的。

    但是,诸如我等凡夫俗子对于因缘的生灭却有太多的情绪在里面。有情绪不一定不好,可是如果自己都操控不了自己的心境同时又包含太多的执着在里面,那就会变成对自己痛苦和折磨的一个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人有爱别离、怨憎会的原因,只因常人根本没办法控制或摄取自己的心念。因此,对于出家众来说,在修学的过程中为避免心境受外界所困扰,必当断离一切能够阻碍见性的种子。佛教也是决不勉强改变任何人的生活方式的,比如出家,仅仅是佛教生活方式的一种,家庭才是佛教建设的根基所在。《善生经》是一部指导在家生活的经典,其中明确的指导了在家居士(俗家弟子)应该建立正确的伦理生活:子女对父母要报恩要孝顺,父母对子女要教养,成人后要帮助他们婚配;弟子对师长要供养要恭敬,师长对弟子要尽心教导,要代选择明师善友;妻子对丈夫要敬爱服侍、要诚实料理家务;丈夫对妻子要给养服饰饮食、要怜念;亲族邻友间都应互相敬爱、互相济助、互以赤诚相待、互以善言规勉;在家人对待出家人要恭敬设座请教、要布施供养,出家人要教导在家人修行向善。

关于感情,佛教认为它是生命的根源,是生死的根本。大千世界诸有情众生因为以无明为父、贪爱为母,才导致在三界六道中的不断轮回。无明导致了盲目的、无意识的冲动,使我们做出很多超出自己所能控制范围的事情;又因为情的力量,使我们被三界里的各种现象系缚住了。比如对家庭有感情,就会被家庭所束缚;对事业有感情,就会被事业所束缚,这一点相信很多人能够有切身的体会。正因为感情是有强烈的束缚作用,所以佛教把感情看作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其中尤以爱情的力量为最,因此古德有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以上是关于佛教情感问题的个人看法,生活中有很多朋友对此有所疑问,不止一个人提出,在这里也算是以个人的浅薄理解力来写出自己的心得看法予以回答。关于感情与十二因缘,还有很多细致的描述,在此不一一赘述了。

关于见性修道的问题,六祖慧能法师已经在《坛经》中做了说明,而断除一切以贪念及执着为目的的情感,也是为了消除尘劳与执念,让般若智慧常现,还得本心。

《坛经》:为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见,修行觅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
    善知识,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心中顿见真如本性?《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净名经》云:'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最后,愿各位冬日安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