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禅与文字

(2009-02-28 20:47:03)
标签:

写作

诗歌

体悟

杂谈

分类: 菩提心园

  宋代吉州(江西)青山惟政禅师的《上堂法语》中曾有云:“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乃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禅宗自传入中国以来一直在实行最初的修行体系,即渐修和顿悟。六祖慧能法师将达摩祖师的“面壁九年”一念之间转化为行住坐卧即是禅,首先他对坐禅的理解不同于神秀,神秀重形式而不重实质,慧能则重实质和功能。“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出自《坛经——坐禅品》)。慧能在行住坐卧即是禅的理论下也并没有否定达摩祖师的渐修。他是认为,佛法并无顿、渐之分;但是众生有利、钝之别,有迷、悟之分。而对于愚昧之人还是要采用渐修的方式的。禅宗的这两种修行方式和古今时期的诗歌乃至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都是有着互通的联系的,当然,个人认为诗歌尤甚。

  神会法师有一段记载顿悟的解释:自心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得者,为顿悟;即心是道,为顿悟;即心无所住,为顿悟;存法悟心,心无所得,是顿悟;知一切法是一切法,为顿悟;闻说空,不著空,即不取不空,是顿悟;闻说我不著,即不取无我,是顿悟;不舍生死而入涅槃,是顿悟。(《菏泽神会禅师语录》)。其中,所记载无外乎都在说明诸法不空,顿悟的结果并非指向另一个世界,而是现实的存在意义。因此,古今的一些诗歌或者小说,散文的作品中,我们深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因为作者通过了解禅,便能以禅作诗(借用禅宗的思维方式)。其中又有:1、心入境而观照。2、诗中说禅。3、突破定式思维,超越空间。4、以禅入诗(诗中表现禅宗之意境,即个人对禅之体悟)。

  禅意中充满着对生命的律动,还有对人生中孤寂、冷漠、虚幻的感受。深切的情感通过禅之美的文字体现出来,会让读者看到写作者对于红尘世俗的态度以及对人生的体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