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国风·周南·关雎》
早在上中学时就听老师讲:《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实呢,从严格意义上讲,《诗经》上的诗大多是当时的歌曲(大部分是民歌)的歌词。
翻开《诗经》,首篇赫然写着:“关关雎鸠,在河之州。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一首登上“大雅之堂”的爱情歌曲了。她位居《诗经》之首,也是“国风.周南”里的第一篇。她实际上是一首单相思的恋歌。写的是君子见采荇菜的淑女,心里好生爱慕;求之不得,仍梦寐以求;急切希望与淑女获得“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美满幸福生活。这虽是出于想象之词,而其情绪是欢快热烈的。歌曲倾诉的爱情是那样的炽热,那样的纯真,是那么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君子”对“淑女”的不倦追求之情!
实际上作为三百篇的首章,这首《关雎》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的意义。孔子曾那么的赞赏它,并给予它那么高的评价。孔子在《论语》中虽多次提到《诗》(也就是《诗经》),但作出具体评价的只有《关雎》,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在孔子看来,《关雎》是表现“中庸”之德的典范:它所歌唱的爱情,一开始就有明确的婚姻目的,最终又归结于婚姻的美满,而不是青年男女之间短暂的邂逅、一时的激情;它所歌唱的男女双方,是“君子”和“淑女”,表明这是一种与美德相联系的结合——君子是兼有地位和德行双重意义,“窈窕淑女”也是兼说体貌之美和德行之善。“君子”与“窈窕淑女”的结合,代表了一种婚姻理想;歌中唱的是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虽然用情极深,相思甚浓,但丝毫没有涉及双方的直接接触,“淑女”没有什么动作表现出来,“君子”的相思也只是独自在那里“辗转反侧“,什么攀墙折柳这类的事情,好像完全不曾想到,爱得很守规矩。所以,这样的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也正因此,孔子从中看到了一种具有广泛意义的中和之美,他就以此借以提倡他所尊奉的自我克制、重视道德修养的人生态度。所以,《关雎》才得到他的推崇备至!“《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这样说。因为它可以用来感化天下,既适合用于乡人,也适用于邦国,这也正是这首歌被列为“国风”且位居篇首的重要原因罢!实乃千古绝唱哉!
初民社会,男女婚姻尚无礼教的约束,男女可以自由恋爱,即使以后有了礼教的制约,统治者为了发展生产力、繁育人口,也还作了一些补充的规定,即:每天仲春时节,凡是超龄未婚男女,可以自找对象,奔者不禁。故那时的爱情歌曲,大多是歌唱自由、大胆和开放的爱情的。尽管这在后来被经师和道学家们称之为“淫诗”并力求“放黜”而后快,这显然是一种严重的歪曲。就像那首《野有蔓草》,本来是大胆言情之歌:男女不期而遇于田间,一见倾心,结为情侣。道学家们却非议其为草间野合、露水夫妻的“淫诗”。其实他们的结合,是合于当时“奔者不禁”的婚姻法的。还有许多许多,如《溱洧》、《桃夭》、《出其东门》等等都表达了爱情的美好和对爱情向往。而《大车》则歌唱了一个女子对爱情的坚贞:女子非常想念她的恋人,但出于种种障碍不敢去找,可她对爱情有一颗可共天日的赤城之心,这首歌曲里就表示了她即使与恋人生不能同室、死了也要同穴的坚定信念。
……
“国风”部分是周代的民歌总集。她包括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中原一带(今陕、晋、豫等地)约十五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这些歌曲的语言、曲调因地而异,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各国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这些歌词都来源于人们的口头创作,体裁非常广泛。从〈诗经〉中我们不难看出:“国风”里的篇章,大多为男女咏歌言其情之作。或歌单相思的心态,或咏幽期密约的迷恋,或颂新婚嫁娶的欢乐,或唱室家忠贞笃厚的幸福,都不同程度地具有健康的、纯洁的和真挚明快的气质。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从这些追求爱情自由的歌曲中我们可以看出,建立在追求崇高的人生理想基础上的爱情,是美好的,是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的。这些歌曲的不朽价值就在于它们歌唱的是一种美好深厚的情感,歌唱的是一种中和之美的人生态度,歌唱的是男女之间合乎人性的道德理想的追求,同时也是对封建道德糟粕的摒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