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佛說十善業道經(5,6)

(2007-11-03 19:46:50)
标签:

学习公社

净空法师

讲记

分类: 菩提心园
 佛說十善業道經(5)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經題

佛說十善業道經

「佛說十善業道」是別題,「經」是通題。所謂別題,與其他經名不相同,專指這一部經。通題者,通一切經,凡是佛所說的都稱之為「經」。「佛說十善業道」,在七種立題中,屬於人法立題,「佛」是人,「說十善業道」是法。

此地的「佛說」,與淨土三經:《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佛說阿彌陀經》,經題上都冠有「佛說」,意思相同。這不僅是釋迦牟尼佛說,十方三世一切諸佛也都說。其他經典,十方一切諸佛未必都說,唯獨淨土三經與本經,是十方一切諸佛都說。由此可知,本經的重要性。

「佛」,印度梵文音譯為「佛陀耶」,中國人喜好簡單,故省尾音而稱「佛」。中國古字裡有「弗」字,沒有「佛」字,「佛」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翻譯經文新造的字。因為佛是人,所以取「弗」的音,再加上「人」字邊,就是「佛」。

「佛」的意思,與中國人講的「聖」、「神」,意思非常接近,神、聖、佛都是指對於宇宙人生真相通達明瞭,但明瞭的程度上有些不同。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徹底通達明瞭,沒有絲毫的錯誤,這個人就稱作「佛」。所以,佛不是神、不是仙,他是人。中國人稱「聖」,雖有此意,但是並沒有徹底通達明瞭宇宙人生的真相,這是通達程度不一樣。

「佛陀」,在佛的教學當中是學位的名稱。《華嚴經》講四十一位法身大士,這四十一個層次都稱之為佛。他們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理事、性相、因果都通達,但是通達的層次不同,所以有四十一個階級。此地的「佛」,是最高的一個階級,即究竟圓滿佛,指的是釋迦牟尼佛。

「說」,悅所懷也,就是為眾生說法生歡喜心。因為佛看到一切眾生轉惡為善、轉迷為悟、轉凡成聖的機緣成熟,可以接受這個法門,所以佛非常歡喜的教導、勸化大眾,幫助一切眾生當生成就。淨宗法門是一切諸佛說法的終極目標,而十善業道是一切諸佛說法幫助眾生一生成就的重要手段。

「十」,不是數字,是代表大圓滿,與《華嚴經》表法的義趣完全相同。大圓滿的善法歸納為十個綱領,每一綱領的境界深廣無有邊際。

「善」,善與惡的標準,本經有明確的指示。修學如果沒有十善業的基礎,念佛也不能往生。何以見得?《觀無量壽佛經》告訴我們,未修淨業之前要先修三福,三福是大乘佛法的基礎。如果沒有這個基礎,無論修學哪一個法門都不能成就,所以它是共同的基礎,是「三世諸佛,淨業正因」。三世是過去、現在、未來,一切諸佛修行成佛有無量法門,但是不管是哪一個法門,都以三福做基礎。如同蓋房子建大樓,不管你蓋多高、什麼樣式,地基決定是相同的,地基打得牢,建築才堅固。

「淨業三福」,第一福:「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前三句是願,最後一句是行,如果沒有行,這三願就落空了。你用什麼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就是十善業。十善真正做到,前面的願也就圓滿了。經典有四大類:教、理、行、果,《十善業道經》屬於行經,偏重在行門。

「業」在日常生活中,所有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等一切作為,正在做時稱之為「事」,做完之後,其結果稱之為「業」。做的是好事叫善業,不好的事叫惡業。譬如念書,功課叫作業,課程念完叫結業,將學校規定的所有課程都學習完畢叫畢業。業在哪裡?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著。佛告訴我們,業在阿賴耶識裡;用現在話來說,業在你的印象當中。你過去做的一切善惡業,現在一回想就能記起來,是因為有一個地方替你保存這些檔案,這個地方就稱為「阿賴耶識」。「阿賴耶」是印度話,中國意思是「藏識」,像倉庫、資料庫一樣,所有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點點滴滴都儲藏在資料庫裡。

人死了什麼都帶不去,唯有業能帶去,因為有形的東西帶不去,而業是無形的,會跟著你;世間沒有什麼值得畏懼,而這樁事情真正值得我們畏懼。我們的思想、言語、行為不善,都存在阿賴耶識裡,永遠不會磨滅。了解事實真相之後,我們決定不造惡業,要把惡斷乾淨,善行修圓滿。不管別人用什麼方式對我,對我好,我感激他;對我不好,決定不可放在心上,放在心上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

佛教導我們,晝夜常念善法,這是心善;思惟善法,這是念善;觀察善法,這是行善。善法念念增長,不容毫分不善夾雜,惡才能去除乾淨,善才會修圓滿。別人得罪我們,毀謗、侮辱、陷害我們,都是假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何必把它存在資料庫裡。我們要學佛菩薩與法身大士,資料庫一打開,沒有一點不善的東西,你就成佛了。十善業道修圓滿,就是無上菩提,就是圓滿的佛果。

我們常看到佛像圓光頂上,有「唵、阿、吽」三字,有梵文寫的,有漢文寫的,也有藏文寫的,這三個字就是「十善圓滿」。「唵」是身善圓滿,「阿」是語善圓滿,「吽」是意善圓滿。所以,十善業道學圓滿,就成佛了,比五戒還要深廣。五戒是佛為弟子們傳授的,十善是佛對一切眾生的宣化,教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中,都要遵守這個原則。

佛將我們所有一切造作分為三大類:善業、惡業、無記業。「無記」就是無所謂善與惡,如拿毛巾擦臉、喝杯茶,凡是這類的,稱之為「無記業」。

善惡有標準,層次很多,通常講的「五乘佛法」,就是五個標準:人乘、天乘、聲聞、緣覺、菩薩。每個階層的標準都不一樣,但是有一個不變的原理原則,就是利益眾生的事業就是善業,利益自己的事業就是惡業。這個說法,初學的人不能接受,因為哪個人不為自己?佛法與世法的目的不同,佛法的目的是要作佛,而作佛一定要超越三界、超越十法界。我們之所以會生活在六道輪迴,就是因為自私自利的心太重,執著有個「我」,有「我」就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此,佛法教我們要破我執,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決定不要為自己想,「我」才能淡化、才能斷除。若起心動念還想著「我」,「我」的念頭天天增長,你無論修學哪個法門,修得好也不過是享天福而已,仍脫離不了六道輪迴。因此,要想超越六道輪迴,「我」非斷不可。

《金剛經》云:「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無我相能超越三界,雖超越三界,但還出不了十法界。十法界內有四聖法界:聲聞、緣覺、菩薩、佛,他們雖然破了我執,但尚有法執存在。也就是說,「我相」沒有了,尚有「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依舊出不了十法界。除非四相、四見斷盡,方可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就是法身菩薩。《金剛經》裡,菩薩的標準是法身菩薩,不是十法界內的權小菩薩。所以,《金剛經》的要求,是要破四相四見。因此,佛的教學是真實的,我們要認真努力學習,念念為眾生著想,不要為「我」著想;處處為別人服務,不要求別人為「我」服務。「我」沒有忘掉,決定在六道輪迴。

輪迴太苦了,如果我們真想離苦得樂,就要一心一意奉獻給一切眾生。這種奉獻決定有好果報,種善因一定得善果。我們看到有些人在這一生當中得大富貴,但好像沒有行什麼善,甚至還做很多惡事,這是什麼原因?善是他前生修的因,今生得果報。他這一生中沒有遇到善知識,於是迷惑造業,由於造不善業,過去生中修的福報享盡,來生福報沒有了,惡報就現前。所以,世出世間一切法,無非是一個因緣果報的循環、轉變、相續。

本經雖然是教初學的,但是直通如來果地;換言之,從初發心一直到如來地,始終都是在奉行本經的教訓,沒有一刻遠離,這是佛法的基本法,也是佛法的圓滿大法。本經雖然只講了十條,但是每一條,理甚深,事甚廣,無有邊際,從初發心到如來地都學不完,所以千萬不能疏忽了,以為是老生常談。

我們常常犯過失,對自己修行造成重大的障礙,就連佛法修學的易行道:念佛求生淨土,都被惡業障礙了。西方極樂世界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其善的標準就是本經所說的。因此,念佛決定要修善,實在講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都得要修善。

「道」是雙關語,從理上講是宇宙人生的大道,從事上講,就是一真法界、十法界,依你十善所修的標準。修十善也分高下,上上品的十善,一真法界作佛;上中品的十善,十法界內作菩薩;這樣一直往下降,降到下下品十善是餓鬼道;如果十善統統沒有,就是地獄道。若能參透本經,自己起心動念落在哪一道就很清楚,不必問人。不但是來生到哪一道,自己清楚,現在這個身體住在哪一道也清楚。我們現在不都是在人道嗎?不盡然。天台大師講:「百界千如」,人道裡有人中之佛道、人中菩薩、人中聲聞緣覺、人中天道、人中畜生、人中餓鬼、人中地獄。我們現在在人道裡,屬於十法界的哪一道,也要清楚、明瞭,一定要做個明白人,不要做糊塗人。

處事待人接物,生活工作,記住古人教訓:「難得糊塗」,這個糊塗是假糊塗,不是真的;「吃虧是福」,決定不可以存有佔便宜的念頭,佔便宜就吃大虧了。有佔便宜的念頭,就犯偷盜戒,這是我們特別要小心謹慎的。我們還有體力、智慧,多為一切眾生服務,多為社會、世界服務,服務的面愈廣,福就愈大。決不是為了希求福報而服務,我們希求的是無上菩提。

「經」,中國人稱書本為「經」,這是非常尊重的稱呼。古代講經的法師常用「貫、攝、常、法」四個字來解釋「經」。

「貫」是講它的語言文字有層次、有條理,從頭到尾貫穿一致。從經的科判中就能看出,文章真的做到加一字則太多,少一字則太少。

「攝」是攝受人心,讓你接觸之後欲罷不能,就像磁石吸鐵,有這樣的能力。一般報紙文章,看一遍決定不想再看第二遍,可是佛經看一輩子看不厭,愈看愈歡喜。

「常」是所講的道理、方法永遠不會變,無論在何時何處,都是正確的,對眾生都有利益。

「法」是法則,無論在何時何處,任何眾生修行,依照這個法則決定能成就。具足以上四個意思,就稱之為「經」。

《佛說十善業道經》,是十方三世一切諸佛都說,說這十種善法的業道,幫助我們。無論修學哪個法門,在這基礎上用功夫,決定成就。


佛說十善業道經 (6)    

淨空法師講述   講記小組恭敬整理

◎人題

佛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佛滅度之後,佛的弟子將之集結寫成文字,成為經典。佛法傳到中國,必須譯成中文,所以佛經一定有翻譯人的名字。在中國最著名的譯場,有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共四百多人,玄奘大師的譯場有六百多人,這是很大規模的譯經院。經中所列的翻譯人,即是譯經院的負責人。

唐于闐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唐」代表年代,本經是在唐朝武則天時代翻譯的。「于闐」是法師的籍貫,位於新疆和闐,在當時是西域的一個小國,也是中國通往歐洲的主要商埠,是商業文化的中心。「三藏法師」,是法師的學歷,主持翻譯經典的人必須通達三藏,所以譯經的大德皆是三藏法師。「實叉難陀」,是法師的名字,是用梵文譯名的,意思是「喜學」,歡喜學習。無論是世法、佛法,能好學的人決定有成就;如果不好學、懶散,學業、道業當然不能成就。這是法師名號的含義,我們要認真向他學習。「譯」是翻譯,將梵文翻譯成華文。

實叉難陀法師翻譯的經典,最著名的、為中國人喜愛讀誦的,就是《地藏菩薩本願經》,另外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是《八十華嚴》。由此可知,法師對中國佛教的貢獻很大,他的影響在中國佛教譯經史上,不亞於羅什大師、玄奘大師,他是譯經史上的重要人物。

◎正釋經文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眾,三萬二千菩薩摩訶薩俱。

這一段文是集結經典時,阿難尊者附加上去的,不是佛說的。佛臨終囑咐阿難,一切經典皆以「如是我聞」開頭。『如是』就是指這一部經;『我』是阿難尊者自稱;『聞』是親聞,不是傳說,是釋迦牟尼佛親自說的。「如是我聞」,這一部經是我阿難親自聽佛所說的,這是淺講;如果往深處講,《大智度論》有四卷解釋這四個字。由此可知,佛經字字句句都含無量義!

「如」是說真如、自性,唯有真如自性才是「是」;換言之,真如自性以外的都叫「非」,這也就是佛法講的真與妄。何以說真性之外的都是非?真性之外是幻相。《金剛經》云:「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切有為法有沒有?有!雖有,它不是真的,能變的真如是真的,所變的現象是虛幻的、不實在的;不但虛幻不實在,佛還告訴我們它不存在。所以,《金剛經》末後云:「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你就能看到宇宙的真相。

凡夫被這些虛幻的境界蒙蔽了,這些虛幻的境界,如同電影畫面一樣,我們以為那是真實的,其實是假的。電影畫面是假的,每個人都能體會到,但是說現實一切境界是假的,很多人無法體會,都以為這是真實的。其實,所有現象都是剎那不住,剎那生滅,所以不是真實的存在,真實的存在是能變的法性,法性也叫真如。

世尊所說一切法,都是從自性裡流露出來的,所以稱「如是」,絕對不是意識心的流露。一般人講的念頭、思想、觀念,在佛法裡是講心、意、識;心是阿賴耶,意是末那,識就是第六意識。十法界之內的眾生,其思想、知見不離心意識。能離心意識就脫離十法界,入一真法界。入一真法界,就是諸佛如來,《華嚴經》稱為法身大士,這是究竟解脫,真正得大圓滿,方能找到禪宗所謂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也就是真正的回歸自性。回歸自性就找到了自己,自己真心自性變現出來的虛空法界、十法界依正莊嚴,你就能掌握。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自己受用的境界,這時就稱為佛菩薩。在沒有回歸自性以前,我們生活在自性變現的虛幻境界裡,生活不自由,被境界所轉,在境界裡做不了主,由業力作主。明心見性之後,自己作主,就不是業力作主。

沒有見性,決定沒有「我」。佛法講「常樂我淨」,這是四淨德,是真有,決定不假;沒有見性,那就有名無實。「常」是永恆不變。在我們現實環境,動物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異滅,礦物有成住壞空,所以沒有常。連「樂」也沒有,我們現在的樂只是痛苦暫時停止而已。譬如我們每天要吃三餐,有一餐不吃,就會餓得很苦;吃飽了,餓的苦暫時停止,於是有樂的感覺;不吃的時候,苦馬上就現前,因此六道凡夫只有苦沒有樂。「我」是自己能做得了主;凡夫自己做不了主。「淨」是身心清淨;我們心地有是非人我、貪瞋痴慢,身更不乾淨,一天不洗澡,臭汗薰天。所以,「常樂我淨」,不但六道凡夫沒有,十法界內的四聖法界也沒有,入一真法界才有。《無量壽經》講西方極樂世界的人與一切萬物常住不變,所以他們具足「常樂我淨」。

一切諸佛如來,為十方法界一切眾生所說的經教,「如是」二字而已。「如」是事實真相,佛所說的與事實真相完全相應,佛沒有加一點,也沒有減一點,這稱為「如是」,此義較深。所以,佛沒有自己的意思,沒有自己的創造,佛所說的完全是就事論事,只是將宇宙人生的道理、事相、因果(因果的轉變與相續)為我們說出而已。

由此可知,諸佛如來所說的,句句都是我們現實的生活狀況,這才曉得佛法與我們有非常密切的關係,學佛法就是了解自己,認識自己生活的真實環境。佛法的教學,是世間第一真實究竟圓滿的教學,我們不能不知道,不能不學習,通過這個學習才能真正認識自己,明瞭自己生活環境的真相。契入這個境界,就稱作菩薩;若達到究竟圓滿,就稱作佛陀。修學有成果,第一階段稱作阿羅漢,第二階段稱作菩薩,最高階段稱作佛陀。所以,佛、菩薩、阿羅漢不是神仙,是佛教育修學階段的名稱。

「如是我聞」,阿難尊者為我們說出,這部經不是他自己說的,是親自聽佛說的;佛也不是自己的意思,是宇宙人生事實真相。說出這四個字,使我們生起恭敬心、尊敬心、信仰心。「如是」是信成就,「我聞」是聞成就。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