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是怎样炼成的


李白和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两座丰碑,风格不同,双峰并峙,不分轩轾。单就诗歌创作的贡献和影响而言,杜甫则独占鳌头,无人可比。李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浪漫潇洒,超凡脱俗,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琢磨砥砺,中规中矩,堪称典范,是后世诗家学习效仿的圣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诗仙是天地生就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则是慢慢锤炼而成的。
杜甫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唐王朝的中下级官吏,这意味着杜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却没有解褐入仕的荫庇。要做官,就得好好学习,考取功名。这在七岁“咏凤凰”、九岁“书大字”、十四五岁便以班固、扬雄自居的杜甫眼中,似乎只如探囊取物一般,不在话下。于是青年杜甫饮酒高歌,睥睨天下,不屑与俗人为伍,在高考前游历吴越,放松心情,见识了“越女天下白”“鉴湖五月凉”。大概是放松过度,不曾想第一次高考竟然败兴而归。年轻的杜甫受挫而愈狂,索性裘马轻狂,放荡于齐赵之间,自视如“万里可横行”之骏马、“万里谁能驯”之白鸥,望泰山而豪气顿生,立志要登上人生绝顶,一览天下之小。然而杜甫只望岳而未登攀,这竟然成了他一生的宿命:莫要说“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自命不凡的杜甫尚不及祖父和父亲,只苟且做过几任小吏,眼睁睁看着大好江山倾圮坍塌,无能为力,只落得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病孤舟,“乾坤一腐儒”也;又见老妇无炊,愧为人夫;幼子饿死,愧为人父。
十年之后,已过而立之年的杜甫怀揣政治梦想卷土重来,结果再次失利,原因是奸相李林甫怕选拔的贤士日后取代自己,竟向玄宗谎报“野无遗贤”,一个也没有录取。杜甫科考之路就此中断,只好学老大哥李白,拿着自己的诗文做敲门砖,希望当朝权贵能举荐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一过就是十年。十年中杜甫目睹了朝政的腐败,权贵的奢靡,人民的苦难,写下了《丽人行》《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五百言》等一系列现实主义的力作。“男儿生不成名身已老。”轻狂少年就此蜕变,走上了成圣之路。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安史之乱对唐王朝而言可谓灭顶之灾,但对于杜甫却是人生之一大转折。首先,苦苦求仕十年不得的失意人竟然借此机会做了官,可叹忧国忧民者不适合做昏君的官,杜甫因为和唐肃宗多有抵牾,很快就被贬谪。其次,目睹战乱的诗人留下了《春望》《哀江头》《三吏三别》等史诗级的巨作,此时杜甫诗歌的思想性已经达到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的巅峰。
成就一个人最好的招数是赐予其苦难,成就一个诗人的绝招就是让他在迁徙中遭受苦难,诗圣杜甫就是这样炼成的。前辈如屈原、后辈如苏轼都经受过这样的锤炼,但他们都没有吃过如杜甫那般的苦。
“落日心犹壮。”“自笑狂夫老更狂。”垂老的杜甫还在求索,他拖家带口,从陕西出发,经甘肃进入四川,又顺长江东下,从洞庭湖折而南征,最后死在了湘江的一叶孤舟之中。十年漂泊,流浪的老先生杜甫虽也有“春夜喜雨”“自在娇莺”那般短暂的安静祥和之喜;“白头吟望”的诗人杜甫却尝尽了世间的“艰难苦恨”,吟诵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秋兴八首》等最后的绝唱,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铸就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高高耸立的丰碑,空前绝后,无人可及。
遥想开元盛世,年轻的杜甫曾在北方观赏过剑器舞大师公孙大娘的舞姿,聆听过歌唱家李龟年的歌声。漂泊中杜甫有幸观赏了公孙大娘弟子李十二娘的表演,重逢了流落江南的李龟年。这一流的艺术一路追到江南,大概是为了来送别我们寂寞潦倒的诗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