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氏风流


陶侃和陶渊明曾祖孙俩书写了陶氏家族的辉煌史,曾祖出身寒门因武兴,曾孙再回寒门以文衰。一个家族的兴衰和时代息息相关,也和子弟们的能力品行有关。
陶渊明三次为官,皆是底层小吏;人到中年,辞官回乡,诗酒田园;垂垂暮年,穷困潦倒,凄然离世。后世陶渊明诗名赫赫,他的生平际遇也随其诗名而引人关注,常被拿来作为攻击魏晋门阀制度压制人才的强力佐证。其实不然,从陶渊明上推四代,其曾祖陶侃那可是东晋初期威名赫赫的大人物,官至太尉,都督荆、江、雍、梁、交、广、益、宁八州诸军事,同时兼任荆、江二州刺史,掌管着东晋王朝将近一半的军队,多次挽国家危亡于即倒,功勋卓著,威震华夏。因功受封公爵,媵妾数十,生子十七人,家僮奴仆千余,珍奇宝货富于天下。从陶侃到陶渊明,时不过百年,陶氏家族衰败没落何其速也!
陶侃的父亲是东吴的一个普通将军,陶侃幼年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陶母和孟母、欧母、岳母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封坛退鲊,截发延宾,教育出一个侠肝义胆的好儿子。落魄的穷小子陶侃不负母望,在乱世中脱颖而出,位极人臣,堪称乱世出英雄的典范。也许是陶侃过够了苦日子,发达后即贪图享受,且愧对慈母,教子无方,自己尸骨未寒,最有实力的三个儿子为争夺家产,竟然各自拥兵开战,一子被杀,一子因故亦死,一子以孽子不法为名被当时的另一权臣庾亮处死。陶氏家族元气大伤,后继无人,再也不能和王谢庾桓等豪门望族相提并论了。
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在陶侃十七个儿子中当为旁支庶出,曾任武昌太守,沾孙子的光才在史书中列名而已,无任何事迹可考;陶渊明的父亲陶逸曾任安城(今安徽省庐江县)太守,也无任何事迹可考,去世时陶渊明八岁,自此陶渊明这一宗支即已没落;陶渊明好读书,性嗜酒,不慕名利,不善经营,已然沦为寻常百姓。没有家族曾经的荣耀,陶渊明大概也无书可读,自然也不会成为开宗立派的大诗人。家世不幸诗家幸,一千多年后,曹雪芹也走了陶渊明的路,也好书嗜酒骨头硬,这二人实乃中国文学史上两个同命的奇才。
陶侃的众多儿子中还有两支在东晋朝享受公爵和伯爵荣誉,到刘宋取代东晋,伯爵除籍,公爵降为侯爵。无功无名之没落贵族已然承受不起一个家族荣耀的重荷,腰杆挺直的陶渊明自然不会去向他的这些同族兄弟们乞食讨酒。在那个混乱纷争的枪杆子时代,陶侃以武功把陶氏家族带上仅次于皇家的巅峰;在那个个性张扬的风流时代,陶渊明以文才把家族姓氏和时代风度传唱到永恒。
刘备作为汉室宗亲,何以沦为织席贩履之草民呢?中国古代那么多皇帝,皇帝们生下那么多男男女女,皇家的男男女女们又生下更多的男男女女,错综杂交,到今日哪个人身上还没带点皇家血统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家族兴衰皆如此。王导、王羲之,谢安、谢灵运,陶侃、陶渊明,这些人是他们各自家族的荣耀,也是那个风云杂乱时代的深深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