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水与火的思考


高温!山火!洪水!
这个夏天,天灾不断,水火无情。可是,离开了水与火,人类必然无法生存。
人类学会了用火,才告别茹毛饮血的时代,彻底从动物中分离出来,走上了文明之路。挡在人类前行路上的第一道障碍就是水,大禹治水,诺亚方舟,东西方文明迈出的第一大步都是治水。掌握了火,理顺了水,一切就都豁然开朗了。
水淹七军,火烧赤壁,水与火的使用又充满了智慧,善驾驭者得其利,反之则受其害。面对天灾,必须心存敬畏,然后就是总结经验,趋利避害。祖先已经为我们积累了很多疏导利用水的智慧,挡了洪水的路,只能被冲走。几千年来,一直有人被冲走,只能怨自己。逆历史潮流者必亡,不敬畏自然,不尊重祖先,也终将受到惩罚。生活中的火灾几乎全是人为所致,至于天然造成的山火,那是大自然新陈代谢循环往复的重要一环,人类的一切努力,除了表现出不畏凶险的牺牲精神之外,几乎没有多大的实际功效。
人其实都是有敬畏之心的。比如火威猛酷烈,犹如凶神恶煞,很少有人主动靠近他,玩火自焚者也就极少。水乃上善之物,轻柔妩媚如美人,人人皆欲亲近之,把命丢在水中的则数不胜数。如此鲜明的对比,也恰恰印证了欺软怕硬的人性本真,人的敬畏之心大抵如此。
印度文化中,地、水、火、风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元素,所谓四大皆空即指此;中国的五行文化自不必说。水与火的文化内涵深邃丰富,远非我这浅薄之徒所能参透,在此仅举一例,以博诸君一笑:刘秀认为汉王朝属火德,而水克火,于是就将都城洛阳中“洛”的三点水去掉,改“洛”为“雒”;曹丕篡汉后,火生土,魏属土德,土克水,且水土相融,方能生万物,于是又将“雒阳”改回“洛阳”。此观点一直存在争议,却也是五行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极大的强力佐证。
今年号称史上最热。其实不然,据说1743年的夏天更热,乾隆皇帝为此都给官员放了暑假,还写了一封罪己诏,向上天老子认罪祈福,这是封建帝王应对天灾的常规套路。1816年则是有史记载最冷的一年,全球无夏,多地七月飘雪,几乎颗粒无收。和那样的冰冷相比,热似乎相对更好过一些。如此看来,不论最热还是最冷,并非人力所能左右,而是宇宙自然的一种规律性现象,难道二三百年前人类对地球的破坏比现在还狠吗?当然,为了生存质量,人类必须保护自然环境,爱护地球家园,为自己,也为子孙。
敬畏自然,其实就是摆正心态,顺应自然的规律,做好自己的事情。人常闹情绪,自然也要偶尔发脾气,就如驾驭水与火一样,只要顺着自然的脾性来,人类就可以在地球上快乐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