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精神



几年前曾去王莽岭、锡崖沟看挂壁公路,前几日又去林州看了红旗渠。太行山上这著名的一路一渠,用途不同,其实道理相通,都是绕着山腰凿开一条通道,路走人,渠走水。山腰若有坡度,凿筑明路或明渠则可,相对较为容易。山势陡峭处则必须凿挖暗道,于渠为洞,于路则为隧道。以红旗渠中最为著名的青年洞为例,三百个青壮劳力最初每天才能开凿三十厘米,后来最快达到两米,总长六百多米、径五六米的渠洞,耗时十七个月,可见工程难度之大。不同之处在于,路可以盘山起落,时上时下,而渠得考虑落差,必须平缓行进,难度更大。
“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汉书·地理志》)。“俗”乃行为,多由当地上层人士引领。“风”是性格,受生存环境之影响。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主要是指不同的环境磨砺不同的生民性格。
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世界,水手们在激流险滩中讨生活,都必须练就用粗鄙不堪的脏话骂人的本领,惟其如此,才能自我发泄,互相激励,渡过险滩。几乎每天都可以目睹船毁人亡之景象,水手们也大多养成了及时行乐的习性,每到城镇停泊处,总要到岸边的吊脚楼上去风流一夜。凡是水流平缓处,居民的性格则要温顺悠闲很多。
同样是恶劣的环境,太行山人的性格则缺少水之灵动,而是和大山一样厚重朴实、寡语坚韧、保守本分。太行山不论移到哪里都会阻挡出行之路,可见愚公所为乃损人利己之自私之举。太行山人不自私,只知道把路修出去,把水引进来,不惜时间,不惜人力,终“毁山之一毛”,成就惊世之杰作。今日看来,山民此举近乎愚钝,其实,不畏险恶、坚苦卓绝之精神才是中华民族应有之本色。
人常言:穷山恶水出刁民。这是专制统治者的论调,他们希望治下之民都奴颜婢膝,听话顺从。而恶劣环境中拼出一条生路的人,都有一种固有的倔强,绝不会唯唯诺诺,任人宰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杀了湘西多少人?中原广袤之地又有多少人躲到太行山中避难?倔强地生存下来并创造了奇迹的伟大种群竟被蔑称为刁民!当今之中国太缺乏这样的刁民了。
去往红旗渠的高速公路,隧道几乎占了一半。最长的虹梯关隧道全长十三公里多,十分钟左右的车程,驾驶姿势始终不变,视觉和听觉长期疲劳,极易让人产生幻觉。今日挖洞技术已经成熟,挖掘这样的隧道也已不再是神话。而半个世纪前,太行山山民们单凭人力开凿的这一路一渠,则已定格为永恒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