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经典须深挖细掘

(2018-10-11 20:22:45)

    ——《兰亭集序》的文本延伸

解读经典须深挖细掘

解读经典须深挖细掘

语文教学中阅读占得比重最大,而在具体的阅读教学中,老师们更多的是就事论事,总是把一篇优美的文章归结为几个知识点,最后设计成几个练习题,以此来检验教学效果。比如文言文阅读,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是教学的重点,其次是背诵,最后做练习题。从应试的角度来看,这种功利性的做法无可厚非,可这样就把文章中最有魅力的人文性内涵给掩盖了,语文课也变得枯燥乏味,学生不喜欢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本人也不能脱俗,服务于应试的事我也无一遗漏地做,同时我更注重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以此来唤醒在语文课堂上迷惘若失而昏昏欲睡的学生,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喜欢我,喜欢语文课,进而喜欢博大精深充满无限魅力的中国文化。古诗文阅读尤其如此,入选高中语文课本的古代诗文全是经典名篇,一首诗、一篇文章、甚至一句话、一个词都值得玩味欣赏。在此,我以《兰亭集序》的文本延伸为例来探讨对经典的深挖细掘。

《兰亭集序》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名篇,是文学与书法的完美结合。 文学方面文采风流,字字珠玑;书法方面笔力遒劲,变化万端:真可谓文艺双绝。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先给学生做了书法方面的延伸。王羲之等41位名士在兰亭集会,一觞一咏,都有诗作,王羲之在酒酣微醉的情况下受大家委托撰并书《兰亭集序》,没想到竟写出一篇惊世骇俗、永垂不朽的书法绝唱。待酒醒后,每日书写数十遍,终不及之。无独有偶,颜真卿的《祭侄稿》是在国家动荡、侄儿被安史叛军杀死的特定情况下,愤然提笔书写的祭悼侄儿的草稿,奔放激昂,天真自然,被后人称为“凝刻心魂,收摄血泪”之作。苏东坡被贬黄州,心情苦闷,寒食节酒后伤怀,提笔写就《黄州寒食诗(帖)》。三位书法家都是在特定情况下达到忘我境界而写出了中国书法史上的绝唱之作。

书法的魅力把学生带入到如痴如醉的审美享受中,趁热打铁,我让学生精读课文,针对文中自己感兴趣的地方提出问题,课下查阅资料解决问题,专用一节课时间对文本进行延伸阅读。现将课堂上师生合作探究延伸阅读的情况整理如下:

延伸一:纪年问题。原文:永和九年(注解353年),岁在癸丑。辛亥革命以后我国开始使用公元纪年,古代主要有两种纪年法,一是皇帝年号纪年,二是干支纪年。“永和”是皇帝年号,“九年”是使用这一年号的第九年,贞观九年、开元九年、康熙九年皆如此。“癸丑”即干支纪年,十天干和十进制相对应,因此干支纪年中每一天干的尾数是固定的,甲的尾数是“4”,其它则可依次类推,十二地支和十二生肖相对应。本文中的癸丑年是353年,“癸”和尾数“3”对应,“丑”说明这一年是牛年。记住这一规律,就可以推算任意一年的干支纪年。比如2014年,尾数“4”对应的天干是“甲”,马年对应的地支是“午”,甲午年,六十年一轮回,和1894年正好相隔120年。好奇的学生马上就推算自己出生年的干支情况,准确无误。一个看似神秘的问题,学生马上就清楚明白了。

延伸二:民俗问题。原文:修禊事也。这是古代的一种风俗,到水边洗濯,嬉游,并举行祈福消灾的仪式。古代类似这种带有地方色彩的民俗活动很多,学生马上想到重阳节采菊登高的习俗、南方的傩戏等。今天清明节祭祖、端午节纪念屈原等都是从古代传承而来的民俗活动。以此启发学生关注传统民俗。

延伸三:“流觞曲水”的奥妙。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酒杯顺着曲水缓缓流下,名士们席地坐在水边,言谈吟唱,不时地拿起一杯从身边漂过的酒杯一饮而尽。这是多么潇洒惬意的一幅图景啊!然而有学生提出疑惑,这曲水是循环流动呢,还是单向流动呢?循环流动不符合物理常识,单向流动的话酒杯就漂跑了,得有多少人伺候这41位名士啊?一个“引”字说明这水不是自然之水,而是人有意为之。有学生就提到北京恭王府(和珅旧宅,后恭亲王奕居住)中就有一个流觞曲水亭,曲水呈“寿”字形,有人在入水处放酒杯,有人在出水处守着则可。耳闻为虚,眼见为实,鼓励学生好好学习,以后一定亲临其境,感受古代名士的潇洒惬意。

延伸四:生死观的问题。原文:死生亦大矣。文中的生死观其实就是人生观、价值观,文章的主体就是在阐释这一问题,不论是胸怀抱负的入仕者,还是放浪形骸的出仕者,不论生命长短富贵贫贱,都应该有所为,生前的作为决定死后的意义,生的伟大,死的才能光荣。名士们聚集于此,为后世留下不朽诗文,这就是他们的人生意义和价值。正值青春年华的高中学生怎能不奋然前行去追求人生的价值呢?

延伸五:经典诗文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古代类似这样的文人聚会很多很多,可是被后人记住的又有多少呢?今天我们之所以知道兰亭集会,就是因为王羲之的这篇经典名作。王勃的《滕王阁序》不仅使滕王阁盛会流传千古,亦使滕王阁在一千多年中毁坏而重修几十次。岳阳楼、黄鹤楼、鹳雀楼等之所以成为历史名楼,也都是因为经典诗文的作用。可见经典的魅力无穷、影响之大不可估量。这一延伸是笔者最后做的总结,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经典的重要价值,养成诵读经典的好习惯。

还有些延伸是有关“夫人”“彭殇”等对字词的理解,不加赘述。

在延伸阅读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只是提出问题,我先让学生群策群力自行解决;有些问题学生解决不了,或只知其表不知其里,我讲解分析;学生和我都解决不了的,留待课下查阅资料解决。在深挖细掘的延伸阅读过程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潜力和学习语文的兴趣,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能帮助学生读懂读透一篇经典,不辜负前人“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的期望,深感欣慰。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工具性带有实用主义色彩,一般人认为会使用则可,没有必要费尽心力去学习枯燥的语法理论知识。人文性则是弹性很强的要求,看不见,摸不着,没有止境,难以量化,提高人文素养也就成为一句极其重要的空话。把语文中最鲜活最有生命力的东西扔掉了,留下的只是干巴枯燥的字、词、语法,学生不喜欢语文,学校不重视语文,社会不尊重语文,恶性循环,语文的地位越来越低,不论有识之士如何呼吁,都难以改变语文的尴尬处境。我认为应从人文内涵入手,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倡导国民阅读经典,从学生抓起,从语文课抓起,从深挖细掘解读经典做起。

                                2014318日 星期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有钱人的世界
后一篇:江河决堤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